今天的商业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合作方式之一,维持其有效的运转的关键因素是:信用。区块链的出现,可以说是,为人类提供了一个颠覆性的新思路:用“机器信用”替代“人的信用”!
从概念验证走向真正的生产环节,区块链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如今,从金融行业到法律、艺术、供应链、医疗等领域,区块链应用发展迅猛、潜力巨大。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用“机器信用”替代“人的信用”的区块链技术和区块链公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如何促进行业的变革?来看一看此刻发生在中国的故事——
区块链的中国故事 – 共享计算、玩客云、玩客币
就像特斯拉投资的SolarCity的理念——每个家庭都会拥有太阳能屋顶,其产生的电能不只是可用于家庭、汽车,还可共享给社会,形成一个去中心化的共享电厂,迅雷开创的共享计算模式也试图将共享经济引入云计算行业。为此,迅雷推出了共享经济智能硬件—玩客云,它就像是SolarCity模式中的太阳能板,可以收集用户的闲置带宽、存储空间等计算资源,再由迅雷将这些资源整合提供给有需要的企业。其意义在于,共享计算以其更加环保、低成本的特性,颠覆了云计算高耗能的中心化模式。
但是,这跟区块链有什么关系呢?由于用户的共享行为并不是无偿的,为了让共享计算的有偿交换机制更加高效和透明,迅雷采用区块链技术打造了虚拟数字资产—玩客币。凡是加入“玩客奖励计划”的玩客云用户,通过共享计算资源,都会获得玩客币作为奖励。在这一过程中,区块链技术将发挥其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的特性,保证所有用户均可公正获得与其共享计算资源和内容对等的收益,并确保所有交易真实透明。
世界发展趋势就是“去中心化”,虽然进程很缓慢,但方向已定。而迅雷正是凭借去中心化的技术基因和多年积累的的4亿用户,选择从区块链技术的C端应用切入,将区块链引入“共享计算”模式,由此诞生的“玩客云”、“玩客币”,正在推动中国在区块链应用在大众化市场方面领先世界!
数字资产玩客币≠比特币!
迅雷基于区块链技术而推出的“玩客币”,常常被外界误解为“比特币”之流,现在市场上的少数炒作行为,其实正是源于对玩客币性质的误解和投机心理。究其本质,此币并非彼币,玩客币重点应用的是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和智能合约功能,是基于迅雷生态内的资源交换媒介,更像是一种迅雷激励用户的“兑换券”或“兑换凭证”,从这一点上来说其功能与腾讯的Q币类似。
玩客币的产品模式和内在逻辑与ICO、比特币存在本质区别。
其一、产生目的不同。玩客币是迅雷为共享计算打造的,目的是促进共享计算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环保、经济的社会意义。
其二、挖矿机制不同。比特币是矿工通过自己的计算资源来为比特币记账,其挖矿行为并不产生任何价值。而“玩客币”的挖矿机制是用户通过“玩客云”共享家庭闲置的带宽和存储来获取奖励,是在为社会贡献闲置资源。
其三、应用场景不同。玩客币是迅雷生态内的交换媒介,共享资源获得,又用于兑换迅雷的网络加速、数字内容、迅雷增值等服务,据悉,目前迅雷正在尝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内容版权分发领域来,希望通过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透明可追溯的特性,解决困扰中国内容产业多年的盗版问题。这些应用完全不同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金融属性。
在这样的前提下,市场上少数投资者对于玩客币的投机炒作是不理智的。据悉,迅雷目前也在积极采取措施打击投机炒作,如提前告知用户坚决不做ICO,禁止和抵制第三方交易、钱包实名制等等,迅雷的这些措施和坚定态度也从侧面印证了投机者的盲目性。
区块链带给人们新的思路: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信用机制,用“机器信用”代替“人的信用”,这便是它最大的意义。而虚拟货币只是其中一个应用方式,其应用场景远不止于此,市场和投资者不应忽视底层技术属性和平台价值。迅雷将区块链引入共享计算,是对其技术应用的重要尝试,也将更加激发用户参与共享的热情,促进共享计算的布局加速。
迅雷的初心就是打造云计算领域的“共享电厂”,而今年发布玩客云、玩客币,引入区块链技术等一系列动作,正在让共享计算进入2.0时代,也在让区块链的C端应用落地前景更趋明朗。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改款Model Y即将量产,网红收入千万报税仅5000元引热议
- 美光发布60TB SSD:颠覆性能效比提升20%,存储升级从此绿色节能
- 极越员工喜提补偿方案:N+1标准落地,百度吉利掏钱,员工乐开花
- 欧洲车市寒冬再袭,特斯拉暴跌40.9%:电动车巨头也难逃销量下滑厄运
- 网红收入千万税费未达标准,偷漏税事件引热议:网红收入与纳税成反比
- 美国最高法将辩论禁令:TikTok的命运何去何从?
- 美国调查TP-Link路由器安全:回应符合行业标准,挑战国家安全审查新篇章
- 字节跳动自研AI GPU:打破依赖,摆脱英伟达,开启科技新篇章
- 特斯拉新款Model Y上海工厂下月改款量产,变革还是创新引人期待
- 苹果警告Meta:互操作性过度引发隐私安全风险,需谨慎行事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