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中学设死亡体验课,悟空问答网友:不应止于形式

近日,成都七中万达学校的54名初一学生,接受了一场特殊的集体“葬礼”。体验了20分钟“死亡”滋味的他们,“重生”后第一件事是亲笔写下了自己的墓志铭,不少学生流下眼泪,表示要在仅有一次的人生中活出自我。校长刘强亦介绍,让学生体验“死亡”属于心理健康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据此举行了本次死亡教育。对此,你认为可取吗?

悟空问答答主,新媒体女性网络执行主任@李思磐 认为成都七中万达学校的这次尝试是可取,但应注意,一方面死亡教育在高中阶段开展效果会更好,另一方面死亡教育还需包含更多关于死亡的知识,并提供更系统的引导:

死亡教育不能仅仅是作为一种活动设置,像一场头脑风暴,甚至仅仅指向“要听父母的话”这样的感触,而更应该提供一些有帮助的知识,更有系统的批判性思考的引导。譬如,不仅仅是“珍惜生命”,还包括接受、处理和面对死亡的精神支持和信息帮助。

死亡教育应该包括开明地讨论身后事,有灵性色彩的对死亡的哲学思考,来处理生离死别的哀恸,以及尊重生命尊严和价值的医疗的技术和信息准备,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倡导(譬如让人回归天地之间、回馈自然环境的植葬、海葬风俗的倡导等)。

哲学神经科学心理学混合博士在读的@科学地摇尾巴 也在赞同之余,对其是否流于形式表达了质疑:

短短数十分钟“躺在地板上”的死亡体验是否足够模拟死亡的经历?死亡包含着彻底的失去和完全的终结。亲友死亡对青少年的重要性部分就来自于长年积累的社会关系和情感体验的彻底失去。而躺在地板上一小阵并不能够模拟这种失去和终结。

换言之,当下的研究显示,青少年恐怕并不能很快速地从死亡中获取正面的激励。我们也有理由怀疑短短数十分钟的模拟并不能够模拟死亡。我并不是说这样的体验不可行,而是我们需要更多的数据来证实这种体验是有效的,特别是长期有效的,而不是短期作秀。

资深刑事辩护律师@高萌Goal 则提出,死亡体验课程对于防止青少年死亡的效果可能不如预想,因此呼吁不仅要有形式上的课程设置,还要关注青少年死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通过开设死亡体验课程,令中学生及时体验到死亡的恐惧,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青少年陷入自杀的痛苦,但我认为,遏制青少年轻生念头、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仅仅通过死亡体验课还远远不够,青少年对于死亡的选择,更多的是来源于家长的期望、学业和升学的压力、校园的欺凌、歧视或偏见等,如何缓解压力同时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的正确疏导,才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所要着重考虑的内容。

总的来说,中国大陆的死亡教育仍然任重道远。既需要像成都七中万达学校这样的创新者不断推进,也需要不断反思其是否真正提供了有用的死亡知识与正确引导,是否能够帮助青少年正确地面对生与死,而非止于形式。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10-26
成都一中学设死亡体验课,悟空问答网友:不应止于形式
近日,成都七中万达学校的54名初一学生,接受了一场特殊的集体“葬礼”。体验了20分钟“死亡”滋味的他们,“重生”后第一件事是亲笔写下了自己的墓志铭,不少学生流下眼泪,表示要在仅有一次的人生中活出自我。校长刘强亦介绍,让学生体验“死亡”属于心理健康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