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小米在北京举行新品发布会,“全面屏2.0”小米 MIX2与“看脸”的小米 Note3同台发布。通过引入国内智能视觉解决方案厂商旷视(Face++)的人脸识别解锁技术,小米 Note3成为在国内发行的首款会“认人”的智能手机。
其实最近一年以来,手机行业里一直在炒“人脸识别”,但实际上几乎没有哪家厂商敢用或者真正的用上了人脸解锁。和主打第二代全面屏的 MIX2相比,新旗舰小米 Note3的一大特色就是搭载了完整的人脸解锁功能,不光在速度上可实500ms快速解锁,在安全可靠性上也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
据旷视(Face++)产品负责人介绍,基于小米新旗舰 Note3的特性,旷视给出了完整的人脸智能识别方案,利用AI人脸识别算法,系统可检测面部特征并进行高精度智能匹配,在锁屏后点亮屏幕,仅需用户看一眼就可以瞬间解锁。
测试数据显示,在解锁速度上,加上点亮屏幕和启动摄像头的时间,小米 Note3的整个刷脸解锁过程只需500毫秒,这种非接触式的解锁方式从体感上更是快过指纹解锁。发布会上,社会我雷哥用一段视频对比了指纹解锁和人脸解锁的解锁效果,指纹解锁显然要迟缓的多。而在一些特殊条件下,比如在戴手套或手指出汗或潮湿的状态时指纹解锁更是完全失效的。
刷脸对比指纹识别的解锁速度
而为了确保用户设备的安全,旷视(Face++)采用了活体防御技术使得小米 Note3具备金融级别防风险能力,从而有效防止他人通过翻拍照片、翻拍视频、打印照片等方式盗用用户设备。所以从整体体验上小米 Note3将会给国内发烧友们带来更为极速和安全的革命性解锁感受。
从技术角度来讲,无论是指纹还是人脸在保证安全性的环节都是依赖活体判断的,简单来讲就是要验证你是不是一个“真”人。旷视(Face++)提供的人脸智能识别解决方案可以通过边框检测、像素或摩尔纹检测、反光、扭曲检测等十几种技术来有效隔离所有人像翻拍的攻击。
作为国内领先的智能视觉解决方案提供商,其实早在两年之前旷视(Face++)就与小米有过多方面的合作,例如小米家的综合理财平台小米金融。和解锁一样基于对用户人脸的核心数据,小米金融用旷视(Face++)的 FaceID解决方案解决了在线贷款业务总对用户身份认证的难题,通过刷脸在线申请贷款时开户人只需要眨眨眼就可以通过实名验证并获得相应额度。如今,旷视(Face++已经把人脸识别技术渗透到金融、安防、保险、零售、地产、共享出行等各行各业当中,其中也包括手机产业。
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在让智能手机变得更加“智能”。近几年,随着行业竞争白热化,手机产业已经陷入了创新瓶颈,“双摄”、“全面屏”等看似新鲜的概念实质上只是基础硬件在形态和工艺上的升级。但是人工智能的到来让手机产业焕发了新的生机,有专家表示未来人工智能对手机的改变将是“破坏性”的,它会从根本上改变人机交互的方式和软硬件的开发生态,而此次小米 Note3人脸识别技术的嵌入就是从手机底层创新迈出的重要一步。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开放,相信人脸识别很快就会得到各大手机厂商的拥趸。旷视(Face++)云事业副总裁吴文昊则表示,刷脸和手机的结合也不会止步于解锁,旷视Face++目前正在打造一套适配整个手机平台的智能视觉解决方案,以解决不同手机厂商在图像增强、相机增强、智能图像和视频处理上的需求。为了让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更好地适配移动端设备,不久前,旷视研究院还推出了一个名为 ShuffleNet的卷积神经网络结构,可以帮助手机厂商在相同甚至更高的精度条件下保持更快的运行速度。
- 剪映海外版回归美国:短视频创作工具再战江湖
- 全球IT大手笔:数据中心系统支出飙升,去年IT支出破5万亿美元
- 苹果市值一夜蒸发超千亿美元,蔚来机器狗项目蓄势待发,科技巨头风云变幻
- 比亚迪印尼工厂年底竣工:投资10亿造新能源车,年产能达15万辆,加速东南亚绿色出行
- 蔚来汽车销量飙涨,1月前三周同比猛增近150%,领跑新能源汽车市场
- 谷歌押注AI未来,向Anthropic新投10亿美元,抢占OpenAI竞争高地
- 春节临近,打车需求大涨,哈尔滨三亚异地需求成热点
- 本田汽车AEB系统问题引爆美国监管机构调查:30万辆车遭殃,消费者权益受挑战
- 中国制造崛起:2024年破茧而出,超40万亿产值领跑全球,创新力破茧成蝶
- 印尼与苹果接近达成投资协议:iPhone 16系列有望重返印尼市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