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2017年最受关注的话题除了共享单车,另一个毫无疑问是马爸爸的“无人超市”了。近两年来,无人超市从当初的概念到实现线下正式运营,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发达城市崭露头角,一亮相即吸粉无数,成为继共享单车后资本市场的又一新风口。
人力、租金成本的上升和互联网电商流量红利的消逝,传统零售业转型迫在眉睫。而移动支付、人工智能、人脸识别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零售创新带来更多可能。作为连接线上线下,融合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新零售表现方式,弥补了传统线下零售和线上电商的短板。
无人超市的运作原理
“无人超市综合利用了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射频感应扫描技术、大数据、云计算、计算机软件等技术,把支付系统集成到门禁系统,把货物软件与支付系统捆绑,如微信、支付宝,进行支付,利用监控系统和人脸系统来保证购物安全,货架区则是用视频信息捕捉来优化运营,帮助结算。利用信用系统约束人们的购买行为,进行商业化运营。”
用通俗的大白话解释就是:
第一步:进店,用户打开智能手机,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扫码获得电子入场券(签署数据使用、隐私保护、微信、支付宝代扣协议等条款),通过闸机认证后,进入无人超市进行购物。
第二步:选货,这里就不多说了,选货过程跟普通超市没啥区别。
第三步:支付,购物结束,用户须经过一道结算门(该门共有两道),第一道门感应到顾客离店的需求,将指令传达给第二道,第二道门完成结算扣费后开启,顾客离店。
整个购物流程结束。
无人超市前世
近期,随着缤果盒子、蚂蚁金服的“淘咖啡”进入运营阶段,及各种品牌的无人超市的相继出现,以及众多创业者和vc投资机构都在摩拳擦掌,跑步卡位无人零售。
无人超市从兴起到现在经历了开放式货架、半开放式货架、全封闭式货架三个阶段的无人便利店模式。
第一阶段
开放式货架,最早在2015年6月雏形初现,成本和技术壁垒较低,但防盗措施简陋,丢失率较高。
第二阶段
由Amazon Go为代表,国内缤果盒子、蚂蚁金服的“淘咖啡”,运用RFID或计算机视觉半开放式货架通过大量的黑科技加持,应用到软件、硬件、芯片、IOT、大数据等技术,相比第一阶段性能有所提升。
第三阶段
全封闭式货架模式,第二阶段的晋级版。
大数据解码无人超市的今生
对于传统零售行业来说,传统销售渠道(线下商超渠道、线上电商渠道),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弊端。传统渠道下企业并不能了解到用户真实的需求,以无人超市为代表的自助销售终端具备与用户接触并获取相关数据的能力,这些销售数据是直接、实时、有效的,对于产品陈列、补给、生产乃至整个业务流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泰一数据依托强大的大数据技术实力及持续的产品创新,帮助构建数据价值发现和应用创新能力,解码无人超市的今生及未来。
1、无人零售,简而言之,就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物品售卖。将达到对店铺的消费者前所未有地了解,消费者最为频繁的逛超市路线,哪个货架人流量最密集,哪个货架停留时间最长,哪个货架的产品补给周期最短。
“无人超市”有一套复杂的生物特征自主感知系统,即使用户不看镜头的情况下,超市也能精准地捕捉到用户的生物特征。
比如,你拿到某一样商品时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都会被记录下来帮助商家判断此款商品是不是让人满意;又比如,捕捉消费者在店内的行为轨迹、在货架面前的停留时长,指导商家来调整货品的陈列方式和店内的服务装置。
2、人脸识别、360度无死角监控、消费行为的大数据采集分析技术等,顾客从进店到离店,所有行为轨迹都将数字化,被捕捉和记录。这些高科技手段将一个小小的无人便利店变成了对消费者消费行为进行科学实验的“实景实验室”。
无人便利店凭借技术优势在成本上领先于传统便利店,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定价提供了空间;通过技术,不仅解决了人力成本的问题,完全自动化的结算模式可以消除传统便利店排队付款环节,提供更加便捷的购物环境和更佳的消费体验。
无人超市与大数据的紧密结合,通过采集和分析消费数据,透过消费行为识别顾客需求,划分类别,摸清不同群组消费者的个性与共性,从而在日常消费中进行精准引导、营销。实时了解消费群体的需求变化,以及同类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动向,形成更精准的市场管理,指导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
- 哪吒汽车创始人被限制高消费,新品牌仍需努力破局
- 日本纯电动乘用车销量下滑,比亚迪逆袭超越丰田:绿色革命的新动态
- 马斯克预测:未来人形机器人产量激增,或将每年翻十倍,今年将制造数千台
- 特斯拉股东二度批准马斯克高额薪酬仍遭否决,公司上诉:薪酬案不公
- 互联网巨头齐聚知乎,王宁、王莆中等发问未来,2025“互联网十问”引人注目
- 未来AI技术风向标:2025年聚焦具身智能,这些领域或成热门趋势
- 英伟达新显卡升级:美光GDDR7能否带来游戏革命?
- B站独揽央视春晚转播权:独家弹幕视频,重温历史与创新之旅
- 贾跃亭全新品牌首款MPV谍照曝光:这辆车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 哪吒汽车调整渠道:直营缩水,经销商模式待定,新车市走向何方?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