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中:网贷监管,应该是基于创新的报备机制

“互联网+”、Fintech、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为金融业在业务创新、管理规范、跨界融合等诸多方面提供了理念及创新技术的支持。这些创新热点有什么价值及内涵?如何在金融业落地?在创新推进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创新与合规并行?

结合以上问题,ENI将邀请金融行业专家、金融科技公司领袖、金融行业CIO进行深入交流。

本期嘉宾:李立中

中国信息化协同创新专委会副秘书长,前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总裁助理

亮点提炼:

1、温室条件下培养出来的花朵是适应不了野外的求生环境的。我们对于新生业态的监管,不是创造无菌的环境让其生长,而是要让其先发展,究竟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终归要让其先长一长才能知道。

2、基于创新模式的报备机制——培养样板企业,监管与发展同时进行,经过业务的生命周期测试之后,在监管部门认同的前提下,再同步将监管条例明确化,并允许样板企业的大规模复制。

3、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本身不存在合规性的问题,但在技术使用时带来的业务属性,它是有合规性的。

4、从云计算到大数据再到区块链,最后到人工智能的终局,这是一个必然的路径。在这个路径的形成过程中,可能会衍生出无限的应用。

5、金融,一是媒介中心,二是风险控制中心。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其本质都是金融。经营金融业务,就离不开自身的本质特点,金融!如果在现有的环境下做金融业务,理解风险是首要前提。

6、金融科技,是一个泊来词,我们国内的互联网金融其实已经远远超过金融科技的概念了。但由于监管的滞后性,大家已经将其妖魔化了。

基于“专利+区块链技术”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在之前一次分享会上,我提出了基于“专利+区块链技术” 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我认为这将会是行业未来的新型业务模式。因为从我们国家现有的经济形态上来看,中国必然要找到一个合理的业务模式,把现在的房地产经济转型为实体经济,这也就是为什么克强总理一直在倡导“双创”。

“双创”实际上就是把这个现有的经济模式转成实体经济模式。但从目前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导向是对的,结果却并不是很美好。因为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都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中国现有的经济环境和支撑体系。对于创业者来说,他如果用自己的全部身家来博,我现在得到的数据大概也就是5万分之一的成功率。按照这种成功率来说,损耗是非常大的,我们也一直在积极的探索,企业怎么能够顺应国家号召去进行这样一个必然的转型。

我们对其中必要的四个元素进行分析:

核心竞争力作为一家企业,想活下去,想活得很好,就必须要有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你要有独有的技术,帮助区隔你的业务蓝海,保证有足够的利润。前一段时间也在说,中国的税太重了,如果在这个重税的前提下,企业没超额的利润,这种企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说第一要点就是核心技术,占四要素的主导地位。

资金企业光有技术是不行的,没有资金的支持也难以运行下去。我们现在很多创业者,本来业务流可以运行的很好,但是他需要不停地去融资,从种子轮到IPO,创业者的大部分精力如果被找资金占据了,那他是没有办法更好的运营企业。

相对优质的政策流我们之前会说投资不出山海关,就是说在政府环境不好的前提下,投资基本上都是要失败的。相对优质的政策环境是保证企业持续存活、健康发展的前提。因为政府实际上是土壤,资金相当于是水,那核心的竞争力就是种子,涵盖核心的技术和商业模式。

优秀的管理团队以上三点都具备的话,那么你还需要一个园丁,为其浇水、施肥。扮演园丁角色的就是优秀的管理团队。

拥有以上四大要素的话,基本上企业的存活率就已经很高了,不能说完美,但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至少可以提升至百分之几。

另外,从行业的角度来说,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是真正的符合国家要求的一种新的业务模式。当前互联网金融出现了这么多问题,但是国家依然在鼓励。为什么?因为如果要做改革或者经济转型,必然是要有相关的机构支撑。但双创的这种企业基本都是小微,或者小微之下的微微型企业。从我在银行从业12年的经验上来看,银行是绝对不可能为他提供服务的,或者是说它没有动力去为他提供这种服务。

因为银行的所有贷款流程,都有一些刚性的要求,例如固定资产、抵押物等,对于小微或者微微型的初创企业来说基本都是不具备的。那没有这些东西,银行就不可能为他服务,更不要说这种小微企业,它本身拿到的贷款金额可能是几万、十几万或者几十万,对于这样的金额,如果授信批下来,对于银行来讲,人工成本都没办法覆盖掉,那意味着就是在做一个赔钱的买卖。

所以,不管国家怎么鼓励,每个企业都有它自身盈利的诉求,所以说银行天然就没办法服务这种初创型小微企业。而且银行是个相对的业务保守型机构,最大的弊病是,你赚多少钱,可能不会有太多的这个赞赏,最多是一些奖金,但是一旦出了风险,尤其是创新型业务带来的风险,那么是会被打板子的,有可能行长就下岗了。在这种严监管的前提下,没有几个人敢去创新,所以说我们需要有一些新的业务模式能够真正关注到这种双创型企业。

无论是孵化基地,还是我说的这种商业模式,实际上我的商业模式,可以看出来是把孵化基地和对应的核心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了,把政府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了,把相关的管理团队有机结合起来了,然后有一些专家的意见记录在区块链里面,然后和普通投资人进行一个结合。这样,既盘活了这个民间的理财需求又解决了小企业的资金的这个痛点,同时也满足了国家经济转型的大环境的诉求。

区块链:让监管更有弹性

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它的本质都是金融,也就是说,你既然是经营金融这个业务,就离不开自身的本质特点,金融!从我个人的理解上来说,金融,一是媒介中心,二是风险控制中心,所以说,做互联网金融的人,他可能有互联网的概念,能做好媒介中心,但是他并没有金融的概念,所以它没办法做风险控制中心,那么就必然会产生大量的风险。所以我认为,如果在现有的环境下做金融,必须先理解风险,才能够去做金融的业务。

对于风险的把控,从我个人的理解上来看,首先第一条就是要合规,就是把相关的问题通过总结之后,认为什么样的模式下它是可以正常运转的,那这就是合规的条条框框。但是,我们中国的监管或者合规的要求,有的时候略有偏颇,它并不是按照结果来监管,也不是按照你的业务模式来监管,它是按照一个额度来监管。尤其是最近提出的20万和100万的上限问题,对于一个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或者做的是供应链金融,那它的体量有可能很大,但有了额度的控制,这些企业就不能做了。所以一定要贴合业务去设定它合规的要求,做大额的企业,就给大额的要求,但是这个大额怎么流转是更安全的,这才是监管要做的,而不是一味地用金额去卡风险的关口。

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很早之前也提过一次,就是关于我们的监管应该是基于一种创新模式的报备机制。这种报备机制,第一可以帮助保护你的商业模式。比方说我之前的商业模式提出来之后会有一个监管通道,我能够把这个新的业务模式报给监管之后,他认同的前提下,明确这种商业模式你帮助我保护多长时间,不允许别人去使用。同时,监管部门要观察我的业务运转的形态,不停地跟踪包括相关的数据报备,帮助我们一起去观察这个业务模式是否健康,是否真正帮助到国家的这个经济发展转型。如果要是说这一切都很好,经过几个业务的生命周期测试之后,监管部门就允许这种模式大面积的复制,再同步把监管条例也明确化。

关于这一点,之前在人行的郑州培训中心,我给他们做一个分享的时候,提到了这个模式,当时黄震教授在这方面也有一些研究,提出国外的沙箱理论,实际上跟我提出的概念,可能相差不太多,但这里面唯一的区别就是我说的模式,我提出的是一种报备机制,但是“沙箱理论”,它可能是要先设定一个条条框框在里面,这对于业务的创新性、可塑性以及成长性就有了限制。这就好比种梨,提前给梨套了一个壳,那它长出来的形状就是可预见的,但这样的结局并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

我说的这种创新报备机制,它是一种纯粹的,市场性的成长机制,他可能会千奇百怪,但他一定是合理的、是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是通过在实际的业务线上,摸爬滚打长出来的。虽然前期不知道他是好的还是坏的,但无论能不能成为参天大树,总归要让它先长一长才能知道。所以说,你如果要是先设一个,无菌的环境试验,然后再长出来,结果不一定能在外界活下来。因为温室的植物和田地里长出的植物,它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是不一样的。

另外,从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本身来讲,是不存在合规性这一说法。但是,在技术使用时带来的业务属性,它是有合规性的。举个简单例子,你用大数据的时候,数据本身的数据分析方法它不存在合规性,但是你数据源本身的数据值可能存在合规性。是否侵犯了个人的饮食?是否涉及到国家的信息安全?在这个过程中是存在一个合规性的考量。

根据我对业务的理解来看,云计算出现必然会衍生出大数据的爆发。因为原有的业务模式没有办法去做大数据的收集,相当于是说,你用EMC这种高端的存储系统去做大数据的业务,将鼠标的轨迹、点击的频率等都记录下来,类似这样的数据可能数都数不清,那又怎么可能去记其他的东西?那这个时候云计算出来把所有存储的价格直接变成白菜价了。这个时候我就可以把原来不可以记录的或者是说没办法记录和分析的数据记录下来形成大数据,这也是大数据的一个来源。那大数据真正应用起来存在的最大痛点问题是,这些数据该用怎样一个关键词把它串联起来,那这个时候我就需要有一个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区块链最大的特性是什么?它通过时间戳把所有的数据、一些可能不存在关联性的数据给它关联在一起了,并形成了现实空间向赛博空间的一种映射。这种映射是带有逻辑性的,它侧面可以看作就是人类智慧,在赛博空间的这种记录,很容易就会衍生人工智能,所以说我认为区块链是云计算到大数据再到人工智能的一个咽喉要地。布局了区块链,实际上就是在布局人工智能,同时区块链可以有效地解决刚才提到的隐私保护问题。通过区块链,把隐私的信息通过区块链进行了隔离。

区块链+智能合约=人工智能的未来

区块链作为一种技术,未来可能会衍生出无限多的业务模式。就像我刚才提到的从云计算到大数据再到区块链,最后到人工智能的终局,这是一个必然的路径。在这个路径的形成过程中,可能会衍生出无限的应用。对于金融来说,对区块链的最大应用我觉得可能是在风险控制方面,尤其是对于现有的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举个简单例子,如果我把所有投资人的相关信息通过区块链进行一个记录,同时我要把它存放在第三方可公信的机构上面,一旦跑路,我的客户投资是可以追溯的,不像有些机构出现问题,你连帐都找不到,因为都被销毁掉了。

当然不仅仅是网贷行业,包括我们近期的热点事件——萝卜章,如果在整个业务流中,我把整个信息都放到区块链上,是不是就能够有效的杜绝金融风险?所以区块链不仅仅会被应用于网贷行业,技术是没有边界的,在哪个业务线上都能使用,但对于网贷行业来讲,他缺少这种公信力,所以我觉得他可能会最先被应用。

因为对于P2P来说,区块链首先解决了信息追溯的问题,哪怕责任人跑路了,但它的数据是跑不了的,投资人也都是可以追溯的,其次,业务流也被记录在区块链,可以实现责任到人的业务流程追踪。所以,区块链技术对P2P来讲,是将企业和相关从业人信息、业务流信息等进行准确的链条式记录,确保信息可追踪,无形中提高了威慑力,那相应的防范措施也会更加全面。

另外,还有当下的智能合约,加上区块链,我觉得这实际上就是人工智能的未来。对于金融业来讲,更需要进行未来业务属性的拓展。中国老百姓的理财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不是没有理财需求,而是没有途径或者说没有一个安全的途径去理财。在美国,我记得是2013年的数据,银行存款仅占家庭资产配比的12%~13%,更多的是在社会保障的投资。这其中的资产配比是十分丰富的,有高风险、低风险,还有固定收益的。目前在中国市场,如果金融行业能够利用智能合约和区块链的技术,能够真正有效地帮助人们找到一个安全低风险的理财途径,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未来。

过去还是未来,感恩那些出现在我身边的人

从大学的时候,我就在诚高科技做系统集成的兼职顾问,毕业之后直接在诚高任职,为各大银行提供相关的系统集成服务。期间在为民生银行处理安全问题时,对方正好需要一名资深的人员,且对方也认可了我的能力,于是就进入了民生银行,为之工作了8年。后来一位朋友告诉我营口银行的分行正在筹备期,就职之后,独自负责进行了整个分行大楼的装修,并独立开发了分行的业务考核系统,也为总行的零售开发了一套全辖的考核系统,最后担任了营口总行的科技负责人。之后,我遇到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贵人”——蚂蚁金服的财富事业群总裁袁雷鸣,他看到了我发表的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文章,并找人与我进行接洽,担任总裁助理的职位,在蚂蚁金服的就职期间,期间大概提交了五十多项专利。在阿里任职两年之后,有朋友告诉我,有一家公司正在纳斯达克上市,就是现在的宁圣金融,考虑未来的发展规划,我来到了宁圣金融,担任CEO、合伙人。

我非常感恩那些帮助我、予以我认可的人,如果没有袁雷鸣,我可能就去不了蚂蚁金服,我很感谢他。在我的从业生涯中,有三点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一是贵人,即欣赏你的人。二是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怀有感恩之心。三是“自身的核心价值与能力”,如果自身不具备一定的能力,前面两点其实也是空谈。

热点串串烧:

金融科技与 “互联网金融”的关系

李立中:金融科技,是一个泊来词,我们国内的互联网金融其实已经远远超过金融科技的概念了。但由于我们监管的滞后性,大家已经将其妖魔化了。目前我们国内业务发展其实很不均衡,举个例子,老外来我们中国用滴滴打车,觉得很先进,在他们招手打车的时候,我们已经预约好出发了。所以我认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已经超越了国外的科技金融,但是整体上来说,根据金融的属性,不管用科技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来解释,都是一种创新型的金融,它需要解决的是社会转型的问题,国外的科技金融也有其自身业务模式的问题。就是说大机构要服务小客户,小客户的金融诉求该怎么服务?就是通过我们的科技方案和手段去解决原来无法服务的一些问题。

如何看待P2P平台转型金融科技公司

李立中: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与之前的限额政策是相呼应的。因为在监管措施下,限额并没有解决行业根本性的风险问题,只是通过划红线的方式去取的形式的创新,将P2P原有的业务形态进行修改,这样得来的风险保障是不靠谱的。其次,穷则思变。P2P现在没有办法活下去了,按照红线的指标来可能就会倒闭,所以才会变,往金融科技上靠。我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业态转型。但实际上侧面也反映出真正有效的监管是如何把控住风险,如果让企业通过变来变去的方式去适应,那实际上监管措施是没有发挥作用的。所以,说到底,我们现在不能把互联网金融做烂了,过两天再把金融科技做毁了,那国家的转型该由谁来支持?

支持国家转型的一定是小企业,慢慢成长起来。就像人体内的小细胞,小细胞由谁来服务?是毛细血管在维护,但其自身存在一定的脆弱性,所以必须要用有效的手段来保护这种脆弱性。如果在其剧烈活动的时候浇一盆冷水,结果就是毛细血管全都爆掉了。

关于互联网金融“退潮论”的看法?

李立中:不管退不退潮,改革是金融行业必然的终局。银行不能服务于初创型小微企业,但国家又需要这些企业的健康成长,所以终归得有新的业务形态来为其服务。只不过目前大家都在摸索期,国家也在看,究竟哪些业务形态是真正能够帮助国家实现房地产经济转型到实体经济的金融模式。当下我们无论是作为业务的实践者还是探索者,也在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去拓展业务的边界,能够真正助力国家的“双创”战略。我相信通过一些活动的影响,可能过程会比较慢,但在以后可以真正帮助到一些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01-21
李立中:网贷监管,应该是基于创新的报备机制
“互联网+”、Fintech、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为金融业在业务创新、管理规范、跨界融合等诸多方面提供了理念及创新技术的支持。这些创新热点有什么价值及内涵?如何在金融业落地?在创新推进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创新与合规并行? 结合以上问题,ENI将邀请金融行业专家、金融科技公司领袖、金融行业CIO进行深入交流。 本期嘉宾:李立中 中国信息化协同创新专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