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杨丽
眼看2016企业移动信息化的脚步已接近尾声,全行业移动信息化的实践面貌也越发明朗。越来越多的企业过机构开始导入移动信息化工具,未来重点移动信息化方向已不仅限于提高某些方面的效率,而是更加着眼于未来业务的发展,在全面战略层面提高综合响应能力。
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对2017移动信息化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进一步预测,并总结出以下八大看点:
看点一:Now?创新技术和应用的导入已遍地开花
看点二:Who?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私企的移动信息化越成熟
看点三:With What?资金与人才方面投入的加大
看点四:Why?企业移动信息化实践已上升到战略高度
看点五:What kind of mode?专业终端则有望成为行业黑马
看点六:How to Deploy?BYOD成为移动终端的部署主流
看点七:Way of Deployment? 企业部署移动信息化的路径已经出现了分化
看点八:Finally基于HTML5与混合模式的移动开发技术优势明显
以下具体对未来八大趋势进行了一一解读:
看点一:Now?创新技术和应用的导入已遍地开花
根据数据调研,企业创新技术和应用的导入划分为以下几个具体方向:企业社交网络、网上支付、B2B电子商务、大数据、商业智能、物联网、云计算以及移动应用等。
其中,移动社交网络、网上支付和移动应用的应用程度最高,仅从普遍应用一项横向数据来看均已超过40%。移动应用无论在普遍应用,或是局部应用,还是评估导入期上的数据表现最佳。
此外,大数据、物联网,单从普遍应用的情况上来看,也基本维持在30%上下,表现良好。
另一组数据中,将企业用户移动信息化实践的具体工具内容上进行划分,存量用户上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OA协同类(85.9%),考勤管理类(63.1%),CRM类(58.7%),联系人管理(37.6%);从增量用户上看,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OA协同类(39.2%),IM工具(31.8%),网站移动化(27.2%),财务管理(24.4%)。
从数据上看,OA协同类未来所占市场比例并不低,原因主要在于尽管OA市场不算太大,但企业移动信息化实践仍旧绕不开这类工具的使用。
先行实践移动信息化方案的企业在移动信息化的实践路径已基本成熟,且变得丰富起来。
看点二:Who?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私企的移动信息化越成熟
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围绕京津冀,江浙沪,珠三角,川渝地区四大区域经济发达带,移动信息化应用导入比例较高,尤其是江浙沪长江三角经济带占到33.6%。
同时,从导入移动信息化的企业用户性质上来看,私营企业占比最高,达到37.5%,中外合资企业也不低,达14.3%,加上中外合资和外资企业,这类私有制经济成分的企业,相比公有制经济的企业或机构来说,占有比例非常高。
综合以上两个维度,可以看到:资金实力越为雄厚的地区,私有制经济成分的企业,其移动信息化导入的程度越深。
看点三:With What?资金与人才方面投入的加大
资金预算方面:
移动信息化中心最新数据显示:移动信息化实践之后,企业追加投入预算比例占43.5%,保持投入预算占36.5%,削减投入预算占16.4%。
这说明,基于移动信息化在效率提升、业务创新、实时数据掌控等方面所带来的实效性收益,企业用户开始感受到移动信息化的优势,并且绝大多数比例的企业用户愿意为此保持或追加相应的预算投入。
还需注意的是,追加或保持预算投入的这部分用户,并未将相关的预算纳入到一个统一预算规划的范畴,还是处于“视情况而定”的阶段。
人才方面:
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数据表明:有52.8%企业人才建设项目启动,44.8%的企业人才建设则处于迟滞状态。
这表明:企业意识到人才建设工作的重要性,部分企业已经先行开始,尤其是中大型企业在人才建设和内部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更加突出。但是部分企业还是依赖现有资源或厂商提供的协助。
看点四:Why?企业移动信息化实践已上升到战略高度
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企业导入移动信息化应用的众多原因中,“引入先进技术,构建竞争优势”排名最靠前(占54.5%)。
另外,规避移动设备带来的安全风险(占38.4%),提高对碎片化时间的使用率(占37.9%),并重构高效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方式(占35.3%)等方面成为了企业导入移动信息化应用重点考量的维度。
此前,企业的主要业务逻辑还比较标准,关注点在于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提升效率的应用。而如今,效率的提升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当前的诉求,构建竞争优势才是关键,从而帮助企业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
看点五:What kind of mode?专业终端则有望成为行业黑马
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近3年数据波动情况,显示:未来移动终端部署市场格局已基本明朗。
一是在于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的市场使用情况已趋于稳定。
二是平板电脑下滑,IDC发布的一个最新报告中,全球平板电脑的出货量在2016年三季度下滑了14.7%,这与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的调研数据基本吻合。
三是专用移动终端,如移动POS机,表面上看并不是一个受到企业重视的市场,但从数据上看,这类工具的市场体量基本占到半数,这说明:在未来,专用终端会成为具体细分市场中重要的问题解决和使用终端。
随着移动信息化在实践中的发展,适配各种应用场景的智能终端都将会成为企业用户的选择,在移动应用与企业自身业务特点和场景逐步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专用终端将越来越多的纳入到移动信息化应用中,并且在特殊领域成为移动化作业的主力,尤其是在中大型客户群体。
看点六:How to Deploy?BYOD成为移动终端的部署主流
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在终端部署模式中,BYOD在整个市场中占57.9%,CYOD占28.4%,COPE占7.4%,部分设备需要自带的部署模式占6.3%。
从时间维度上看,BYOD在近两年的增长幅度很大,已从2014年的22.2%增长到2015年的45.0%,而相反,CYOD则从2014年的72.2%急速下滑至43%。
这说明,在未来,BYOD将成为企业移动终端部署的主流方式。BYOD在控制首次投入成本、疏导终端管控压力、提高员工办公效率和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上广受企业用户青睐,在此基础上,企业将进一步细分,将这种模式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同时,中大型企业会基于使用者一定的补助,包括设备的采购和使用咨询费用。
国有企业等中大型企业在部署方式上更倾向于CYOD,便于进行统一部署和管理。
看点七:Way of Deployment? 企业部署移动信息化的路径已经出现了分化
根据企业移动信息化部署的全生命周期,将其依次划分为五个阶段:移动化策略,应用开发方式,应用部署方式,应用发布方式和移动安全措施。
按照企业移动信息化部署逻辑上来看,
国内企业首先应用为入口,随后再向平台和企业内部的整体移动化转变,而这种策略比例占到了57.1%。
随后,针对要建设的移动化应用,企业往往选择在已有的业务基础上进行移动开发,这种应用开发方式占34.7%。
其次,从企业应用部署的方式上开看,23%的企业选择云计算模式或租赁模式,17.0%的企业选择内部网络私有部署。
从应用的发布模式上看,65.2%的企业采用消费市场和私有应用超市共存,34.8%的企业主要采用私有应用超市。
从移动安全措施上看,85.9%的企业主要采用EMM整体安全措施,而只有14.1%的企业还暂时依靠MDM解决方案。
以上数据显示出:企业移动信息化在整体规划上正朝着更加实用性的方向前进,而在细节上,则有三个重要模式的转变:一是应用开发向平台建设转变;二是单一的开发平台向全生命周期转变;三是单一应用入口向应用门户转变。
看点八:Finally基于HTML5与混合模式的移动开发技术优势明显
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6年企业移动应用开发技术已出现明显的格局划分。其中,HTML5(30.0%)和混合式技术(53.3%)的选择比较稳定,而原生技术(3.4%)和超级App(13.5%)的选择虽然占比不大,但同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变化。
一方面,基于H5以及混合模式的移动开发技术有诸多优良特性,已逐渐在市场中占有优势地位。
另一方面,基于原生模式的移动开发技术在市场中的选择比例在逐年萎缩,这已成几乎不可逆转的趋势。
与此同时,原来主要专注于中小微企业市场的阿里钉钉和企业微信号,推出了超级App,将企业日常办公中如叫车、订餐等刚性需求进行充分整合,最终积累成为企业所绕不过去的坎儿。无论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还是近两年的数据对比来看,超级App无疑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为给行业提供一个专业的指导性建议,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结合行业实际情况,根据大量数据调研,得出以上八大趋势的预测。
术语:
BYOD:指在工作中,员工通过携带并使用自己的设备进行办公作业,业务系统的访问等,这些设备包括但不仅限于个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PAD等。
CYOD:指在工作中涉及到的办公设备,由公司统一采购并下发。
COPE:指在工作中涉及到的办公设备,在公司规定的范围内,员工可选择自己认为适合的设备。
超级APP模式:指基于类似微信这类应用平台,将所开发的移动应用与公众号链接,提供各类服务的应用开发模式。
HTML5:英文全称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 5 超文本标记语言5。
EMM:英文全称 Enterprise Mobility Management,企业移动化管理。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