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真格基金合伙人兼CIO李剑威11月5日在混沌研习社的演讲。
李剑威说,回答“免费,收费?做大客户,小客户?快速扩张,还是先寻找产品—市场?高歌猛进,还是裁员过冬?”这些问题,需回归“商业本质”,启示和陷阱便自然浮现。到2017年,企业服务投资潮可能降温,领先的公司将获更多关注,而小额投资越来越少。未来两三年,企业服务领域的排位基本确定。
以下为演讲原文:
很多人都在讲资本寒冬,但对企业服务来说,过去一年正是热火朝天,创业和投资都很活跃。
美国的企业服务领域比中国成熟很多,经过多年的发展, 势头依然很迅猛。今年科技行业最热的两个IPO分别是做APIPAAS平台的twilio和做下一代企业融合存储的Nutanix ,目前估值都超过40亿美元。
那些体量很大的企业服务公司依然能够着保持很快的增速。很多人以为亚马逊只是卖书的,但它其实是全球最大的企业服务公司之一,云计算服务的市场份额已占整个市场的45%以上,超过微软、IBM的总和。
另一大体量的公司Solesforce,在收入超50亿美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每年30%以上增长,而且不断并购。
一直以来,美国企业服务的融资额和并购金额都占科技行业总金额超过1/3。2011年以来,有超过30家企业服务公司上市,公司给整个SAAS板块在过去5年创造了超过1600亿美元的市值。
中国企业服务发展迅速背后的大动因
这几年企业服务发展在中国也非常迅速。背后有许多驱动因素:
1 移动化成为核心驱动力
智能手机成为每一个企业员工随身电脑。企业领域智能手机普及率很高,手机成为企业服务的重要载体。
2 云服务的普及,解决了盗版问题
云计算大面积的普及,新的企业服务架构大部分基于云的租用或者按使用量计费模式。交付模式的云化对提高营收有重要意义。
3 人力资本提升、对效率的需求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人口红利消失、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公司增长向精细化运营转变。而整个经济增速减慢,企业面临巨大的提升效率需求。
4 软件国产化趋势为中国创业者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5 出现一批优秀的创业者和产品
2012年之后,很多企业服务创业者都是来自优秀的企业服务跨国企业,他们有经验、有眼界也有执行力,做出来的产品跟国际巨头比也很有竞争力。
所以过去三四年,企业服务市场发展速度很快;所有VC都觉得企业服务是下一个热门领域,根据IT橘子的统计,这个领域在过去一两年投资增加了十倍。
SaaS现金流模式跟传统软件不同
大部分公司前期都会有较大亏损
评估业务是否健康的关键是“生命周期价值”
软件即服务(SaaS)将一次性购买的交付方式变成订阅模式,按月或按年来租用。
这种模式有很多好处,对客户可以避免一次性很大的资本投入,而厂商又能够保持产品的持续更新,跟客户建立远比一次性购买紧密得多的联系。
服务化模式和传统业务模式比,现金流形态非常不一样。
月租费远远低于传统套装软件的模式。刚开始的时候,所有SaaS公司可能都要亏钱。而且当你的增速越快的时候亏损越大。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些公司持续亏损,为什么有些上市公司还获得这么高的估值和投资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非常关键的评估 工具,即单位经济(Unit Economic):
企业在获取一个客户时,会支出客户获取成本(CAC),获得的是客户整个生命周期的价值(LTV),就是看客户生命周期产生的所有价值总和,是不是能远远大于客户获取成本。
客户生命周期价值=一个客户的年费×毛利÷客户的金额年流失率。
假设一个客户年费三万人民币;第二年续约概率是80%,即可能流失掉的概率是20%;公司产品毛利率80%——作为SaaS公司,毛利一般都能达到70%以上。
那它的生命周期多少?套用公式可以算出来,客户的生命周期价值为12万。
美国一位SaaS专家总结了一些经验和规律:
1 好的企业服务公司,生命周期价值至少是客户获取成本的3倍,优秀公司的水平能达5到6倍。
2 收回客户获取成本的时间最好不超过12个月。
3 美国的上市公司,金额年流失率一般很少超过20%。
一般企业服务的公司,没有7、8年上不了市,很难出现2C领域的指数增长的情况。
对企业服务创业的几个建议:
方向和路线至关重要
不仅是产品,品牌和诚信也不可忘
1、方向和路线至关重要
打造一款好的产品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能同时又做免费又做收费,服务大客户又服务小客户,又卖授权又用SaaS服务化,两者很难相融。
方向选定了就不要随意改变,因为企业服务创业打造产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在2013年同时看到两家创业公司,一家在做医疗信息化的服务,一家做专业销售管理,做医疗的公司刚开始就有几百万的项目收入,而做销售管理的公司每个月只有几万人民币的月费收入。
做医疗信息化的公司CEO一直希望转型SaaS,但是又舍不得项目定制收入;做销售管理的公司CEO则抵挡住初期两百万的定制项目的诱惑,一直坚持SaaS模式。
3年后的现在,第一家公司一年还是几百万的收入,而做销售管理的公司每个月的收入都已经超过了1000多万,而且还在快速增长。
2、精准找到自己的“产品—市场”匹配之前,切勿盲目扩张
典型的创业公司有三个阶段:
一,寻找“产品—市场”匹配,找到产品和市场的匹配。
二,确保单位经济模型合理,并探索可复制的销售模式。
三,快速扩张。
前两个阶段,慢一点比快一点更好。而不是一上来唯快不破,到处砸广告;CEO要把握好企业发展的节奏。
3、企业购买是一个理性决策过程
获得客户是很漫长的过程,成单时间短则三个月,长的需要一年甚至一年半。
一个CEO说我要上CRM,有什么产品,销售副总和销售主管去市场上看一下,什么产品好,一个一个做评估,找销售来面谈,实测,最后还要商务谈判。
我们见过很多大型企业的CIO,他在评估企业服务的标准时,有一百多个问题的清单。
所以这个过程不是一个冲动型的消费,而是非常理性的决策过程 。
4、企业客户买的除了产品,还有信任
企业客户倾向于买成熟稳重的公司的品牌,他至少没有生存的危机。
对小公司的产品是相对比较谨慎的,所以创业公司刚刚开始的时候,需要争取资源,无论是投资方还是标杆客户,给自己的产品做背书。
企业客户也强调专业性和一致性,他们希望你是在小领域里做得最专业的。
免费的产品可能小企业愿意用,但中大型企业接受起来有非常大的顾虑。 免费意味着你没有服务承诺,企业不会轻易使用。
所以对这个领域创业者来说,创业过程中不单单是在打造产品,更要打造品牌和诚信的形象。
很多小事情都需要注意,比如融资金额,一定要诚实,万一以后上市,以前的每一轮融资都会被披露。
如果一个大型企业发现你以前有造假行为,会对他们的购买决策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要讲求一致性,透明、公开。
5、企业服务的创业是持久战,阵地战,攻坚战
企业服务创业首先是持久战,因为打造一款成功的企业产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
一般企业服务的公司,没有7、8年上不了市,很难出现2C领域的指数增长的情况。创业者不要指望一夜暴富。
另外,这个领域的创业也是阵地战,因为整个产品和服务链条非常长。
有了产品之后,一个企业服务公司需要专业的营销部门产生意向,之后需要内呼团队联系客户,对转化可能性高的客户,要派出销售顾问,承担之后之后还要一个客户成功的部门监测使用状况,是不是最近没用起来,为什么?
如果是培训的原因,还要专门去做培训。续费之前两三个月,还要紧密关注续费。所以这个领域的创业需要多部门的配合,不是一个to C小团队,把产品做起来就能飞快增长。
最后,企业服务还是攻坚战,中美企业服务市场差距这么大是有理由的,像亚马逊的云平台,它的全面性、先进性是有很多积累的。
所以我们投资的一些比较成熟的公司,在找研发总监或产品总监时,都到硅谷去找,看全球最好的架构是怎么样的,有没有可能借鉴和改进。
打造一款能够跟国际巨头PK的领先产品,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投入。
所有刚开始宣称做平台的公司,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看到一个非常好的结果。
企业服务创业有很多陷阱
忌免费、忌上来就做平台
忌定位不清晰、忌不专业
对于企业服务创业来说,有这些陷阱需要留意:
最典型的,先用免费产品获取流量,再通过增值业务来收费。
甚至有公司讲,因为免费,我铺了很多企业,我知道很多企业来往的机密,一方面我可以做一个交易市场,另外我还可以给这些企业的员工做定向广告,这是很可笑的一种理论。
很多CIO对企业的边界非常敏感,他不希望内部信息会发出去,所以中大型企业用免费IM的其实并不多。
另外还有一种,不要专业,我用互联网思维突破所谓专业性。
但实践下来,我们跟很多的中大型的CIO沟通,发现他们非常关注专业性。如果你不专业,其实你做一个收费产品或免费产品都是不成立的,他们都不想花时间去评估你的产品。
还有,产品定位不清晰,老是转型,很容易失去目标客户的信任。
我们投的一些公司也会有转型,但它们处在非常秘密的状态,先是做了一个产品,发现市场培育太慢,在没有宣布任何融资之前,赶紧转移至另外一个方向。
很快迭代出一个很不错的产品,找到了天使客户,感觉产品和市场的匹配找到了,之后启动下一轮融资,或向社会宣布自己的产品定位。我觉得这样的转型是可以的。
但是,在企业有一定规模之后,大规模转型,告诉你的客户,我先是A定位,然后是B定位,然后是C定位,客户会无所适从,最终失去对这个公司的信任。
这是企业服务里面的大忌。
还有一种是上来就做平台。
这个不仅在to B,在to C领域也一样,所有刚开始宣称做平台的公司,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看到一个非常好的结果。
不仅仅是创业公司,阿里软件是2008年非常热的一个概念,当时定位很高调,说自己是类似Salesforce的平台,但整个阿里软件2010年就关闭了。
刚开始定位成平台的,通常都缺乏一个很合适的切入点,缺乏一个核心应用,这样就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另一个例子是某移动业务创业公司,要做企业连接的事情,连接一切,联系上下游,做企业服务市场的入口,要做生态系统,希望所有其他的企业服务公司在它上面做供应商。
结果这套策略做下来,到现在为止其实没有一个外部供应商在他们的生态上面。这个公司最近也被传言裁员1000多人过冬。
中大型企业是服务的关键
抓住行业标杆客户,成单率会高几倍
与巨头相比,创业公司更适合专业垂直化
在选择客户方面,我们的经验,中大型企业是整个服务的关键。
如果平均一个客户能给你十万美元,你只要有一千个,就有一亿美元的收入,你就可以上市了,在A股也可以上市。
当然做创业不可能一开始就有大客户,都是从小客户开始,但作为CEO要有这个意识,每年的前十大客户最好都提升规模。
很多公司在采购时会说,同行有没有实施案例?如果你找到一个关键的实施案例,比如一个大的银行,他们同行采用你产品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成单率会比原来高几倍,所以要抓住几个行业的标杆客户。
另一个重要问题:巨头进来怎么办?
一种是传统的比较大的公司,这类不用担心,它们的决策机制、产品研发机制和创业公司还有较大差距,而且激励制度不一样。
它们也在不断寻求转型,但目前在市场上,很多领域跟创业公司相比,竞争力是比较弱的。
另一类是国外的巨头,这个更不用担心,像Solesforce在中国都没有服务器,服务器在日本或新加坡,这种竞争对手你有什么可担心的?
我们都是本土的公司,价格比他们低,服务比它好,响应速度比它快,迭代速度比它快。
有一类非常值得担心的巨头,就是腾讯、阿里进来怎么办,包括现在的钉钉。
我们用两个维度,一个是产品价格的维度,一个是产品复杂度的维度来看,把整个面向企业的服务分为四个象限。。
比较适合创业公司的领域,就在于高产品价格、高复杂度,相对比较专业和垂直的领域。
如果价格很高,产品复杂度又比较低的,这类一般都是供应链优化的项目,比如说各类to B的交易所,这其实不属于我们典型的企业服务的创业范畴。
产品复杂度比较低,非常通用,每个企业可能都用得到,免费的软件,企业的IM、内部通信、邮件,巨头比如阿里或者腾讯很容易就切入了。
所以对创业公司来讲,专业化是最关键的,我做的事情巨头做不了。
2017年投资潮可能会降温
2018年主要赛道上的排位基本确定
企业服务下一个发展点是人工智能技术融合
最后说说对未来的看法。
2016年下半年有可能是一个分水岭,之前经过很多辩论,有很多不同模式,但往后基本的商业规律会发挥作用。2017年企业服务会开始下半场。
在整个赛道上,包括后端的IT运维服务,包括基础架构的云服务,企业核心的职能的应用,领先者会慢慢浮现,到2018年,中国在很多企业服务领域的排位基本会确定。
因为企业服务跟to C不一样,它变化没有那么大。一旦收入上了一定规模,品牌效应或口碑积累到一定程度,企业对它的信任积累到一定程度,发展就会加速。
获取第一个一千万的收入可能需要三四年,但获取第二个一千万可能只需半年,第三个一千万就更快。
另外预计两三年后,中国的企业服务也会像美国一样出现并购。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到2017年,这个投资热潮可能会降下来,领先的公司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会出现更多的大笔投资,小额早期投资可能会越来越少。
在一些新的领域还会出现,但不会像2016上半年这么多。
还有一点我们非常期待的就是,中国的企业服务公司慢慢会走向海外。现在已经有一些公司正在这么做。
中国的企业服务公司,是有竞争优势的,我们在迭代的速度、移动化、云化方面,相比美国同行。
比如说,有个俄罗斯客户看了我们投的公司的产品就非常激动,认为可以替代Salesforce。
他们说,第一,Solesforce在俄罗斯没有,也没有本地服务器,反应速度非常慢;而且Salseforce价格昂贵,你们的定价是它的三分之一,如果你们的产品在俄罗斯市场本地化,会非常受欢迎。
另外从产品本身来讲,很多企业的功能或职能已经覆盖得非常好了,但下一步怎么让它更智能化。
以前我只是记录一个销售流程,但我能不能提供进一步的服务,比如预测下一个客户在哪,智能的分析销售的拜访计划应该怎么安排才能够更有效率。
这是对未来两三年企业服务领域的一些预测,我相信这几点发生的概率会相当大。
来源:新芽NewSeed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