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 分析师 丁兆增
这里是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在 T 客汇上的研报专栏。我们每周针对企业服务领域,进行深度解读。
企业级 IM 工具如今已逐渐成为众多企业的标配工具,不论是腾讯 RTX 这类专门的即时通讯软件,还是阿里钉钉这类软件内部嵌入即时通讯的功能,企业都希望将此成为员工进行交流协作的载体。但是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企业员工进行沟通交流时首选的仍然是微信、QQ 这类消费级 IM 工具。而在中小企业市场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企业级 IM 工具就只能如此「苟延残喘」下去吗?
1. 中小企业员工沟通交流几乎不会首选企业级 IM 工具
数据表明企业员工在内部进行沟通交流时首选微信、QQ 等消费级 IM 工具占绝大比例,达到 74.7%。而选择腾讯 RTX、环信、智齿 ID 等企业级 IM 工具的只有 17.1%,另外 8.2% 的企业则会首选企业内部自己开发部署的 IM 工具。可见,即使是在工作中,拥有绝对用户体量的消费级 IM 工具仍然是企业员工内部交流的首选工具。
而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虽然消费级 IM 工具仍然是不可逆的主流,但是 500 人以上大型企业首选企业级 IM 工具和企业内部部署的 IM 工具的比例均有所提升。而企业级 IM 工具在中小企业中的市场却被挤压的更为严重,首选企业 IM 工具进行内部沟通的仅占 15%。
2. 即使首选企业级 IM 工具,也不会经常使用
500 人以下中小企业在各类型 IM 工具使用频度上也彻底暴露了企业级 IM 工具的尴尬局面。对于消费级 IM 工具,有 40.5% 的企业员工表示随时都会用来进行内部沟通交流,而表示随时都会用企业级 IM 工具来进行沟通的仅有 25%,远低于消费级 IM 工具。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 500 人以上大型企业中,对于企业级 IM 工具有高达 63.6% 的企业员工在日常企业内部沟通时随时都会用企业级 IM 工具。近 40 个百分点的差距,让企业级 IM 工具在中小企业的处境显得更为窘迫。
3. 企业级 IM 工具在中小企业中为什么只能「苟延残喘」
(1)企业管理层面:
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体制不够成熟,管理较为松散,管控力度不足,难以通过强制性的「政策」约束员工使用公司统一部署的企业级 IM 工具进行沟通交流。且对于初创型的小微企业而言,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情况较多,对于专门的企业级 IM 通讯工具需求较低。
(2)员工使用习惯层面:
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于 2016 年 6 月发版的《2016 中国企业即时通讯(IM)用户市场调研趋势报告》数据显示,500 人以下中小企业中使用企业级 IM 工具 10 年以上的仅占 2.7%,500 人以上大型企业该比例为 8.5%,两者相差较大。中小企业员工对于在工作中使用企业级 IM 工具没有形成足够的认知和习惯。而对于微信、QQ 为代表的消费级 IM 工具,渗透率如今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以微信为例,六成以上的用户每天至少打开微信 10 次,且超过三成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的次数不低于 30 次。在工作中需要沟通交流时,企业员工会习惯性的选择微信、QQ 等消费级 IM 工具,而不是公司专门导入的企业级 IM 工具。
4.「苟延残喘」的企业级 IM 工具能否续上一口气?
(1)新的契机:
《2016 中国企业即时通讯(IM)用户市场调研趋势报告》数据显示,在一年内有引入企业级 IM 工具计划的企业中 500 人以下中小企业占比达 78.8%,中小企业对于企业级 IM 工具的需求上升势头明显。
(2)把握契机的方法:
企业级 IM 工具在产品本身应该更加符合中小企业的特点,操作更加简洁,简化流程,满足中小企业扁平化管理的需求,提升办公效率。另外需要打破与其他 IM 工具(包括消费级 IM 工具)之间的信息传递壁垒,同样提升企业对外沟通交流时的效率。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AI成为双刃剑!凯捷调查:97%组织遭遇过GenAI漏洞攻击
- openEuler开源五年树立新里程碑,累计装机量突破1000万
- 创想 华彩新程!2024柯尼卡美能达媒体沟通会焕新增长之道
- 操作系统大会2024即将在京召开,见证openEuler发展新里程
- Gartner:AI引领欧洲IT支出激增,2025年将支出1.28万亿美元
- IDC:中国数字化转型支出五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5.6% 高于全球整体增速
- 2028年中国数字化转型总体市场规模将超7300亿美元
- 诺基亚源代码疑遭黑客IntelBroker盗窃,公司确认已展开调查
- 携手SUSE,共驭变革之风:踏上共创数字未来之旅
- Gartner:预计2025年全球IT支出达到5.74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9.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