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航空业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包括高铁、水路等交通方式的竞争、燃油价格的不确定性以及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等。在这一背景之下的中国航空公司要做大做强,需要更加积极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来提升其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信)就是一个代表。
为中国航空公司提供航空信息技术服务、结算及清算、系统集成服务和数据网络服务的中航信,是第一个在产业界应用计算机的公司,从创建中国民航自己的分销、结算、信息服务系统,到支撑中国民航在全球第一个率先实现百分之百的电子客票,到推出旅客出行服务的手机客户端,到自主研发新一代的航空公司与客户服务信息系统,在中国民用航空领域,中航信逐渐成为服务与民航商务信息的主力军,走在了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前列。
实际上,今天的中航信不止是能定机票,还能够像预定机票一样,为旅客提供准确方便快捷的预定酒店、订车等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而越来越智能的服务离不开IT系统的支撑、离不开智能的数据分析以及离不开智能机场的建设。
封闭到开放,打造支撑智能业务的混合云架构
中航信是中国航空旅游业信息科技解决方案的主要供应商,也是全球第四大GDS旅游分销系统提供商,拥有全球最大的BSP数据处理中心,为国内航空公司和300余家外国及地区航空公司提供电子旅游分销(ETD)。
2017年上半年,中航信电子旅游分销(ETD)系统(包括航班控制系统服务(ICS)和分销系统服务(CRS))处理的国内外航空公司的航班订座量约2.809亿人次,其中结算清算系统进行了约4.10亿宗交易,通过BSP数据处理服务处理了约1.73亿张BSP客票,代理结算的客、货、邮运收入、杂项费用及国际、国内清算费用达约45亿美元,电子支付交易额约人民币321.7亿元。
今天中航信日均旅客量近150万,随着旅客的购票行为多样化,由过去的门店购买演变为电话购买,到现在随处可见的网上和智能终端购票等。其中查询预订比早已经突破1000:1。高速增长的日均交易、查询这些带来的是计算量几何倍数递增。这就对其IT架构和扩展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航信早期的业务系统都建立在传统大型机和小机上,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订单的增加业务的变化,基于大机平台的IT系统逐步显露出不足,尤其是其在灵活性和性价比方面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业务需求的飞速变化。与此同时,x86平台逐步成熟,其开放性、扩展性、可移植性、虚拟化等,越来越契合中航信对于IT系统建设和其运营理念。
从2007年开始,中航信逐步将应用系统向x86平台迁移。早期中航信只是希望利用自主程序把大机数据释放到开放平台,来提升对不同业务数据库的数据分析能力,而后来则是完全基于x86来构建新的业务系统。x86服务器的使用范围也从早期支持边缘业务的虚拟化,逐渐演进到支撑各种关键业务系统,再到今天支撑中航信的云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服务器中搭载的处理器芯片性能一路提升,从最早的单路发展到后来的双路、四路。如今在中航信数据中心越来越多搭载更高性能的至强E5 CPU和至强E7高端的服务器正在成为计算的主力,如华为2U RH2288 V2(E5-2600 V2)、4U四路机架RH5885 V2(E7-8800)、烽火FitServer R2200(E5-2600 V4)等。这些高性能芯片加上服务器厂商各具特色的智能计算加速技术,为中航信IT系统提供了更好的性能和可靠性保障,来保障中航信信息系统各板块业务的平稳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采用分布式网络架构的中航信云平台,是基于开放的OpenStack云平台搭建。中航信云平台通过打通云平台管理网,把对租户虚拟机的监控、日志审计等流量导入OpenStack管理网络,并纳入统一的监控平台,为航信提供7*24小时的技术支持和故障排查服务,保证网站群系统支撑业务稳定可靠。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如今的中航信逐渐明确了自己的IT建设思路,就是选择开放的x86架构,将应用逐步从大机、小机向x86迁移,同时以业界成熟的开源技术方案为基础,结合中航信自身的技术优势,并辅以自主定制研发。在中航信看来,相比大型机和Unix小型机,开放架构的x86服务器在计算性能、IO带宽和虚拟化性能方面已经可以匹敌,再加上英特尔针对x86平台的计算性能和能效进行软硬件的调优,又进一步提升了中航信IT平台的虚拟化性能和数据库性能。另外,更低的维保费用也让中航信可以更多地投资于创新。而各种丰富的开源解决方案不仅让中航信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同时也有助于中航信进行业务创新。
新的IT建设思路给中航信带来了明显的回报。根据中航信自己的统计,和大型机和小机主导的IT系统相比,x86平台让整个数据中心空间节省超过了50%,电力资源节省50%。同时新的系统部署完成上线时间也从以周为单位到以小时为单位。通过向基于x86平台的IT架构迁移让中航信收获了更大的灵活性,更高的效率,最终反应到业务上实现了大幅提升中航信的收益管理水平。
开源架构支撑大数据分析向智能化发展
民航局预测,2020年中国航空旅客量应该超过七亿,年复合增长超过了10%。中航信一方面要面临互联网数据的多样性的要求,包括海量数据的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高复杂性的数据处理;一方面面临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方要求的快速响应的能力。
面对这些挑战,传统的数据分析系统根本没法应付深层次高敏捷性的访问。中航信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包括对自身运行、开发的人员,技术、管理的高要求,以及对于数据库开源技术高要求,同时为助力中国航空公司加速数字化转型来提升其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化成为中航信的应用方向。为此,中航信构建了自己的大数据分析平台,这个平台基于Hadoop+Spark+x86来实现,并确立了在物理架构上实现向支持分支机构的多层数据仓库演进;数据架构上实现向以“事”(交易)为中心向以“人”(旅客)为中心演进的总体目标。这是因为通过物理架构上实现向支持分支机构的多层数据仓库演进实现让数据离计算更近;通过数据架构上创新,实现不同类型的数据利用不同的工具来实现数据快速安全的访问。
在这样的平台上,中航信结合目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深度挖掘,提供精准的数字化营销大数据,包括准确预测分析客户的出行习惯、座位需求、个性化等服务,帮助航空公司通过数据做出业务决策。基于此,航空公司内部能够通过数据分析一个航班里面有多少人订座但未完成付款,多少人订座并支付成功,或者是否具有占压行为,是否需要进行清理等进行分析,帮助航空公司第一时间掌握票务信息;而对于用户而言,在预定机票时就可以通过前面航段的信息和历史准点率,来选择合适的航班。
今天,中航信利用大数据技术,旅客识别系统日均识别旅客200万人次,帮助航空公司及时掌握高端旅客出行需求从而第一时间提供服务,大幅提高了个性化服务质量;而附加服务库存管理系统协助航空公司自动化管理附加服务,每天处理付费座位、特殊餐食需求等申请1万多单,提高了航空公司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以混合云、大数据为支撑,实现智能化机场
为旅客提供从出行准备到抵达目的地全流程的完整信息服务,特别是包括旅客在机场的服务体验也是中航信提供的基础服务之一。围绕机场的智慧化建设也就成为中航信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基础。这方面中航信积极推动智慧机场的建设,重点建设新一代民航旅客系统、民航共用云服务平台和通用航空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为民航提供有效的支撑。
中航信基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统一、完整、可用,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商业的整体的主动性和感知以及旅客个性化的商业服务等所有的需求。据中航信机场业务部副总经理王欣介绍,建设智慧机场大体分五大层级,包括智慧运营、智慧安全,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商业。
以智慧安全为例,中航信首先构建了完整的安保平台,把门禁等一系列的安保监控平台的搭建,包括人脸识别的技术等等技术来实现统一的信息平台监控。其中的人脸识别采用了基于英特尔至强Phi的高性能计算训练平台,通过大量的数据训练出来,再结合基于边缘计算Movidius平台的智能摄像头把算法引到前端智能设备里面,实现视频图像在摄像头端进行预处理,再把需要的部分图像上传服务器。这样前端摄像头和后端服务器分别对视频数据的处理,一方面实现头像的快速准确的识别,另一方面也大大提升了识别速度。
王欣介绍,中航信目前采用的人脸识别技术,当人们在通过安检通道的时候进行智能比对,直接读取乘客身份证里面的芯片,利用芯片里面的头像和本身的头像进行比对,再经过精确的算法,实现人脸的抓拍,实现头像再比对。实现登机口0.1到0.2秒就可以核对一个旅客。
综上所述,透过中航信在IT架构、大数据技术以及与智慧机场的建设实践,可以看到中航信正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和行业应用积极实现一个更开放、更智慧、更贴近“人”的互联网服务。通过业界成熟的开源技术方案为基础,结合中航信自身的技术优势,提高了航空公司操作效率,提升了收益管理水平;通过大数据技术,为旅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通过智慧机场的建设,为旅客提供从出行准备到抵达目的地全流程的完整信息服务。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AI成为双刃剑!凯捷调查:97%组织遭遇过GenAI漏洞攻击
- openEuler开源五年树立新里程碑,累计装机量突破1000万
- 创想 华彩新程!2024柯尼卡美能达媒体沟通会焕新增长之道
- 操作系统大会2024即将在京召开,见证openEuler发展新里程
- Gartner:AI引领欧洲IT支出激增,2025年将支出1.28万亿美元
- IDC:中国数字化转型支出五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5.6% 高于全球整体增速
- 2028年中国数字化转型总体市场规模将超7300亿美元
- 诺基亚源代码疑遭黑客IntelBroker盗窃,公司确认已展开调查
- 携手SUSE,共驭变革之风:踏上共创数字未来之旅
- Gartner:预计2025年全球IT支出达到5.74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9.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