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技术鱼池”再放大招。
5月28日,比亚迪在全球第一辆插电混动汽车的诞生地西安举行了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了第五代DM混动系统,同时首搭车型比亚迪秦L DM-i和海豹06 DM-i也实现了发布即量产。
在核心指标上,第五代DM混动系统做到了做到了三项全球第一:
1、量产发动机当中全球最高的发动机热效率46.06%;
2、百公里最低的亏电油耗2.9L;
3、综合续航最长2100km。
相比第四代,也就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DM-i混动系统,在油耗以及综合续航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并且创下了百公里油耗的历史新低,可以说进一步颠覆了传统燃油车的体验。
第五代DM技术的油耗为何能再创新低?
比亚迪的DM混动技术是以电为主的混动架构,在大多数工况下以电驱为主,在中低速工况下发动机烧油发电,由电机直接驱动车辆行驶,只有在高速巡航等工况下发动机才直接参与驱动车辆。
整套系统可以实现纯电、串联、并联、发动机直驱等多种模式,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要么不让发动机工作,要工作就尽量工作在发动机的高效区间,这样才能尽量降低油耗。
与第四代DM混动技术一样,第五代DM技术仍然采用以电驱为主,发动机为辅的架构,那么是如何实现更低的油耗的呢?简单来说就是提高效率,降低损耗。
提高效率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提升发动机的热效率,比亚迪的工程师经过反复实验,将发动机压缩比从15.5提升到了16,以及高滚流气道、智能燃烧系统、催前取气EGR等多项技术的应用,最终让发动机的热效率从第四代DM系统的43.04%提升到了46.06%。
别看数字很小,但技术难度很大。作为对比,奇瑞鲲鹏超能混动系统发动机热效率为44.5%。
如何理解发动机的热效率,热效率越高代表着燃油在发动机内的燃油越充分,能量的转化效率越高。在相同速度下,热效率高的发动机需要的燃油就少,油耗也就更低。
在降低损耗方面,比亚迪在第五代DM混动系统上,首次将热管理架构上升到与动力架构相同的重要等级,从原来的各系统独立,提升到了整体架构的高度。现在前机舱、电池、座舱等热管理系统可以协同工作,确保能耗降到最低。在高温环境下,能耗最高节省10%,在低温下最高节省8%。
在EHS电混系统方面,通过极致的结构设计,功率密度提升70.28%,并大幅减少能量流动路径的损耗,综合工况效率达92%。此外,第五代DM系统还采用了七合一动力域控,集成度更高意味着更少的零部件,能量的损耗自然更少,效率就会更高。
此外,比亚迪还为第五代DM技术设计了最新一代插混专用刀片电池,能量密度提升15.9%,电池包的体积变得更小了,省下来的空间就可以放置更大的油箱。秦L的油箱容积从秦PLUS的48L提升到了65L。
油箱更大、发动机效率更高、系统损耗更低,叠加所有的提升,第五代DM混动系统做到了百公里2.9L的亏电油耗,以及2100km的综合续航里程。油耗仅是油车的三分之一,但续航却是油车的三倍。
1400亿研发投入,16年持续技术升级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数据显示,4月新能源市场零售销量67.7万辆,渗透率44.1%;4月上半月的新能源零售渗透率更是达到了50.39%,首次超过传统燃油车。这也意味着,新能源车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而其中,兼顾了传统燃油车和纯电动车优势的插电混动技术,更是在比亚迪的推动下迎来大幅度增长,并成为替代传统燃油车的主流技术路线。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插混车型销量同比增长85%,远超纯电车型24.6%的增幅。
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达302.44万辆,其中插混车型销量为144.41万辆;截至目前,比亚迪插混车型累计累销超360万辆。
然而,比亚迪在插混技术上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经历了多年来不断地技术创新和升级,并且每一代技术的推出,都在动力性能、燃油经济性、用户体验等方面实现了显著的提升,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累计达到了1400亿元。
2008年,比亚迪第一代DM混动技术亮相,并首搭于比亚迪F3DM车型上,以电驱动为主,并可以在纯电模式和混合动力模式之间切换。
2013年,比亚迪推出第二代DM技术,首搭于比亚迪秦车型上,配备了更大的电池组,纯电续航里程达到70公里,能够满足大部分城市用户的日常通勤需求。
2018年,第三代DM技术亮相,搭载在比亚迪唐车型上,解决了插电混动车型在亏电状态下油耗高、动力不足的问题。其油耗进一步降低,并提升了整体驾驶体验。
2021年,比亚迪发布了第四代混动技术DM-i,搭载在秦PLUS、宋PLUS等热门车型上,进一步提升了电动和混合动力模式的协同工作,油耗降低至3.8L/100公里。
也正是从DM-i技术推出以来,比亚迪插混车型的效率一路走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插电混动车型在市场上的普及和接受度。目前已经有包括长城、吉利、奇瑞等更多中国车企加入插混技术阵营。
正如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说到的一样:“世界最先进的插混技术都在中国!全球插混已经进入中国时刻!”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