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终于将动能回收的选择权交还给了用户。
近日,特斯拉开启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召回,总计召回超过110万辆汽车,几乎就是特斯拉近些年在国内卖出的所有车。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公告,本次召回的范围涵盖了生产日期在2019年1月12日至2023年4月24日期间的部分进口Model S、 Model X 、Model 3及国产Model 3 、Model Y汽车,共计1104622辆。
本次召回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本次召回范围内的车辆,没有允许驾驶员选择能量回收制动策略
2、对驾驶员长时间深度踩下加速踏板的情况可能没有提供足够提醒
公告中表示,以上因素叠加可能增加长时间误踩加速踏板的概率,可能增加碰撞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其实说白了,这就是被用户诟病很久的强制单踏板模式,这次特斯拉终于要将选择权交还给用户了。
备受指责的强制单踏板模式
特斯拉的单踏板模式不是只有一个踏板,而是将油门、减速和刹车同时集成到了油门踏板上,踩下油门开始加速,松开油门则开始减速,直至完全刹停。这样操作的最大优势就是简单,加速和刹车同只需要单脚即可操作,不需要两只脚来回切换。
但传统汽车的油门只负责加速,刹车只负责减速,但使用单踏板模式,油门踏板既管加速又管刹车,车主会习惯性的把脚放在加速踏板。在紧急情况或者驾驶员紧张状态下,可能会出现不能第一时间反应,快速转换到制动踏板,甚至有可能发生踩错踏板的情况,造成事故。
虽然特斯拉也提供了驾驶模式的选择,但即便将停止模式放在缓行档位,松开油门踏板也会有一个很大的制动力,将车速减到类似燃油车怠速的状态。对于日常驾驶来说,车主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完全可以熟悉的。但是在极特殊的情况下,特别是从有着多年双踏板驾驶习惯的传统燃油车换到特斯拉的车主,还是存在一定误操作的可能。
事实上,单踏板模式以及高动能回收模式也并非特斯拉独有,目前很多纯电车型都搭载了该模式。它的好处就是节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但大多数车型都将动能回收强度的选择权交给用户,而不是像特斯拉强制开启高动能回收模式。
但其实特斯拉的动能回收最初也是可调的,直到2020年6月,特斯拉在北美市场取消了关闭动能回收的选项。2021年1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交付的首批Model Y也无法选择动能回收模式,用户只能接受强制动能回收。
“刹车失灵”致事故频发
2021上海国际车展上,一名女子身穿“刹车失灵”字样白色T恤,站在特斯拉展车的车顶上维权,不停向周围高喊“特斯拉刹车失灵!”,最后被保安带走。自此之后,特斯拉刹车失灵也频频登上热搜。
2022年11月5日,在广东潮州一辆Model Y疑似失控高速行驶了不到三公里后,接连装上两辆摩托车和两辆自行车,最终导致2人死亡3人受伤的严重后果。
今年2月17日,在温州瑞安市也发生了一起一辆特斯拉Model 3疑似失控以极高的速度行驶,过程中躲避数辆其他车辆以及电动自行车后,撞上了前方的一辆公交车,最终事故造成特斯拉驾驶员和乘客1死1伤。
其实这样的事故还不止这几起,都跟特斯拉刹车失灵有关。不过根据特斯拉提供的后台数据显示,车辆的刹车是没有问题的,是司机的误操作。但车的质量没问题,不代表车的设计没问题。
最终在两年后,特斯拉还是“认怂”了,此次的OTA也证明了强制单踏板模式是有安全隐患的。
特斯拉是真傲慢还是另有隐情
事实上,特斯拉之所以被这么多用户诟病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强制单踏板模式,而是在于强制用户改变习惯。
2021年5月,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车辆的使用环节,可能要加强消费者的教育。”陶琳认为,“我们需要去跟驾校、交通部门去合作,让大家了解新型汽车的使用方法,然后使得在使用环节当中去避免误操作,或者说一些因为功能上不太了解,而带来的其他的问题。”
在特斯拉眼中,我不需要去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而是你需要来改变习惯适应我,出了事故就是你误操作跟我没关系。
而除了特斯拉的傲慢以外,似乎还有节省成本的考虑。
就比如为了节省电量,增加续航里程的强制单踏板模式,目前业内是有既能符合用户使用习惯,又能充分利用动能回收的方式的,这就是被很多国内车企普遍采用的CRBS功能。
CRBS功能是将动能回收的力度关联在刹车踏板,智能分配动力回收和机械刹车的比例。当用户踩下刹车踏板,车辆会优先以电机的动能回收力度进行制动,只要当动能回收力度不够时,车辆才会使用机械制动。
这样的好处是,既能充分利用刹车时的动能回收力度为车辆减速,同时也可以给到用户充分的选择权,当然成本方面就会增加。特斯拉不愿意增加这部分成本,又想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所以只有强制用户接受单踏板模式。
结语:
事实上,本次的召回特斯拉也并非出于真心,从公告中可以看到,“本次召回活动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开展的。”不过对于特斯拉来说,将选择权交还用户或许对他们来说也是好事,这样以后再出现类似用户误操作的事故,特斯拉就可以撇清关系了。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谷歌恐难逃分拆命运:即将迎来特朗普大苦主
- 余承东:尊界车长约5.5米 尺寸可能超越马路上99.99%的轿车
- 逾10年潜心自研芯片创新,亚马逊云科技Graviton在新实例中已打下三分天下
- 长城汽车CTO否认“与华为合作”传闻:对自己的智驾技术相当有底气
- 接入混元大模型 腾讯搜狗输入法讲起AI新故事
- 张朝阳谈互联网创新:创新不仅是创造力的体现,更是实践落地后的成功
- 阅文集团:《庆余年》《全职高手》入选“数字文化十大IP”
- 李斌立flag:明年销量翻倍,后年盈利
- 阿里整合国内和海外电商,成立电商事业群,蒋凡出任CEO
- TechWeb微晚报:小米首款纯电SUV再曝谍照,华为最强折叠屏手机即将亮相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