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网5月6日 在今年“世界密码日”(5月4日)到来之际,谷歌宣布“密码已经开始终结”,该公司推出的“Passkey”密钥技术将作为拥有谷歌账户用户的另一种登录方法。
虽然密码被广泛认为是最薄弱的网络安全选项之一,但其普遍性意味着它不太可能很快被淘汰,谷歌终结密码的说法可能有些离谱。
谷歌推出Passkey,作为密码的更安全替代方案
谷歌推出Passkey以响应世界密码日。Passkey这种密钥技术使用指纹和面部扫描等生物识别技术,允许用户解锁设备并登录应用。
密钥保存在本地设备上,一旦输入,应用和操作系统就会在幕后将私钥交换为登录签名。然后由操作系统生成一个公钥以供验证,并授予用户访问权限。
这种替代方法没有凭据,使得网络钓鱼攻击的效果显著降低。它也不需要用户记住复杂的密码来访问他们的应用,而如今很多人在多个账户或平台上采用相同的密码。
谷歌、苹果和微软等大型科技企业已经加入了线上快速身份验证 (FIDO)联盟来支持这一举措,并于去年宣布了这一合作关系。生物识别、密钥和多因素身份验证(MFA)等密码替代方案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安全且受欢迎的措施。
谷歌已经与Docusign、Kayak、Shopify和雅虎日本等应用提供商建立了密钥合作关系。谷歌在一篇名为《密码终结的开始》的博客文章中表示:“拥有谷歌账户的用户可以选择这一选项,他们可以尝试无密码体验。”
密钥有多受欢迎?用户仍持谨慎态度
总的来说,用户对新的安全技术仍持谨慎态度。在密码管理软件供应商1Password今年早些时候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只有25%的受访者表示了解“无密码”的概念。与此同时,3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尝试新技术之前需要确保其安全可靠,只有1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肯定会在密钥可用时使用密钥。
尽管如此,7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有一种更安全的方式登录自己的在线账户;91%的人担心数据泄露;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有“与数字安全相关的遗憾”,他们希望自己能更好地应对数据泄露事件或创建更好的密码。
1Password表示,用户中更具实验性的是那些准备接受新技术的人,经常使用生物识别技术8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使用密钥持开放态度。
密钥不会替代密码,密码将会一直存在
但Malwarebytes的网络安全传道者Mark Stockley表示,消除互联网上不安全的密码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他说:“60年来,全球几乎所有的计算机系统都使用密码。用户很容易理解和使用它们,组织也很容易实施。”
除非密钥认证被广泛理解和使用,并且对开发人员来说比密码更容易实现,而且对组织来说更容易支持,否则人们仍然会创建依赖密码的产品,这就是获得科技巨头的支持如此重要的原因。”
谷歌推出的Passkey可以作为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是向这种广泛使用迈出的一大步。1Password的无密码业务主管Anna Pobletts说:“密钥是消除人为错误的第一种身份验证方法,提供了安全性和易用性。随着谷歌对密钥的支持,全球15亿人现在有机会使用密钥。”
为了被广泛采用,用户需要能够选择他们想要在何时何地使用密钥,这样他们就可以轻松地在生态系统之间切换。她说,“当我们积极与其他FIDO联盟领导人合作消除密码时,我们将删除网络钓鱼者可以窃取的凭据。这是密钥应用的转折点,将让网络世界变得更加安全。”
安全供应商CatoNetworks的EMEA地区产品经理Andrea Napoli表示,从理论上来说,完全摆脱密码将使网络环境更加安全。但他也不认为这种情况会很快出现。
他说:“虽然指纹扫描、面部识别和虹膜扫描等生物识别认证方法越来越普遍,MFA系统也越来越流行,但密码仍然被广泛使用,因为人们对密码很熟悉,容易实现,而且在正确使用时相对安全。”
他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出现能够取代密码的新身份验证技术,但任何此类技术都需要高度安全和用户友好才能得到广泛采用。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TechWeb一周热点汇总:特斯拉下月量产改款Model Y,阿里“甩卖”银泰
- 蔚来第三品牌firefly萤火虫首款车型正式亮相 预售价14.88万元
- 首发线控转向等多项技术 蔚来旗舰车型ET9正式上市:78.8万元起
- 网信办:从严打击网上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
- 豆包大模型全面升级,相关概念股疯涨,字节发布紧急警示
- TechWeb微晚报:“小红书封号”冲上热搜,小米YU7无伪装实车首次曝光
- “小米SU7坠崖一家四口安然无恙”冲上热搜 车主回应
- 奇富科技发布AI产品小奇等金融AI大模型成果
- 消息称极越公关负责人被开除 当事人回应了
- 不法分子大范围传播木马病毒 微信发布紧急公告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