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个双11已经过去,相比较以往,去数字化成为新趋势,但仍掩盖不住大家对于数据的期待。无论是阿里的5403亿交易额,还是京东的3491亿元的下单金额,都给今年低迷的消费市场带来了信心。与此同时,双11期间68亿件的快递揽收量,也是创下了一个新高。
但是,双11在让消费者体验到了“剁手”的快感时,也增添了几分收快递时的焦虑。快递不上门、一个驿站/快递柜自取短信便完成派送,已经成为今年双11的常态。讽刺的是,当部分消费者已经将“野性”下单买到的商品挂到二手平台回血时,有的包裹还躺在驿站里,等待着被签收。
双11后的第一个周末 卖水果还不如代收快递挣钱
据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双11”期间(11月1日~16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揽收快递包裹68亿件,同比增长18.2%;共投递快递包裹63亿件,同比增长16.2%。由于双11变成了“双节棍”,今年整个促销期内快递业务量从“单高峰”变为“双高峰”。
其中,第一个高峰出现在11月1日,当日全国共揽收快递包裹5.69亿件,同比增长28.5%,超过今年前9个月日均业务量1倍以上;第二个高峰是11月11日,当天全国共揽收快递包裹6.96亿件,再创历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以往需要3天甚至是5天去消化‘双11’的订单量,现在基本1-3天消费者便能够收到货。不过,收货时长缩短的背后,除了物流配送效率的提升外,代收点驿站以及快递柜起到了关键作用。
“今年双11总共买了14件东西,除了两个顺丰的送上了门,其余的都送到了代收点”,家住北京石景山区的一位大妈向TechWeb吐槽,“我天天都在家,连个电话都不打就直接送到代收点,小件还好,狗粮这种20斤的大件也不送上门。”
TechWeb注意到,双11后的第一个周末是快递派送的高峰期,但派送的目的地不是消费者的家里,而是一个个代收点驿站以及快递柜。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几乎每一个驿站代收点的货架上都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快递,有的站点屋内放不下,直接将快递堆到了门口。
(双11后排队取件的人,快递太多只能堆到驿站门口)TechWeb图
与此同时,驿站的门口也都挤满了来取件的人,其中一个丰巢驿站的队伍从屋内排到了屋外。该驿站老板告诉TechWeb,“你这个时间点来人还算少点,中午的时候队伍都排到了马路上。这几天,我们这变成了小区里人气最旺的店。”
有意思的是,一些水果店在平时也兼职做着代收快递的生意。双11后的周末,水果店老板告诉我们,“来买水果的没几个人,取快递的倒是一个接着一个,这两天光顾着收快递找快递了,赚的钱比卖水果还多。”
收快递变成了取快递 快递不上门已成为常态
双11期间68亿件的快递数量,忙坏了快递员。一位中通快递小哥透露,自己双11期间每天要送400多个快件,晚上基本要十点多才能结束工作。考虑到快递小哥们不容易,很多人也能够理解他们将快递放到驿站,因此基本上也不会在这段时间投诉。
但是,TechWeb发现,快递不上门已经成为了常态,收快递变成了取快递 ,并不是双11高峰期才这样。双11结束已经近10天时间,许多快递员依旧是不送货上门,而是放到驿站。并且,很多时候,消费者都是被迫去驿站取件,快递员连询问是否方便收件的电话都不打,直接送到驿站,一个短信通知收件人。
(没有提前电话沟通,快递直接被放到了驿站,此时双11已过去9天)
居住在石景山古城的小乔告诉我们,从去年开始,除了京东、顺丰和天猫超市买的东西,其它快递基本上就不主动上门了,每次都是一个取件短信,已经习惯了,投诉也没啥用。据一位丰巢驿站老板透露,他们小区只有京东和顺丰会送上门,其它快递都是送到他那,用户虽然也会抱怨,但和自己没啥关系,所以也不会在意,毕竟赚得就是这个钱。
通过调查走访,TechWeb了解到,现在也就京东和顺丰会主动上门,其余的申通、中通、百世、德邦、韵达以及EMS都是不征求收件人同意直接放在快递柜或者是驿站。其中,如果收件人强烈要求上门送件,EMS之后会抽时间上门派送,但其它快递都是以没时间拒绝或者拖着不送,即便是投诉也没有用。
比较无奈的是,很多人都在与快递员的“斗争”中败下阵来,甚至有的还花钱买了快递柜的会员,毕竟超期要收管理费。一位广告行业的白领就在朋友圈吐槽称,“也不打电话、也不送,几天取不了也不管,月费比超期管理费竟然还划算了,虽然买的不是很情愿。”
此外,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也不乏网友关于快递不上门的吐槽,“小区开了个菜鸟驿站,此后申通、圆通再也不上门派送了。要么需要自取,要么多等一天等驿站派送。”
据悉,菜鸟今年推出了200多城“不送必赔”的送货上门活动,但是根据TechWeb了解到的信息,很多菜鸟驿站仍旧是不主动送货,被质疑时便以人手不够以及过几天送等理由推脱。
出钱换效益快递员宁愿破财也不送货上门
从快递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定义要将货品交付到收件人手中,而不是放在中转站。从法规层面上来看,2018年出台的电商法草案第五十二条就规定:快递物流服务提供者为电子商务提供快递物流服务,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并应当符合承诺的服务规范和时限。快递物流服务提供者在交付商品时,应当提示收货人当面查验;交由他人代收的,应当经收货人同意。
但仅仅才三年时间,伴随着菜鸟驿站、丰巢、快递柜等代收点的兴起,快递成了“慢递”,上门成了奢望,不通知直接放在驿站快递柜,即便是被投诉罚款也改变不了这种乱象。
张佳欣律师告诉TechWeb,如果收件人没有授权驿站代替自己签收快递,快递员将快递擅自放在驿站的行为不能视为已送达,如果出现纠纷,可向相关部门投诉。而在与多名快递小哥的聊天中,TechWeb了解到,他们将快递放在驿站也是无奈之举,被投诉虽然罚款,但是相比较绩效完不成的处罚,宁愿破点“小财”。
(圆通小哥正准备将快递放到快递柜)TechWeb图
当下,伴随着电商市场的快速发展,快递量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根据国家邮政局公开的数据显示,1-10月,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867.2亿件,同比增长34.7%。作为快递链条末端的派送员,快递小哥身上背的KPI也越来越高。
一名申通小哥告诉TechWeb,自己平日的派送任务是200件,如果签收率没达标,站点就会扣钱。为了完成绩效,现在大部分都是送到驿站或者快递柜,一单费用大概0.35-0.6元,自己的派单费用是1元,因此每单也就能挣0.4-0.65元,一个月光花在驿站和快递柜上的钱就上千了。
在被问及投诉罚款的问题时,该小哥无奈地表示,谁都不想被罚款,但是完不成任务罚的钱更多。
任务重、压力大,在送货上门还是送到驿站之间,快递小哥们选择了代价更小的后者。而关于派单费与工作量不匹配等问题,其实各家快递企业也在做出改善。今年9月1日起,中通、圆通、韵达、申通、百世和极兔速递6家加盟制快递企业均宣布上调0.1元的派费。不过,申通、圆通和韵达的快递小哥均告诉TechWeb,自己并没有收到这上涨的0.1元派费。
“快递最后一公里”难题 吃亏的永远是消费者
一位物流行业从业人士告诉TechWeb,快递不上门看似是快递员的问题,在这场“取件焦虑”背后,其实是整个快递行业太卷,单票价格持续下滑导致的。
从公开的财报数据显示,各家快递公司在实现营收、快递单量增长的同时,单票价格却同比去年同期有着不同程度的下滑。从整理的表格数据来看,即便是顺丰,也避免不了这尴尬的情况,在今年某些月份的单价同比下滑更是超过了10%。
与此同时,长期的价格战,也正在让整个行业的单票价格加速下滑。根据国家邮政局等公开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20年,中国快递业平均单价已经从24.57元降到了10.6元。虽然快递数量在增多,但单票价格的下滑,还是让快递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变得“廉价”,不上门一定程度上就是快递员对于派费低的无声反抗。
(2010-2020年中国快递业平均单价)
至于为何京东和顺丰还一直坚持着上门的政策,TechWeb认为,一方面和派费有关系,另一方面,则是京东顺丰和通达系所服务的对象不同导致的。其中,顺丰和京东一直就是以服务高、速度快著称,并且都是自营模式,可以更好的统筹管理。他们所面向的是高客单价的消费群体,是快递链条中的末端用户,因此高质量的服务是争夺市场的关键。
相反,通达系则更多的是为电商平台的商家服务,更低的价格是竞争核心,而服务质量并不是它们所关心的,只要保证买家能收到货就行。从国家邮政局公布的快递企业满意度评分也能够看出,三季度通达系的得分没有一家在80分以上。
难道“快递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真的就无解吗?其实也不一定,提高派费、合理安排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快递小哥更愿意送货上门。但是,细细想一下,这之间增加的成本会转移到电商卖家一方,继而转嫁到商品价格上,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在这场签收率、市场与利益的三方博弈中,消费者似乎一直占据着下风。
(11月21日,仍有许多包括放在驿站里等待领取)TechWeb图
双11已经过去十天时间,不知道还有多少包裹躺在驿站里,等待着被签收。 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快递行业的价格战还会继续打下去。而在市场份额和末端用户的选择上,很显然后者是被抛弃的那一个。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长安凯程品牌战略焕新:2025年起只投放新能源产品
- 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智能体“桐小乌” 上线支小宝
- 乌镇峰会十年首次 2024世界互联网大会推出AI智能体“桐小乌”
- TechWeb微晚报:华为Mate 70定档11月26日发布,特斯拉与上汽讨论FSD授权?
- 东风日产官宣联合Momenta打造高阶智驾 首发N7车型
- 超100个品牌开通京东秒送旗舰店,最快9分钟送到手
- 懂车帝公布2025经销商合作策略:彻底革新传统合作模式,为成交负责
- 《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比亚迪是比我们更好的中国故事
- 消息称特斯拉与上汽讨论FSD授权 官方回应来了
- 中国汽车里程碑时刻!比亚迪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