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四成探探用户自称“社恐” 倾向于社交软件交流

11月17日消息,“宁愿在飞机上待20个小时,也不愿意跟身边的人说一句话。”、“如果不是出于工作原因,我更愿意宅在家里,我就是社恐本恐。”、““当我不想去参加某个无效的聚会时,我就会说我是社恐;而这也不完全是借口”……

这些是社交平台探探联合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院,面向探探平台内的用户发起问卷调查,针对当下年轻人的社交情况展开深入调查分析时收到的部分答案。

本次调研数据显示,超四成被调查者自称“社恐”,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问题,其中,17.7%的人表示“不敢和陌生人说话”,21.4%的人表示“在公共场合会感到紧张”,而20.7%的人则表示如果有社交活动会提前很久就开始焦虑。

现代社会,“社恐患者”年轻群体越来越壮大,而社交焦虑如果到了足够严重的程度就有可能发展成社交焦虑障碍症,也称社交焦虑症或社交恐惧症。

在本次调查中,被问及“对于与工作之外的朋友共同参加聚会”等社交活动的看法时,仅有38.9%的人表示会积极参与,几近10%的人则会焦虑逃避;同时,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被调研对象表示每个月至少有两次以上的线下聚会。对线下社交的逃避和焦虑,已成为不少当代青年公开的秘密。

在“社恐”被泛化、标签化的背后,既有年轻人对害怕社交的坦诚,也有对自己在某些社会交往技能上欠缺的遮蔽。在被问及造成自己“社交恐惧”的主要原因时,52.7%的被访对象表示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55.6%的人表示不够自信,而38.3%的人则归咎于自身性格内向。

在社恐一族普遍存在的今天,如何与社交恐惧和解并共处,成为不少年轻人面对的问题。在本次调研中发现,34.3%的被访用户表示社交障碍为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影响,其中14.2%的用户表示其带来的影响非常大。社交障碍,已成为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婚恋等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萍看来,“社恐”一词被泛化的现象,潜藏着丰富的社会意义。首先,它可以解读为年轻人个性化态度的彰显:聊得来的人就疯狂地聊,聊不来的就索性贴一个“社恐”标签避而远之。而像探探这类社交软件是连接线上与线下的聚合点,能让更多年轻人更顺利地完成从虚拟到现实的衔接。

社交软件提供的文字和表情符号本身蕴含的意义给彼此之前的交流带来看了很大空间,同时社交软件上的语音等功能又弥补了线上交流中语气的欠缺,而没有面对面的现实压迫感,就使得深度交流在线上更易实现。

此外,线上线下社交界限的模糊化,人们甚至可以和未曾谋面的人在线上实现互助合作,而这更使得年轻人认为线上与现实中的社交关联并无明显区隔。

事实上,调研数据也显示,43.3%的被访者倾向于社交软件的交流方式,这一比例甚至略略超过“面对面交谈”。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11-17
超四成探探用户自称“社恐” 倾向于社交软件交流
11月17日消息,“宁愿在飞机上待20个小时,也不愿意跟身边的人说一句话。”、“如果不是出于工作原因,我更愿意宅在家里,我就是社恐本恐。”、““当我不想去参加某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