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泄露频发 为抗疫“交出”的个人信息去哪了

(原标题:信息泄露频发 为抗疫“交出”的个人信息去哪了)

新华每日电讯

本报记者翟永冠、白佳丽、宋佳、侯捷

4月19日,青岛公安发布通报称,胶州市民微信群里,出现了当地中心医院出入人员名单。6000余人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被公之于众。

类似的情况在多地出现,引起人们对防疫期间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记者采访发现,出于防控需要被大量收集的个人信息,还留存在相关App和超市、药店等商家手中,存在泄露隐患。

信息泄露频发多为违规操作

家住天津的丁先生,近来频繁接到被标记为“诈骗”“骚扰”“房产中介”的电话。

他有些不安地说:“疫情期间多次登记个人信息,是不是被泄露了?”

丁先生的担忧并非多余。此前各地多次出现返乡及确诊人员信息泄露事件。这大多是一些地方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违规操作造成的。

天津市在开展专项治理中发现,“新冠通”等App在收集身份证件、健康信息、详细行踪等个人敏感信息时,未同步向用户说明收集目的;未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向用户提供删除、更正个人信息的功能。

此外,疫情暴发以来,全国已发生多起因非法传播个人信息,被公安机关处理的案件。

2月初,内蒙古鄂尔多斯某工作人员,将涉疫排查人员名单发送至内部工作群,被群内成员王某擅自转发至社会群众微信群。随后,名单被网民大量转发,致使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后公安机关依法对王某处以行政拘留10日。

在广州,海珠警方接到辖区居民报警,称其所在小区的业主微信群内有人发布多名公民个人信息。警方调查发现,郑某曾将多名曾乘坐某邮轮的游客名单发送给朋友叶某。叶某又将上述游客个人信息转发至其所在小区的业主微信群内。警方随后依法对违法人员郑某、叶某分别处以罚款500元的处罚。

物业竟要求登记收入状况

记者调查发现,通过收集公民个人信息而进行的“大数据抗疫”,对有效控制疫情功不可没。但也有一些地方,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存在不规范现象。

——收集信息主体过多。据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作组专家何延哲介绍,防疫期间使用的信息收集网络应用程序可能有几千个。“这些收集信息主体,没有统一标准和共享、互认机制,存在重复、过多收集的情况。”

此外,一些线上防疫程序个人信息保护合规水平较低。比如记者曾使用过的一款由街道运营的小程序,它未向用户展示隐私政策,未逐一列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在收集用户详细地址、出行信息时,未同步告知使用目的。

——过度收集。不少群众反映,一些部门、商家在收集个人信息时过度索要。有人吐槽,防疫期间,小区物业上门要求登记的内容,竟然包括收入状况和身高、血型等信息。“我真是搞不懂,一个月挣多少钱与疫情防控有关系吗?”

——信息存储、保护不明确。北京的张先生近来每次去家附近的超市、小吃店,都被要求在入口处登记个人姓名、身份证号和手机号等信息。一个厚厚的大本子,每个进出人员的个人信息都写在上面,下一个人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上一个人的具体信息。

“这一本写满姓名、身份证号和手机号的个人信息登记本,商家如何保护?”张先生很担心。工作人员的答复是,他们只管登记,并不清楚后续怎么处理。

个人信息收集应“最少够用”

目前,各种防疫App和超市、药店、小区物业、公交地铁等主体收集了大量个人信息,很多人在“交出”个人信息的时候,都不清楚这些信息最终会被如何使用。

受访专家认为,未来应抓紧对相关App进行专项治理,督促运营者对照政策标准自查整改。对存在问题的,视情况采取通报整改、公开曝光、通知下架、行政处罚、移送司法等措施。

同时,要明确个人信息收集的范围。何延哲说,收集个人信息应该坚持“最少够用”原则,避免过度收集。

“现在个人信息已被大量收集,重要的是对它们进行严格管理,确保数据安全。”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吴晓林说。

他建议,相关部门要对收集到的个人信息增加过程追踪,严格监管相关应用程序和其他纸质材料,最大限度降低泄露、滥用风险。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05-11
信息泄露频发 为抗疫“交出”的个人信息去哪了
信息泄露频发 为抗疫“交出”的个人信息去哪了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