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26.16, -0.25, -0.95%)芯片搭载Android平台,更出色的平板应用体验。”这句广告语成为了本届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以下简称IDF 2014)上的一大亮点,同时似乎也暗示了英特尔的某种决心。
错失平板电脑,这成为近几年英特尔无法回避的“痛点”,CEO科再奇也大方地承认了这一问题:“英特尔曾经错失了平板电脑的机会,而现在要重新夺回这个市场。”
上任CEO后,科再奇将首次来华地点选在了深圳,而英特尔能否借力“深圳速度”实现在平板电脑市场上的逆袭?
从“痛点”再出发
“英特尔将在深圳设立智能设备创新中心,并且将战略投资1亿美元设立中国智能设备创新基金。”4月2日,科再奇在IDF 2014上宣布了这一投资计划。
对于时隔8年之后IDF再一次移师深圳的原因,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和中国区总裁杨叙给出的理由是,深圳是一个非常有创新精神的城市。杨叙补充说:“深圳正在成为全球智能设备创新基地,英特尔已对全球产业合作的重心进行了调整,将在中国、尤其在深圳投入更多的创新资源,以更加贴近生机勃勃的本地创新力量。”
从目前的预测来看,两年之后,2016年大数据每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31.7%左右;到2017年,全球物联网技术服务营收,还不算硬件投入,只是技术服务的营收估计是在7.3万亿美元;2018年,大家比较关注的未来新的智能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90亿美元;到2020年所有联网设备总量会超过500亿,发展势头非常迅速。
随着移动设备的爆发,个人消费设备迅速转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作为传统PC芯片巨头,英特尔由于在移动方面的转型缓慢,饱受业界争议以及业绩上的压力,成为其十分苦恼的“痛点”.
数据显示,英特尔自2012年第四财季开始,营收和净利润连续三个季度下滑,到了2013年第二财季更是创下营收同比下跌5.1%,净利润同比下跌29%的巨大跌幅。
再过一个多月,科再奇的任期即将满一年,他将向英特尔以及所有股东交出第一份年度答卷,而如何带领英特尔向移动转型,或许将是这份答卷的重点。
“英特尔已经制订了平板电脑出货量3倍增长的计划,即2014年,英特尔的平板电脑出货量要达4000万台。”科再奇表示。
押注LTE
科再奇给平板电脑制定的4000万台出货量,使智能终端芯片无疑成为了IDF 2014的焦点。面对3G时代的缺位,LTE则成为了英特尔能否翻身的机会。“我们做好了充分准备,将赢得LTE芯片组市场更多份额。”科再奇表示。
在4月3日上午的会议上,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移动通信事业部总经理贺尔友展示了英特尔如何加速从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到LTE等不同移动平台的创新,以推出不同价格、不同设计的一大批新产品。
“英特尔将继续与中国广大的ODM和OEM厂商协同创新,以降低产品成本,面向全球消费者推出有吸引力的移动设备。与中国技术创新生态圈合作,这将是实现英特尔架构平板电脑更高销售目标的关键。”贺尔友表示。
据了解,为进一步推动入门级英特尔架构平板电脑的普及,英特尔正在扩展其英特尔“凌动”Z3700处理器系列(研发代号为Bay Trail)产品线,包括将推出多个新产品。这些入门级“Bay Trail” 芯片目前正在生产之中,2014年夏天,英特尔预计可以和OEM厂商共同推出Windows和Android设备。而许多知名的中国厂商也是英特尔多年的合作伙伴,如华为、腾讯(525, -21.50, -3.93%, 实时行情)、东软等都在IDF 2014上纷纷宣布了与英特尔合作的意向和框架。
此外,英特尔重点发力的2014 LTE平台具有五模支持功能,包括支持TD-LTE和TD-SCDMA,其目标市场将包括中国。
科再奇透露,这款五模移动芯片将在今年第二季度出货。他还通过使用这款芯片的产品与联想集团CEO杨元庆进行了视频联线。杨元庆在连线环节透露,联想集团将会使用英特尔的这款产品,目前已经开发出工程机。
“LTE对英特尔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会,英特尔将重点发展。”贺尔友最后表示。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李彦宏称百度第六代无人车RT6达到L4,成本已降至每台25万元
- 全国排名第一!江苏5G行业虚拟专网数达6454个,制造业占比45.7%
- Q3国内耳机电商销量排座次,苹果第一华为第二小米第六
- BBA三季度利润大幅下跌,中国豪华车型被“平替”,50万以上是重灾区
- 英伟达Blackwell芯片被曝发热严重,此前因设计缺陷已延期交付
- 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比亚迪再次创造历史,第二个500万辆仅用15个月
- 华为Mate70系列发布会定档,产品预订通道今天开启
- 从年产1万到1000万,中国新能源汽车,只用了12年
- 苹果遭4000万用户起诉,事涉iCloud垄断,索赔30亿英镑
- 英伟达展示八卡B200服务器,功耗高达8000W,一个小时耗8度电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