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亚马逊官方一直没有回应,但从3月以来,Kindle即将入华的消息层出不穷,种种迹象表明,Kindle入华只是时间问题。但这个卖书起家的美国巨头是否会水土不服,仍然被外界质疑。
无独有偶,当当网和京东在本月17日举办电子书0元下载的活动,一度被认为是恶意竞争,而现在看来,这更像是对Kindle的一次提前宣战。
种种迹象越来越明显自从电子墨水屏的阅读器流行以来,Kindle入华的消息就一直不断。而最近的几次都有一锤定音的效果。
去年12月,亚马逊中国悄然上线电子书平台,提供下载服务。
今年3月,坊间传闻亚马逊云服务入华的政策风险被全部解决,Kindle即将在4月16日开卖,而价格则将是599元的低价。结果抱着希望的大众被虚晃一枪。
而真正令人兴奋的是4月19日,亚马逊中国上线云服务,“亚马逊 Cloud Drive”,这和国内众多在线存储的业务相同,均为个人云的服务,支持照片、视频、文档等。
真正值得期待的是,亚马逊 Cloud Drive一直被视为Kindle的前哨,因为在日本市场,亚马逊 Cloud Drive上市的第二周,Kindle就正式发布。
4月21日,HI-PDA网站更是报道称,亚马逊官网的内部代码已经有了Kindle的描述,包括使用引导、操作方式等。而目前最新的传闻是Kindle将在5月1日前后上线。其真伪也不得而知。
更有甚者,一些Kindle入华后最大的利益影响者都在积极筹备对策,也有不少次“本周发布”的消息,而亚马逊则自始至终没有发出过一次声音。
资质问题是主要障碍Kindle入华最大的难题一直不在硬件,而在于硬件得卖正版书。因为Kindle本来就是低价不赚钱的商业模式,而国内一直电子书盗版严重,引入Kindle被认为只能是慢慢改进市场。
而去年以来,国内主要的图书电商均推出了电子书产品,而平台与出版社签约的同时,电子书版权也被列为其中。于是,Kindle入华有了必要的条件。
而另一方面,亚马逊需要解决的是个人帐号存储书籍、音乐的能力,这一直以来就是依赖Cloud Drive予以实现。而在中国推公有云则面临资质难题。虽然亚马逊是美国最大的个人云服务商,但该服务带入中国依然问题重重。
另一个相似的案例是微软公有云,因为Office 365、Windows Azure等平台均需要公有云实现,但微软一年多的时间不断提及的公有云一直无法落地。直到去年11月,微软与国内数据中心运营商世界互联合作,并有当地政府的参与,才完成了资质的问题。按照微软的案例,亚马逊也有可能采用了相仿的方式。
Kindle入华或不为图书Kindle入华是否会成功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不少报道论证亚马逊代表的是整个生态系统,而深耕中国市场仍需要长期布局。但从美国市场的趋势来看,亚马逊入华更看重云服务的落地,而电子书或许不会是主要的盈利方向。
外界更为关注的是Kindle Fire平板电脑是否会同期上线。在美国,Kindle看书已经是过去式,而平板电脑结合亚马逊的图书、电影、音乐等各类增值服务才是最新的模式,而亚马逊中国目前在内容方面依然没有达到那样的规模。
在硬件完全入华后,亚马逊在数字内容的生态系统架构就将完全搭建起来,而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亚马逊可能将加快自己的内容建设。
而真正被看重的将是公有云的服务,不只是个人,小微企业都将是公有云的主要市场。虽然目前存在各类不被信任的问题,但在时间的积累和品牌的影响下,这才将是下一个金矿。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5年投入200亿打造飞行汽车!长安汽车布局万亿“低空”市场
- 英伟达涉嫌违反反垄断法 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决定立案调查
- 上海敲定5G-A发展目标:到2026年发展500万用户,建设3.2万个3CC基站
- 中国电信注资10亿成立天通卫星科技公司,将推动卫星通信手机向3000元下探
- 上汽今年销量或会被比亚迪反超,痛失18年“中国车企销量冠军”
- 英特尔CEO基辛格名为退休,实为被董事会赶下台?
- 华为申请多枚鸿蒙办公商标,涉及办公用品等多个领域
- “数智化”登顶《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数智技术应用深入人心
- IDC预计:2028年AI基础设施支出将超1000亿美元
- 韩系动力电池装机量下挫,三大厂商市占率降至17.2%,落后宁王比亚迪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