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滴滴出行宣布完成新一轮超过55亿美元的融资,以支持其全球化战略的推进和前沿技术领域的投资。本轮投资方包括交通银行、软银资本、银湖等机构,多个投资机构继续跟投。此前,在滴滴收购Uber中国业务后,估值已达340亿美元,这轮融资后,滴滴一共完成12轮融资,估值也突破了500亿美元,接近3500亿元人民币,成为仅次于Uber的世界估值第二大初创公司。
在融资公布的相关说明中,滴滴提到:成为智能交通技术的领导者,并通过积极的国际化部署推动世界交通和汽车产业变革,是滴滴发展的核心愿景。显然,滴滴已经在智能交通等相关领域做了相关布局。所提到的“已具备条件在智能驾驶和智慧交通方面取得系统性突破”这句话,则意味着滴滴早已做了转型规划并已实施,未来的重点业务是要放在智能驾驶领域以及智慧交通领域,而并非当前的出行业务。
转型智能交通领域,推动世界交通和汽车产业变革,让滴滴有了新故事可讲,这或许是投资机构继续看好滴滴的原因。但事实上,滴滴当前的情况可能并不是太乐观,盈利情况、技术、资源以及出行业务未来的市场空间,基本都能一眼望穿。而企业愿景在更多是设想尚未落实的阶段,怎么就能成为吸引投资者的原因呢?滴滴凭什么能够再融55亿美元?又凭何估值超500亿美元?
盈利、资源、技术及市场空间,滴滴并无良好表现
一般而言,企业想在资本市场有高估值或者被投资者重视,一是要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二是具备一定的技术壁垒,三是拥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四是拥有可观的未来市场发展空间。
首先,在盈利方面,滴滴在去年6月份称全国400多城市已有半数实现盈利,不知道现在是否已实现所有城市盈利。广告收入应该是其最大的收入来源,另外这些年积累的交通大数据应该也能够变现了。但是这些收入似乎仍旧不能支持滴滴的体量,所以今年2月份滴滴内部架构已经有所改变,成立智慧交通FT团队,希望与各地政府一起搞智慧交通体系,以用大数据服务各地城市交通治理,也就是说,滴滴的业务重点已由B2C偏向B2B。
此事也表明,滴滴之前的盈利状况应该不太理想。当然,这只是推测,毕竟滴滴一直没有公布其盈利具体情况。根据推测及坊间传闻,我认为滴滴要靠盈利能力进一步吸引投资,可能性并不大。
其次,在资源方面,我想已不用多说,互联网公司与线下的传统企业相比,最多的资源也就是流量与大数据了。但在网约车这个比较重的领域,也算不得什么优势,基于LBS定位的软件,任何商家都可以搞一个出来的,有了车自然也就有了大数据,包括出租车公司都可以做这个事。
且网约车出行数据只是交通大数据的一部分,智慧交通需要多渠道大数据来源,需要多个公司及产品的参与,出行数据算不上绝对的优势。而且,随着政策限制以及竞争对手体量的增大,滴滴出行的用户渗透率也正在下降,未来的数据价值正在贬值。所以,要凭借资源优势继续拿投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第三,对于未来市场空间这个问题,其实滴滴在国内的发展,早已遇到了瓶颈。不只是因为首汽约车等竞争对手的存在,更多的是相关政策的限制。城市车辆容纳量在那里放着,未来绿色经济对于碳排放量也有很高的要求,各城市相关政策对于车辆的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譬如北京要求网约车必须是北京户籍、北京车牌,这使得大量不是北京户籍的北京车牌车辆都无法继续干这个活儿。
各地的网约车新规,对汽车的排放量、轴距都有严格要求,并且网约车车辆经营许可期限不能超过8年,行驶里程达到60万千米时强制报废。达不到这个标准的车辆没法继续在网约车公司工作,而达标的好车又不愿意8年强制报废,车辆必然会越来越少,滴滴出行的体量也就会越来越小,未来的市场空间的想象力也就会变小。市场发展空间,同样关联着投资市场给予滴滴的估值,以及持续投资。
第四,在技术方面,滴滴的优势也并不明显。一直以来,滴滴给外界的印象是一个模式驱动型公司,并非技术驱动型公司,所以才会出现发展初期的烧钱圈地大战。毕竟模式都在那里,市场需求也在那里,彼此间的差异性不大,只能拼钱拼爹,最后谁烧钱多发展快体量大,谁就占优势。
去年融资73亿美元后,程维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中国之前的互联网公司赢得本土战争,更多的是依靠本土化和政策优势。我们希望滴滴作为新一代的互联网公司,能够靠技术核心竞争能力,去参与这样的竞争。并不强调太多中国的差异性和本土化,而是在真正的技术核心能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上,找到我们的机会。”
这个说法,既是在回答滴滴为什么会将这73亿融资用于技术提升及相关研发与运营,又一语双关的表明滴滴正在从模式驱动型公司向技术驱动型公司过渡,大家不要再以之前的眼光来看滴滴。但网约车企业应该明白,当前企业之间在技术上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基本上不存在什么技术壁垒,至少之前的表现是这样的。当然,滴滴在融资说明中已称“具备条件在智能驾驶和智慧交通方面取得系统性突破”,期待其早日公布相关的技术,便会更有说服力。
6点可能存在的优势与未来愿景,促成这次融资
做完这些分析,你会发现,滴滴盈利能力有限,几乎不存在什么技术壁垒,没有首汽那样的汽车资源,未来市场的想象空间基本已到天花板。但是,这并不妨碍投资市场对滴滴出行的投资与认可,完成这一轮超55亿美元的融资,滴滴市场估值超500亿美元,接近3500亿元人民币。在没有太大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能融资这么多,并获得这么高的估值呢?
现在来看,跟滴滴的未来发展规划很有关系。对于这轮融资,滴滴表示要“成为智能交通技术的领导者,并通过积极的国际化部署推动世界交通和汽车产业变革,是滴滴发展的核心愿景。” 这意味着,滴滴的未来不再专注于出行业务,而是要在国际化与前沿智能交通科技上做重点布局。
滴滴目前以及未来,可能会有的优势在于:
1、在400多个中国城市有超过4亿的用户,具有大数据优势;
2、今年初,正式上线了境外租车业务;
3、是Uber、Lyft、Grab、Ola以及99Taxi等国际出行商家的投资者和合作伙伴;
4、大数据优势将用于以后的智能驾驶技术研发;
5、今年3月份在美国加州山成立了专注于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滴滴美国研究院;
6、研究院已有数十位高端技术人才加盟,包括汽车安全专家查理·米勒。
凭借当前业务和未来可能技术优势,以及对未来愿景的规划,滴滴再次顺利融资超55亿美元,并得到接近3500亿人民币的估值。
超500亿美元的估值,资本更需要这场狂欢
接近3500亿人民币的估值,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目前国内大数据公司估值最高的企业应该是TalkingData,估值大概在55亿-70亿人民币之间。智能驾驶领域,百度无人车目前的估值在255亿元人民币左右,硅谷自动驾驶汽车初创公司Zoox估值15.5亿美元,前些天调研公司Navigant发布的报告中,18家公司百度无人驾驶垫底,Uber排名第16,特斯拉也只排到第7。在更大的人工智能领域,目前已经完成D轮融资的Afiniti,可能会是首家IPO的人工智能公司,估值在16亿美元左右。
与滴滴相比,为什么这些企业会有这么大差别呢?估计,这些企业在综合表现以及未来长远规划上,还没有做到位,除了技术之外,尤其缺少出行大数据。当然,重点是在商业化方面,目前智能驾驶最大的难题,就是因政策限制等因素而无法商用落地。
除了具备全球性规模、国内最大体量的出行公司以及近乎完美的发展愿景,其实滴滴能够融资的最大原因,是在资本机构的渴望与需求。从初创到现在,滴滴完成了14轮融资,大部分机构跟了滴滴多轮,如果滴滴上不了市,会给予他们太大的打击。如果滴滴上市后市值表现不好,也会给他们一些打击。重要的是,如果不挣钱,谁会搞这个投资呢,不是吗?
所以,投资者们需要滴滴讲转型的故事,需要滴滴讲新的未来规划的故事,需要滴滴发展成为技术驱动型公司,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募资IPO,为最后一步的上市做准备。
只是,这个高估值能够坚持到最后吗?
【王吉伟,商业模式评论人,专栏作者,关注TMT与IOT,专注互联网+及企业转型研究。微信公号:王吉伟(jiwei1122)】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