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书人」到「读屏人」……

1

众所周知,生活于十五世纪中期(1400年代)的约翰内斯·古腾堡在斯特拉斯堡发明了现代意义上的「铅字活字印刷术」,迅速燃起了一次媒介革命,欧洲在50年中用这种新方法印刷了三万种印刷物,共记上千万份印刷品。

神权乃至王权专制时代对知识的垄断忽然遭遇了滑铁卢,知识的迅速普及导致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

倒退三百多年的宋朝,毕昇发明了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泥字活字印刷」,随着书籍的增多普及,北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大跃进。

沈括的《梦溪笔谈》随即出现,儒家学术从社会伦理层面一跃而进入对宇宙、人生、知识论的整体探讨,智识阶层对社会国家的全面关照成为此后中国历史的基本形态。

当然,书籍的普及与东汉的蔡伦也有莫大关系。

纸与印刷术的结合,缔造了人类的「阅读史」。

试想在汗牛充栋的竹简时代,在欧洲的羊皮书时代,一万头牛拉的书,居然抵不上如今一个拇指大的U盘。

当我在深夜凝视着眼前闪烁的屏幕,不免在历史沉浮跌宕的想象里喟叹科技的力量。

2

曾几何时,整个社会族群中「读书人」的强力崛起,智识的开放状态带来了「个体最大可能的自我实现」,历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加速期。

如今我们甚至于恐惧于「科学的力量」——它的无限制的发展,它的造福与毁灭的力量。当科学随着「读书人」的离散性而带来了对宇宙的探索和微观世界的呈现之际,人们并未意识到它同时带来了一种「新的无法描述的反智倾向」。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美国的社会学家已经发现,社会大众的阅读趣味已经被媒体分割。

约瑟夫·塔洛所著的《分割美国Breaking upAmerican》中说:「美国社会的生活方式正发生革命性的改变,人们塑造媒介的方式同样发生了革命性改变。这种改变与家庭具有的视听选择的重大变化相互影响。」作者注意到美国「正在经历社会塑成型媒介和阶层塑成型媒介之间的重大平衡转换」,而这种转换所鼓励的生活形态的分割对社会结构是不健康的。

3

在中国,个体所具有的视听选择的重大变化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

第一是电脑的大量普及和互联网媒介的爆炸,把大众从电视模式吸引到了电脑模式中;

第二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将人们从电脑模式吸引到了手机模式中。

第一次变化导致了传统巨型电子产品企业面临联想、戴尔、IBM的强力冲击,第二次变化塑造了苹果、小米、华为、三星对PC机市场的再一次颠覆。

随着技术革新与硬件产品的洪水涌来的,是人们的视听模式的无形转换。这种转换伴随着的是人们在辨识力匮乏状态下对「内容」的被动接受,而电子传媒的幕后黑手极力地迎合与引导人们走向「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中。

这种习惯又有如下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是阅读内容的新闻化;

第二是阅读内容的简短化;

第三是阅读时间的碎片化;

第四是阅读行为的业余化;

第五是内容生产的娱乐化。

4

作为一个有着三十年阅读史的「读书人」,哪怕我自己一直是一个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仍然无法想象自己从一个「读书人」到「读屏人」以如此迅急的速度体现在自身的行为中。

「低头族」的出现与人们对抗无聊的手段,均受制于手机硬件与软件提供商。这些商家具备的技术力量和无限的复制能力,并没有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累积的力量」。

仓促的内容制造和恐怖的竞争形态与新媒介造神运动的有机结合,带来了传统阅读模式的毁灭。

在智能手机尚未在中国大面积普及之前的互联网时代,人们从传统阅读物到电子阅读物经历了相对缓慢的转换期,十五年前甚至十年前,欣欣向荣的青年一代还乐于去西单图书大厦徜徉,感受纸质书籍的馨香,穿插于书墙与人流之间流连忘返。

那时的书城不打折,最多也就九五折。那时的女孩还看得进去铅字,公园的长椅和雨后的池塘边常有读书的身影——假如打一把伞就更好了。

5

媒介的力量还不足以分割人群。然而,互联网早期的论坛模式与后来的社交网络导致的「人们只与相似的人为伍」的那种碎片化的「肖像部落」,不仅仅导致了人的阅读模式和社交模式的改变,也深刻影响了媒介产业。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还乐于在网络论坛与博客上展示自己的影响力,大到政客与明星,小至贩夫走卒,均可以在同一个巨大的平面上相互交织,这种心理狂欢拉近了所有人对虚拟世界的真实期许,并在游戏中忘我的游弋。

微博时代则第一次打乱了人们对「陌生人」的狂乱的好感,选择性与相似性将人们分割开。人们谈论的只是自己喜欢的,接受的只是自己理解的,最重要的,阅读的只是「彻底碎片的」。

至于微信时代,受众已经退回到社交相关性很强的以自我为圆心的半径内,人们的阅读更加具有「肖像部落」的特征,我甚至怀疑有这样的微信公众号存在——它只为一个读者服务。

一个作者同且仅同一个读者定期在手机上通过文字交流,有什么不好吗?没有。假如这个作者是莎士比亚或雨果,那这个读者完全有理由蔑视一座盛满了课外学习资料的图书馆。

电子媒介已经从传统的书籍阅读,横跨到了图片、视频乃至虚拟情境的领域,这种无限性与便捷性,到底利弊如何,我不敢说,但是回想自己多年的阅读史,看着马路上、楼道里、地铁车厢中那些旁若无人的「读屏人」,看着那些挂在车厢扶手套环上的年轻一代,面对所有人都凝视着屏幕的面孔,我怎么就感觉忧心忡忡呢?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4-21
从「读书人」到「读屏人」……
从一个“读书人”变成一个“读屏人”……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