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的野蛮生长:究竟为谁做了嫁衣?

2017年的时间过了还不到一半,外界就弥漫成了“共享”的天下,很多创业者想凭借共享的外壳寻求资本的亲睐,而在既共享单车之后,共享充电宝又一次脱离了冰冷的口袋,鱼跃龙门之后成为很多投资者的座上宾。

从3月底到4月初,短短10天时间里,就有5家企业相继宣布获得融资,总金额近10亿元。IDG资本、腾讯、欣旺达、海翼股份与著名投资人王刚等纷纷入局,大有去年共享单车疯狂融资的势头,也被外界认为可能是继共享单车之后的下一个风口。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该行业已有10多家创业公司入局,规模较大的包括“来电科技”、“街电科技”和“小电”等,这几家的A轮融资都已接近或冲破亿元,其他“玩家”还有电小鸟、云充吧、Hi电等公司。

而据龙飞了解到,目前,共享充电宝有两种共享形式,一是机柜式租赁机器,租赁机固定,用户可以带走实体充电宝。例如“来电”就是采用这种形式,共享充电宝随身充电、异地归还;二是实体充电宝,主要是桌面固定充电宝。例如“Hi电”推出的产品就是桌面型充电宝,容量为20000mAh,定价1元/小时,无需押金,也不需购买充电线;“小电”也采用这种形式,其终端是一台容量为16000mAh的移动电源,通过从端口引出带有三个端头的充电线为手机等设备充电。这类充电宝不可移动,主要投放于餐厅、KTV、咖啡厅等地方,目前已经在杭州、上海、南京等城市出现。

或许,谁也没有料到,被小米、三星打得奄奄一息的充电宝厂商,能够换个共享经济的马甲焕发生命力,姑且不论产值,投资者倒是很疯狂,可以说这是继“卖不掉”的单车之后,“卖不掉”的充电宝也将要变成香饽饽。

很直接的说,共享单车的火爆烧着了共享充电宝的欲望,因为从两者的共享模式上看,可以说都是复制粘贴的,基于押金的现金流操作,比如在头半小时或一小时内基本是免费充,之后才开始按时收租金,比如每小时1元或每天2元收取费用等。

但从长期的刚性市场来看,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的迫切性又不在一个维度,因为短途出行在通勤市场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刚需,而且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不会遭遇到技术层面的颠覆力,单车相对笨重,不能放在包里随身携带,而且并非人人都有单车,因此单车租赁面向的是一个相对还算刚需与高频的市场。而对于充电宝而言,因为其体积小随身携带方便,所以大大的压缩了用户对其的需求,而且对于用户来说,在紧急的情况下手机没电是偶发性现象不是高频现象,当前共享充电宝市场事实上打的其实是这种偶发性需求而不是高频需求。

虽说从目前的市场前景来看,共享充电宝的生命力不会长久,但共享充电宝的产生也不是一无是处,可以说从人们的偶然需求到资本的疯狂追逐,共享充电宝至少给我们存在的刚性需求做了嫁衣!

智能续航凸显科技实力

智能手机可以说是当代人群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而移动智能时代的来临,更是让智能手机贯穿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人们高频次的使用手机的时候,手机的续航能力也成了很多手机厂商凸显自我品牌价值的标配,随着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手机的续航能力会越来越强,只不过想要达到这种使用和续航平衡依然需要一个过程,而共享充电宝只不过是在其中充当着一个桥梁,给手机厂商的科技突破提供了喘息的机会。

在当前智能手机创新乏力的前提下,各大厂商都在提升电池的容量,诸如石墨烯电池等产品事实上已经面世,加之随着当前智能手机的技术进步,在近一两年内电池技术不断突破也是时间问题。比如我们看到,无线充电技术成2017年CITE(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上,苹果、索尼、华为等各大手机厂商纷纷着手为自家旗舰机型配置无线充电功能,一旦充电技术被革新,充电宝消失的那一天也不是太远了。

安全使命彰显品牌价值

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充电宝可以说最大的受益者是产品的生产者,但共享充电宝相对于共享单车在民众的安全问题上裂变出许多安全隐患。

央视“3·15晚会”上曾经曝光过在公共充电设备上充电的手机容易被黑客攻击盗取信息,不少用户也因此产生了提防心理。所以,共享充电宝的安全性是否过关很难把握,现在通过数据线接入手机盗取信息的事太多了,很难说没人钻这个空子。

不光如此,充电宝的爆炸问题同样另人们担忧,因为充电宝作为便携式移动设备,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很可能将它随意搁置,如果在搁置过程中遭遇挤压、针刺和重物冲击等外部冲击时,可能导致内部短路,从而发生起火和爆炸的危险。

2014年5月8日上午,深圳地铁4号龙华线一乘客携带的充电宝发生爆炸,继而引发踩踏事故;2014年4月8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一位乘客行李箱内的充电宝发生爆炸;2013年6月23日,北京地铁10号线一名乘客包内的充电宝发生自燃……此外,根据过往案例,广州地铁公司日前已经提出“乘客在地铁请勿使用移动电源”的建议;就在不久前,民航部门出台新规定,每位乘客最多只能随身携带两块充电宝,不得托运。

随着我们科技的进步,我相信为了满足民众的轻便出行,不管是共享充电宝还是自己自身附带的充电宝,都会越来越轻便,体积也会越来越小,但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任何明确的充电宝生产规范和检测标准,众多小品牌厂商采用劣质电路板、锂电子电芯、不阻燃的外壳等材料,生产山寨产品,甚至是三无产品,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

虽说充电宝在未来还能存活多长时间,现在我们还无法预测,但就目前的发展态势而言,充电宝依然是助力智能设备续航的有力依托,而共享充电宝的落地可以说加强了民众对于品牌充电宝的监督,毕竟人群基数的加大会加加大对充电宝的使用频率,届时那些没有质量保证的充电宝必然会在共享充电宝的市场上暴露原型,而真正经历层层质量把关、严格技术执行的充电宝则会彰显出应有的品牌价值,到那时无论是共享充电宝的产品还是民众私有的产品都会像有质量保障的品牌靠拢。

偶然事件诱捕线下流量

虽然共享充电宝的模式可以说是直接套用了共享单车,但深化了二者的发展体制却还是有差别的,共享单车可以说是随骑随停,想用的时候扫个二维码,不想用的时候锁子一锁,结束骑行,然后将自行车随意停放就可以了,但共享充电宝就不同了,当你手机快没电的时候,你需要通过平台来锁定就近的充电宝投放地点,来为其的手机做好提前没电的续航场所。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无论这个共享设备投放何种场景,其被共享充电宝覆盖的消费场景或多或少的都会带来线下流量:“来电”透露其目标是两年内铺设10万台大机柜、50万~80万台小机柜。“小电”在近期融资后曾宣布今年将在全国铺设360万台共享充电宝,而“Hi电”则计划今年在全国铺设1000万台共享充电宝。各种充电宝的场景会出现多个竞争者,导致订单不断分流、价格持续下降,到最后行业开始打免费牌来培育用户习惯或成必然。

这种恶性竞争的结果,只能导致商户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与议价权,商户方可能会藉此要求更高的入场费甚至分成费,不仅如此,在企业打价格战的时候,用户是首要的受益人,而可以承载这种受益分发的场景就是商户了,而商户一旦打通了线下流量的入口,可以说就获得了开启销量的金钥匙,只不过如何把握用户的动态走向,就要看各大商家的自身本领了。

从本质上说,充电宝是一种满足人们安全需求的产品,一块满电的充电宝放在包里可能一两个月都用不到。但用到的那一天,就是它一直存在的原因。公共场所提供的充电服务,不管以什么形态出现,都更像是一种锦上添花的应急措施,所以,对于共享充电宝而言,或许获取流量很容易,但如何留住用户、激活流量价值才是共享充电宝真正考虑的问题。

(微信公众号:longgfei)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4-19
共享充电宝的野蛮生长:究竟为谁做了嫁衣?
如何留住用户、激活流量价值才是共享充电宝真正考虑的问题。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