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言戏语:
当共享单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相当于——过去开在离你3公里远的门店,现在都开在了你隔壁。
小长假三天,戏哥骑着共享单车探了不少店,戏哥住在东四环外,骑行了大半个朝阳啊,北到亮马桥,西到国贸,南到燕莎奥特莱斯,东到5.5环左右,这么说吧,原来打车25块钱以内的区域,都被我骑行了。此外,戏哥还顺带体验和观察用户行为,有不少意外的感觉。
我发现,小单车比滴滴一类的共享汽车公司影响大多了,滴滴改变的只是出行方式,但小单车改变的是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尤其对电商和外卖,影响很大。今天,我们抛开共享单车本身,来谈谈正在或即将被共享单车改变的那些生意。
外卖、便利店和电商,意外躺枪
单车扩大了人们的生活圈,以前只会选择1公里(步行半小时)内的商家,现在可以扩展到7公里(骑行半小时)内的商家。这相当于是一家线下店外卖(宅配)的辐射圈。于是,一个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单车冲击了外卖配送,客流重新回到线下。
某以外卖为主的店铺,迎来越来越多线下客流
一方面,是因为外卖的竞争力下降。原以为烧死对手,自己可以松口气涨点价了(高峰价有时涨到15甚至20元一单),谁知道半路杀出免费的小单车啊!
就算外卖平台此刻意识到这个问题,下调配送费,以目前的配送时效和体验,也不如用户轻轻松松骑个单车去店里堂食或打包——毕竟,对餐饮来说,热乎气是刚需。
常见的外卖悲剧:面条变板砖
另一方面,单车的便利性和免费政策,加上春暖花开,人们愿意出来活动活动。如果单车继续保持这个势头,未来恐怕除了雨雪雾霾等特殊天气,外卖都不好做了。
同理的还有线上便利店,以前上门送货对懒人用户是服务,现在出门的难度降低,选择更丰富,门店的送货服务价值就相对打折了,更不用指望靠送货赚钱。
以前去超市买东西去水果店买水果,拎回去挺沉的,现在放自行车上,很轻松到家了。人终究是要活动活动的,就这么一活动,很多消费行为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实际上,除了711、全家等品牌便利店,以前靠位置优势赚钱的杂货便利店,都会随着人们生活圈的扩大,而丧失竞争优势——相当于,过去开在离你3公里远的门店,现在都开在了你隔壁。
尽管目前还不明显,但骑行的生活方式,未来对电商也会产生影响,这将主要表现在对用户时间和消费场景的争夺上。
前面说了,骑行扩大了人们的生活圈,在同样的出行时间成本下,线下消费的选择增多,不仅有餐饮,还有休闲、购物。这势必会让人们花更多时间和金钱在线下,尤其是有新奇特属性和体验属性的商品,在线下会得到更多曝光和销售。
一站式综合体,不是终极答案
在点到点的交通方式下,线下流量是高度集中的,人们追求一站式解决方案,商业综合体成为引流利器,周边人流都向这个热点集中。
但在热点之外,人流衰减得很快。某门店可能与热点商场仅隔两个街道,基本就享受不到其带来的辐射。这是因为人们的交通方式是点对点的:无论是地铁、公交还是出租车、私家车,人们从起点向终点移动,中间不能(或者不方便)自由停留。
单车出行的方式,改变了这一点。人们路线自由,停走自由,在单车可达的生活圈内,流量是动态均衡的。
比如,朋友约你在某商场吃饭,吃完回家,你想起周边3公里有一家你喜欢的奶茶街边店,以传统的交通方式,无论是公交、地铁都不便到达,特意打车去一趟又似乎过于劳师动众,还要担心被堵在路上。
但有了单车,你就可以轻松去一趟。线下热点的人流商流,就这样扩大了辐射范围。
在城市中,骑行遇见咖啡店,你随时可以停下来喝一杯再走。
这在其他交通方式下是不可能。
随着城市的扩张,商业地产的形态,从XX一条街进化到百货、综合体,是源于需求的变化,而人们的需求,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交通方式而变的。眼下,集中是趋势。但一站式消费并不是人类的终极需求。人们要的是在体力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逛到更多有趣的选择。
如果单车出行成为国民的新生活方式,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由综合体向集市一条街回归,就是很有可能的。
单车项目夭折,单车生活方式也可能保留
以上假设和分析,都是在共享单车成为全民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所做。
近期,共享单车竞争白热化,免费骑甚至红包骑成为常态,这进一步加快培养了人们的单车使用习惯。不过,顶着共享经济名头的单车,会不会走上网约车“补贴-垄断-政策限制”的老路,依然未可知。
从大部分人能耐受的运动强度来看,单车解决的出行需求,在100米(按目前免费的代价,超过100米人们就愿意骑车)到7公里(骑行30分钟)内,其中,1公里内接驳其他交通方式的需求(典型的如从小区到公交站、地铁站)应该最多,按骑行时间算不会超过10分钟。
在单车出现之前,这部分需求由三蹦子、黑车(网约车)、出租车、公交车共同解决。单车出现后,无论是费用,还是时间代价,都是最优方案。至于能否在此类刚需的支持下,继续发展壮大,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点。
1、定价方式:既然绝大多数骑行不超过10分钟,按小时计费的方式就是不合理的。如不将计费单位细化至分钟,恢复收费后,用户量和单车使用频率都会大跌。
2、铺设密度:铺设密度关系用户寻找单车的时间成本,密度上不来,时间代价过高,其他替代交通方式就依然有生存空间。
3、社会管理难题:单车意外的让三蹦子、黑车的数量大大减少,估计滴滴的约车量也大幅度减少。但小单车也带来了新的管理难题,包括占道、违规停放等。如果解决不好,拿不到合法身份,夭折的命运也会如同网约车——不过,单车的生活方式可能会保留下来,就如同非法的滴滴,在北京催生了合法的首汽约车。
小长假期间,深圳湾被万辆共享单车挤爆。
政府连夜召集5家共享单车企业配合移出车辆。
总之,号称“改变生活方式”的行业值得所有人警惕,因为这会改变太多用户行为和需求。在大零售的环境下,你的竞争对手未必是同行,很可能是跨界。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