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永辉
同共享单车获得融资的消息一样吸引眼球的是共享单车开始出现的越来越多的负面消息。尽管很多人仍然将共享单车看作是共享经济的一种,但是除了人的自由流动所带来的单车配置之外,共享单车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共享性。
作为“互联网+”后时代一种新生事物,共享单车的出现让整个互联网界为之一振。新技术的方兴未艾,旧技术的老气横秋让整个互联网都陷入到了一种徘徊不前的状态中。人们在发掘新的互联网产品的同时,同样在寻找着符合当前市场情况的发展方向。共享单车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状态下出现的。
“互联网+”的落幕造就了共享单车的火热
找不到方向是当前互联网市场的主要状态。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的改造行将结束,新的技术仍然处于相对初级的发展阶段,缺少对传统行业以及传统互联网产品进行大刀阔斧改造的能力都让原本异常活跃的互联网市场陷入到了一种迷茫和慌乱之中。
尽管出现了VR、AR、大数据、云计算、AI等新的概念和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技术之外新的发展可能性。但是,人们对于如何应用这些技术,这些技术怎么能够落地到真实产业当中都缺少一个相对完整且明确的认识。对于新技术的迷茫让人们开始相信借助原有的技术逻辑获得新的发展可能性是破解当下互联网发展困境的最为得力的手段。
在经历了“互联网+”时代的惨烈的市场竞争之后,各个行业当中互联网公司的市场地位已经基本确定,各大互联网巨头的生态系统建设也已经基本搭建完毕。经过“互联网+”时代后,并没有产生真正能够撼动互联网巨头的新巨头,互联网巨头们一方面通过梳理自己找到新的发展突破口,另一方面开始了对于未来发展的新探索。共享单车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状态下出现的。
从本质上来讲,共享单车依然是属于“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它更像是一种“互联网+出行”的模式。共享单车的出现是对原来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模式和逻辑进行重新梳理的结果,解决的是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并没有解决的问题——最后一公里的出行痛点。
不同的是,共享单车加入了智能锁的概念,将原本需要经过还车桩进行还车的流程,搬到了云端,用户只需要进行二维码的扫描就能够实现借车和还车,从而让人们的出行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这个产品逻辑在“互联网+”火热的年代其实并不稀奇,这也是共享单车为什么在“互联网+”时代并没有被多数人关注的原因所在。
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落幕,有关互联网产品的创新开始不断减少,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共享单车,并找到它身上的“闪光点”。对于共享单车的关注开始重新多了起来,作为资本“盲区”,对于共享单车的投资成为构建资本投资“生态圈”的关键。
于是,我们看到资本开始进入共享单车领域,并逐步加快其融资的步伐。试想一下,如果“互联网+”时代的产品依然层出不穷,“互联网+”的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共享单车恐怕很难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轻松获得资本关注和垂青。
因此,“互联网+”时代的落幕所导致的发展疲软和方向迷茫导致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观察这个原本属于“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产品,再加上这一领域的确能够解决人们的出行痛点,并优化传统互联网产品的弊端,所以才造就了共享单车的火爆。
共享单车成也体验,败也体验
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的是人们最后一公里的出行痛点问题。因此,如何让用户这一痛点得到解决成为共享单车是否能够成熟的关键所在。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落幕,人们在获得互联网产品的时候将会更加关注用户体验的感受。作为一个在“互联网+”影响力逐渐减弱的市场背景下产生的事物,如果无法给用户带来好的体验。共享单车的未来或许将会蒙上一层阴影。
作为一个属于“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共享单车之所以能够在资本寒冬下受到资本的青睐,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够借助互联网的手段来改变人们在传统的逻辑下无法解决的痛点和问题。以借车和还车为例,即使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借车和还车依然要依赖于固定在某一个位置的停车桩,而由于停车桩的布设需要涉及到城市规划和管理等诸多环节,另外用户的目的地也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如果单纯地依赖停车桩进行用户的借车和还车,那么就会遇到停车桩数量的限制导致单车的数量有限,很多用户无法借到车;另外,就是一旦停车桩上单车数量满额的话,用户将会还不上车。
单车数量无法满足用户的借车需求以及停车桩的数量无法满足用户的还车需求最终导致在“互联网+”时代,共享单车依然无法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而随着互联网技术深入影响人们的生活,共享单车的借与还将不再依赖停车桩,通过共享单车开发的APP工具就能够完成。另外,单车配置的数量也不再仅仅局限在有限停车桩的数量上,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的多寡来进行共享单车配送数量的增减。
无论是从用户的借车和还车上,还是在单车数量的配送上,共享单车都较以前有了很大改观,共享单车在借车和还车的流程上的优化以及共享单车配送数量的灵活最终让用户体验有了很大提升,这让很多原本是城市公共自行车的用户转而选择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因为体验的改观最终让用户能够快速接受,同样它也会由于让公共自行车摆脱了停车桩的限制而饱受诟病。首先,缺少了停车桩让原本井然有序的单车停放变得杂乱无章,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用户在获得轻松快捷的租车和还车服务的同时,同样因为乱停车,最终让原本希望成为城市当中亮丽风景线的共享单车最终变成了影响城市形象的罪魁祸首。用户体验的提升与城市运营体验改善并不能成正比,从这个方面来讲,共享单车的体验并没有增加;其次,共享单车随时随地租车和还车的确让用户使用起来毫不费力,但是随着用户需求的增加,共享单车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样要有所提升。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共享单车同样会出现热门地区共享单车配置非常充足,偏远地区的共享单车配置非常匮乏。而在热门地区,用户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并不如偏远地区强烈,如果无法实现共享单车有针对性的布置和配送,这同样便会造成用户体验的下降。
共享单车优化体验同样需要线上和线下
共享单车当前面临的问题最根本的依然是在体验上,因此共享单车想要走得更远,获得更大发展并不能够仅仅依靠线上,它依然需要线上和线下共同发力,才能最终达到优化体验的目的。
借助新手段,提升线上配置效率,减少城市“污染”。将共享单车的借车和还车告别有限且位置固定的停车桩的限制对于优化用户体验来说是一大进步,但同样出现了城市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共享单车平台端的有效配置,通过提升配置效率来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共享单车需求的多样化和不确定性最终导致了城市管理问题的出现。其实,这种问题的存在完全可以通过对用户进行引导来规避。对用户引导其实涉及到的更多的是用户运营层面的问题,当前共享单车的还车通常只需要扫码即可完成,这就导致沿街路面上会出现很多零零散散的共享单车,这些共享单车的乱停乱放让城市管理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对于共享单车的平台方来讲同样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我们能够在一条街上设置不同的还车点,用户在就近的还车点进行还车能够获得相对应的优惠,通过这种优惠逐步将用户的还车习惯从随时随地,变得有一定的规律性。这无疑将会减少这种“污染”现象的发生。
对于少数并不服从引导的用户,共享单车平台能够通过“个性化”的处理来减少共享单车“污染”城市事件的发生,让共享单车真正成为一条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除了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引导之外,我们还能够在共享单车上面加入更多科技配置。比如,我们能够通过在共享单车上加装智能定位器,能够了解每一个共享单车具体在哪个位置,一旦出现影响城市市容市貌的情况,共享单车平台能够通过这个定位装置顺利找到单车位置,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处理。
这种通过提升配置效率来优化共享单车双向体验的努力能够大大提升共享单车效率,更符合用户体验升级的市场大趋势。解决由用户引发的问题还必须从用户端着手解决才能起到真正效果。当前,很多平台都在通过将自主权交给用户解决来提升用户体验。以众筹为例,以京东众筹、聚米众筹、苏宁众筹为代表的众筹平台通过将用户深度参与到项目当中,让用户实时了解项目情况来解决一些项目用户体验不佳的问题。共享单车端优化用户体验的逻辑同样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进行,真正让共享单车因为体验而成功。
布局并不仅仅是投放,更多的应该是线下服务。资本的进入让共享单车市场的竞争异常火爆,这种火爆的背后更多地是在进行用户的争夺,借助的依然是互联网的相关技术。目前,共享单车的布局仅仅停留在共享单车的数量投放上,即通过增加共享单车的数量来满足足够多的用户需求,并借此来获得足够多的用户体量。这种逻辑的存在最终让共享单车可能因为过度发展而陷入被动,作为一个以体验致胜的存在,共享单车的重点绝对不仅仅只是在投放上,它更多的应该是线下的服务。
共享单车的线下服务包括收集用户的骑行体验来优化共享单车、引导用户使用习惯来提升共享单车使用效率、增加共享单车的线下服务点来解决由于线上过度自由发展造成的问题……因此,通过这些线下的服务来提升用户体验能够弥补线上体验满足用户后所带来的发展问题,通过让共享单车的用户线上和线下体验的同步优化,最终实现共享单车体验本质上的提升。
通过线下服务能够解决投放数量增加之后出现的问题,比如通过线下服务点和城市管理部门建立良性互动关系,能够将乱停乱放收集到的共享单车配送到共享单车的服务点,借此来改变共享单车对城市管理造成的影响,让共享单车不再是如同“幽灵”一样的存在。
共享单车的出现和兴起依然是当前市场对“互联网+”时代产品进行优化的结果,体验成为共享单车能够在短时间内被用户接受的关键。同时,体验并不仅仅局限在用户使用上,更包括城市管理、交通优化等诸多方面,从当前共享单车发展的水平来看,它还停留在优化用户体验的水平上,而作为一个以体验致胜的产品,可以预见未来共享单车还将会在体验上有更多的发展空间,通过建立线上与线下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共享单车才能真正融入市场,被各方接受,只有这样共享单车的路才能走得更远。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