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16年的疯狂热潮相比,2017年的VR市场逐渐回归理性。产品性能有待提升,晕动症亟待解决、优质内容稀缺等问题,让相当大的一批VR从业者,特别是硬件厂商意识到打开市场并没有设想中的简单。
为增销量,Oculus宣布大幅降价
按照市场规律,在品质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与销量往往呈反比。为增加销量,占领市场,不少VR硬件厂商开始降价促销,甚至连三大头显厂商之一的Oculus rift也加入了降价大军。日前 Facebook 宣布 Rift 头显和手柄 Touch 分别降价 100 美元。降价后的头显和手柄打包价格为598美元,换算成人民币,这次Oculus rift的降价幅度高达近1400元,是其降价前的三分之一,力度不可谓不大。
根据Oculus 公司VR内容负责人Jason Rubin 的说法,“硬件便宜了,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花钱购买内容,也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入手 VR 设备。这是扩展生态体系的一步。”
那么,此次Oculus Rift的降价是否真如其自己所说,“让高端能够惠及大众”呢?在商言商,如果能卖出高价,Oculus自然不可能去做损害自己利益的事,而事实上这次降价好听点说是势在必行,难听点讲就是迫不得已。精品内容的缺失、配套主机居高不下的价格、放弃中国市场的市场战略,再加上陷入抄袭风波和初审败诉,一系列主观的错误的决策,和客观的限制条件才是导致其不得不降价的根本原因。
作为彼此最大的竞争对手,Vive对于Oculus Rift降价的反应究竟是随之降价还是继续维持原价不动?
对针对这一问题,日前HTC已向美国知名VR媒体Upload作出表态——“我们觉得Vive不需要降价,我们已经取得难以置信的成功,并且继续发现市场的巨大动力。我们建立了一个由Viveport、Vive X、Vive Tracker和Vive Studios组成的强大生态系统,不会改变为开发者和消费者提供最好、最全面VR产品的战略。”
从这看似简短的回复中,可以推敲出许多信息,我们不妨将之分为三个层次来解读:
同一梯队,不同的市场表现
先来看看HTC Vive所说的“已经取得难以置信的成功,并且继续发现市场的巨大动力”究竟为何。年初时,海外数据分析公司SuperData联合Unity发布了2016年虚拟现实市场报告,指出在过去的一年中,VR总出货量(仅指以上五大主流厂商)达530万台。而在第一梯队中,Oculus rift(24.3万台)与HTC Vive(42.0万台)的销售差距较为明显,前者销售量仅为后者一半有余。
根据报告分析,Oculus rift与HTC Vive在市场策略上有很大差异,前者在游戏和社交应用方面显露出强大兴趣,这与Facebook的社交属性息息相关,因此也就意味扩大市场,渗透用户对Oculus rift至关重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Oculus rift宁愿在这个时间点,通过大降价的方式来扩展市场。用户(需求)足够多时,内容生产者自然会提供更丰富的供给,这是Oculus rift想走的自下而上的推广路线。
与之不同,HTC Vive采取的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源头控制策略。在过去的一年中,售价高达799美元的Vive正逐渐成为商用开发者的首选,而一旦优质内容全部基于Vive port平台,消费者自然而然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好的供给可以创造自己的用户(需求),截然不同的市场策略造就了不同的结果。
理论上,Oculus rift和HTC Vive的策略都是可行的,但是就目前的结果来讲,HTC Vive 的策略无疑更成功。原因很简单,因为事物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FaceBook当年的成功受益于广泛的用户,但其广泛的用户不是被风吹来的,而是互联网发展十数年,培养习惯后慢慢积累的,FaceBook是在恰当的时候做了正确的事情。而现在,在VR刚起步的阶段,自下而上的推动真正的,而非廉价尝鲜式的VR,无疑需要数倍的精力,毕竟即使降价200美元,600美元的售价对普通用户来说仍然不低。反观HTC Vive,由于打通了开发者渠道,目前主要的B端消费者、线下实体店都自然而然地选择HTC Vive而非Oculus rift 进行开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Oculus rift的远不及比之还要贵上200美元的HTC Vive。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Oculus rift和HTC Vive对于中国市场的态度。Oculus rift迄今为止尚未在中国有所布局,而HTC Vive 则将中国市场当作其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据Canalys统计,2016年中国VR头盔销量为30万套 占全球份额的15%,其中HTC Vive销量高居榜首,而IDC预测,2017年中国VR市场规模将实现四倍增长,这无疑会对HTC Vive的销售起到极大的助推。
同样的愿景,不同的生态现状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Vive方面指出的生态系统问题。其实读懂了Oculus rift和HTC Vive 不同的市场策略,后面的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由于在初期选择了向开发者倾斜,因此很多开发者加入到Vive生态构建当中。在内容上,既有面向开发者提供UGC和PCG的平台Viveport,又成立了Vive Studios这一全新的内容发行商,致力发行新的高质量内容,并与外部开发者合作发行优质内容;在追踪系统方面,Vive Tracker的出现使得追踪的多样性和便利性不断增加,用户不仅可以使用手柄操作,也可以将生活中各种物品“带入”虚拟现实世界,可以说,截至目前为止,HTC Vive生态系统的雏形已然初步建立了起来,并在不断完善丰满当中。
而反观Oculus rift,由于其认为渗透足够多的用户才能搭建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因此在萌芽期,即市场表现欠佳的现在,其生态系统几乎无从谈起,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需知,生态系统对一个产品来说,是起到相辅相成作用的重要依托,如果Oculus rift不能尽快改善现状,那么也难怪Vive对于Oculus的降价不屑做出回应了。
198美元的差价,198美元的差距
在去年产品刚发布时,有很多关于两种产品的分析对比,二者各有优劣,也存在诸多不足,比如空间定位问题、缆线问题、手柄加强问题都是消费者十分关注的。
那么,一年的发展之后这些问题是否得到了改善呢?
从定位上看,Oculus rift在2016年底给出了完整的房间级追踪方案,但这一方案是通过多个基站的联合使用达成的,无论是从追踪范围还是追踪精度来看,与HTC Vive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从手柄加强问题上看, Oculus新推出的 Touch手柄,极大地提升了Rift的体验感。而HTC Vive则向另一个方向开拓思路,开发Vive Tracker,使得“手柄”的概念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让现实身边的各种物品都可以进入到虚拟世界当中。与之相比,Oculus的手柄就有些落于窠臼了。但是,Vive Tracker需要单独花钱购买。
而从无线问题上看,HTC Vive已于年前推出了配套的无线套件,这也是其生态系统推动下的一大创新,而Oculus rift尚无这方面的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HTC Vive与Oculus rift相比,价格虽然有近200美元的差距,但实际所能提供的产品体验差距,超出200美元甚至更多。因此,那些希望体验真正的、高端的VR产品的消费者,自然会更加偏向于选择 HTC Vive。
当然,不仅仅是硬件产品本身,平台的内容是否丰富,有没有精品的独占内容,对于硬件厂商而言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开发商(者)的角度,来推测的HTC Vive与Oculus rift未来的发展趋势。
根据2017年初GDC(游戏开发者大会)公布的《2017年游戏行业善调查》数据显示,HTC Vive已成为开发商(者)最青睐的头显品牌。
目前有24%的用户正在使用HTC Vive头显开发游戏,23%的用户正在支持Oculus Rift;而未来,40%的开发商(者)表示他们计划支持HTC Vive,37%选择了Oculus Rift。
在已经涉足VR领域的开发商(者),39%的人表示他们的下一个项目将不会是独占游戏,而1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正在开发独占游戏。在这部分独占游戏的开发商(者)中,有33%的人表示他们正在开发HTC Vive的独占游戏,24%的人是Oculus Rift。
最后,就对VR/AR头显的兴趣而言,45%的人表示对HTC Vive最感兴趣,30%选择的是Oculus Rift。
不难看出,更多的开发商(者)对HTC Vive表现出了相较于Oculus Rift更大的兴趣,而这必将导致HTC Vive平台上的精品内容,会超越Oculus Rift,从而逐渐形成强者越强的马太效应。长此以往,HTC Vive与Oculus Rift间的差距,必将被进一步拉大。
如此看来,HTC Vive表态不跟进Oculus rift的降价也就不难理解了。所谓一分钱一分货,大抵也正是如此吧!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