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小区看到几台ofo的号牌被刮坏了,立马拍照上传到APP,今天发现那几台车还在。不知道是被“公车私用”的车辆太多忙不过来,还是配置的工作人员较少,总之是没有被及时收走。在我看来,忙不过来的可能性要更大。
因为没有发电和GPS等模块,ofo单车的成本相对要更低,但也存在丢失率更高的问题。一方面,没有GPS就无法定位,被私藏也很难被找到;一方面,因为是机械密码锁,密码是固定的,很容易就被私藏了,也很容易被“共享”。
按照ofo官方的说法,投入量超过了100万,规模应该是行业第一了。这个第一有何意义呢?那么多的车辆被损坏,那么多的车被私藏,丢失率应该远超官方数据。如此,数量第一就显得很虚了,真正能被使用的车辆是一个未知数。
当然,这个数据可能在资本市场会比较好看,ofo给我的感觉就是使劲的吹数据泡泡。
苹果CEO库克去ofo访问那天,ofo对外宣布日订单超过1000万,成为国内第四家日订单过千万的公司。谁都知道这1000万订单是如何来的,靠的是免费换来的,免费激发了很多人使用。可是,恢复收费还能维持1000万订单水平吗?所以,这样的1000万订单也好,一个亿订单也好,都不会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ofo除了在国内几十个城市布局之外,在海外也投放了部分车辆。尽管数量不多,成本也不大,却获得了不错的眼球效应,说出来也是一家跨国公司了。可这样的海外布局有什么意义呢?国内市场都没有做好,就抛出一个海外的概念来,说到底是为了炒作,为了吸引眼球,为了给资本市场讲新的故事而已。
不过这是事情有没有意义,但有点是摆在眼前的事,ofo的故事该如何讲下去呢?
首先,共享单车很难做成一个生意,理论的模型是几个月能赚钱,实际上很困难。Ofo哪怕没有免费,很多人都在免费使用,固定的密码给了羊毛党很好的机会,再算上高损耗率提高了成本,赚钱基本是一种理想状态。如果再加上天气的影响,就更加的希望渺茫了;
其次,用户都是用完就走,不会有粘性,打开的次数再多,也无法从其他途径赚钱。加上ofo和芝麻信任合作之后,在上海地区已经免押金了,更没法从金融角度赚钱了。而摩拜单车靠着299的押金,已经有几十亿的沉淀资金了,起码可以获得一块弥补业务。
那么,这样的ofo的故事怎么讲下去呢?实在无法想象。之前摩拜的创始人说不行就当做公益,ofo正好践行了公益的理念。当然,之前政府在推的公共自行车,就是靠着政府补贴活着,本身就是一项公益的行为。现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共享单车,最终可能也只是做了一项社会公益,很难成为一种颠覆性的商业模式。
=======================
挨踢客,非资深品牌公关人士,观察公关、营销、TMT九年,曾服务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现为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员、WeMedia新媒体联盟成员、多个互联网品牌公关营销顾问。个人微信号:aitike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