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VR是今年国内最受关注的新产业之一,可能没有人会反对。但要是说国内VR产业发展良好,则很少有人认可。从年初的火爆追捧,到年底的萧条,国内VR产业走过了一条过山车般的发展之路。
今年国内VR产业影响最大的新闻,莫过于暴风魔镜大规模裁员。从消息看,“暴风魔镜团队几乎腰斩、裁员一周内完成”,其裁员速度之利索和裁员幅度之大均让业内震惊。
很多人都认为2016年是VR元年,事实上我们并没看到国内相关企业传来多少好消息,反而是有“中国手机VR盒子领军企业”之称的暴风魔镜却“腰斩”了自己的团队。如此萧条景象的元年,给VR产业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多家企业丑闻困扰,VR行业现状堪忧
据报道,年底这次暴风魔镜裁员的比例在40-50%之间,等于是其500人的团队至少裁掉200人。一名运营员工更是哭笑不得地评论道:“整个致真大厦17楼快空了一半。”虽然事后暴风魔镜发公开信解释,称主要是内部调整,但近半的裁员率用此解释显然过于苍白无力。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从大部分员工的反应状态来看,暴风魔镜此次裁员是友好解约,裁员赔偿金额虽然不高,但也还算正常。但其他一些VR企业的员工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在暴风魔镜裁员新闻被曝光的时候,被誉为娱乐VR公司标杆的米多娱乐,也传出了拖欠工资的负面新闻。此前该公司已获得一轮上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估值超过1亿。知乎和自媒体上的爆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拖欠工资的人数达到了80人; 2、米多娱乐非正规裁员:劳动合同人并没有规定KPI等指标,却以未完成KPI进行裁员,拖欠的8000元工资也被扣除;3、米多娱乐老板打算无限期拖延下去。
无独有偶,自称同时从事AR和VR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公司,2015年1月正式开始运作的众景视界,也于10月底被曝恶意拖欠员工工资和报销款的事情。涉及金额高达200多万, 以至于忍无可忍的员工把横幅打到了投资人王湘云的盛景创新中心门口。从网上的爆料显示,其实早在8月份似乎就已经有员工开始声讨,并寻求解决办法。
众多标杆企业地相继集中性爆出裁员、欠薪等丑闻,表明这已经不是企业经营的个例,而是VR行业整体现状堪忧。
国内VR三大问题:泡沫、内容、核心技术
虽然号称今年是VR元年,但实际上VR行业今年全球的表现都不是很好,宣传很热,但用户的兴趣度也并没有提高多少。数据显示,号称全球最好的HTC vive也才卖了14万台,这个量级显然与行业期望值有着不小的差距。这种情况下,国内VR行业纷纷陷入困境,也不是没有道理。至于原因,分析起来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
1、盲目投资过热后遭遇资本寒冬
从去年年底开始,VR就成为了一个流行词汇,不仅是巨头公司砸钱布局,众多创业公司也纷纷投入其中。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一季度,VR行业融资总规模达8.16亿元,共有18家创业公司获得融资。实际上VR产业仍很脆弱,一窝蜂拥入的企业基本都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只能靠融资供血。逐利的资本在看不到赢利前景时并不可能持续输血,所谓寒冬转眼即至,今年二季度新获得融资的创业公司仅5家。失去了资本的支持,无法实现自我造血的众多VR公司日子自然就不好过了。
2、内容短板,无法满足用户基本需求
VR普及的最大痛点是内容资源太贫乏,买回一个VR眼镜或头盔,就只能看少数视频或玩点简单的游戏,自然难以扩大市场。内容贫乏的主要原因不是人才也不是IP和创作,而是受制于过高的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外VR内容以成人内容和游戏为主的原因,而在国内,成人内容不可能获批,内容更加匮乏。过高的成本和较小的用户群,使得投资内容生产的风险高企,反过来又制约了内容生产的积极性,陷入了恶性循环。国内VR内容生产的短板,可能还需要等到更廉价的硬件和更简单的应用问世之后才能真正解决。
3、国内厂商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不足
VR大热涌入的创投公司,普遍存在着一个致命瓶颈,也是国内企业的老毛病:缺乏核心技术。有专家直言现在国内VR企业“底层设备是国外的,国内创业公司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只是做个壳,所以成本高昂”。所谓的技术开发,主要是外观设计和适配,技术含量低,在市场竞争没有优势。以暴风魔镜为例,两三百元左右的暴风魔镜,在用户体验上远不如Oculus这类高端设备,但同时也没有和华强北百元低端设备拉开明显距离。虽然销售出去了不少产品,但并没有确定领导地位,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
低端产品难撑,国内VR行业路向何方?
关于VR的市场前景,业内的看法基本一致:长远肯定是比较看好,但短期内实现突破很难,盈利模式建立不易。那么VR产业路究竟在何方,国内VR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呢?
1、四处扩张不如聚集一点,构建核心竞争力
目前VR产业主要分为硬件(头显、相机,还有未来的VR手机)、软件(操作系统、内容编辑软件等)、内容(影视、游戏等)等三大块。国内很多企业涌进来之后,策略眼光都放得很长远,试图软硬件和内容全部囊括,动辄就要做平台、构建生态。这样不但拉长产品线,也分散了有限的资源。再有长远眼光的策略不切实际的话,我觉得都不是适合企业的正确策略。建议那些有宏大目标的VR企业,不如聚集自己最有优势的一点,集中资源设法构建核心竞争力。
2、依托国外标准开发风险小、事半功倍
与国外企业比,国产品牌在VR行业上起步晚,而且技术积极薄弱。反观国外企业,索尼、HTC、Oculus 这三个VR巨头不但在技术保持全面领先,而且在产业链也掌握着主动权。安卓生态的构建者谷歌,也推出了自己的行业标准Daydream。以谷歌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号召力,Daydream很可能在未来成为最大的VR生态系统。对于国内VR企业而言,在技术和资金均不如对手的情况下,持自主研发的出发点虽好,但却不是对企业最有利的。打不过就加入对手,暴风魔镜CEO的公开信中也隐隐有此意。加入对手依托国外标准开发的成本和风险都可大大减少,不失为一个不错的策略。
3、不妨考虑充满庞大商机的VR商用市场
相比直接面对消费者市场的困难重重,另一个市场可能更有奔头,那就是VR商用。随着实体经济的成本高企,和消费者习惯了互联网生活,很多行业都把VR视为拓展市场的新方式。国内各种VR+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VR购物、VR卖车、VR卖房等对于电商、车商、房地产商来说,更加有实际的市场价值。这给了VR创业公司大好机会,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帮助厂商建立起VR系统、协助生产内容,提供软硬件一体化的服务。最重要的是,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都比现在直接面对消费者要明确得多。
在目前的形势下,连暴风魔镜有规模的VR企业都难以支撑,表明VR产业的成熟仍要等待比较漫长的时日。在资本寒冬之下,国内的VR企业特别是定位低端产品的企业,将出现大批的裁员或倒闭只怕在所难免。但如果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策略,坚持生存当先、发展核心竞争力为本,还是有机会迎来新的市场曙光。
注:本文首发于《计算机应用文摘》
【作者介绍:蚂蚁虫,科技评论人,专栏作者。微信公众号:蚂蚁虫(miniant-cn)】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