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些经济学家扯谈房价下跌对经济是利好,我倒认为那更可能导致中国陷入日本失落的二十年,对于中国来说保持房价稳步增长才是正确的举措。
日本是如何陷入失落20年的
1985年在欧美诸国的要求下,日本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开始升值,到1988年1月大约2年又四个月时间,日元从240升值一倍到120。
在日元大幅升值情况下,日本的贸易顺差初期依然保持增长,从1985年的466亿美元增加到1986年832亿美元,但是随着升值幅度的加大开始打击其贸易顺差,自1987年开始出现下降,到1990年的时候降低到522亿美元的低谷。
此时日本企业经营开始面临困难,但是日本依然保持着贸易顺差,本来可以让日本政府有足够的资金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基于日本当时的终身雇佣制,国民依然可以获得不错的收入,消费处于正常水平,尚能维持着房地产市场的稳定,经济保持平衡。
在日本政府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前,其房价收入比大概在8左右,并不算离谱。1989年5月日本的利率为3.25,日本希望短时间内降低房价抑制泡沫,不断调升利率,到1990年9月利率大幅调升到6.0,仅仅花了16个月时间,这在全球各国都是非常罕见的。
大幅提升的利率,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对于不少企业来说,其流动资金都会有部分或全部来自银行,利率增加了其经营成本必然上升,如上所述由于日元升值本就导致企业的出口受到抑制,双重打击下加重了企业的经营困难,企业要么裁员要么就是缩减员工的收入。
此时日本银行收紧房地产贷款和提高首付比例,这导致希望购房的人无力购房,而正在供房的人则因利率上涨导致供房负担加重又面临失业或减薪压力,房价下跌如愿出现。
但是现代金融建立于土地或地产基础之上,银行的贷款多数都是以土地或地产作为抵押,房地产价格的下跌反过来加剧了整体经济的困难,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
日本经济的崩溃,导致日本企业或国民大肆抛售海外资产,而外国资本纷纷涌入日本购买此时非常廉价的资产,对日本自己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中国房价飙升抑制房价声音再现
中国的贸易顺差峰值上一次出现在2008年,之后开始下滑,这几年有所恢复,但是由于欧洲经济不景气,美国经济虽然说整体经济向好希望加息,然而中国对欧美的出口都陷入停滞状态,依靠对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增长予以弥补,然而由于欧美占全球经济的比例很大,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并无法完全弥补这部分损失。
欧洲经济陷入停滞导致欧洲资产价格被低估,成为中国对外并购的主要目的地,自2012年至今中国的海外并购金额都处于高峰,提升了中国制造业技术水平,增强了中国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力。
中国的经济转型其实已经取得部分成就,出口产品中高价值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不断上升,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的比例自2007年的超过一半下降到2015年的20.8%。
由于深圳等一线城市对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吸引力,吸引了全国的资本和人才往一线城市集中,推动其房价开始上涨。自去年开始,一线城市中的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房价出现飙升,如今二三线城市房价开始上涨,再度引发人们对房地产泡沫的担忧,无疑这种现象对经济是不利的,于是一些经济学家就此认为应该让房价下降,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吸取日本教训稳房价才是正确举措
中国在当前遇到房价飙升的情况下,回顾日本房价泡沫破灭以及美国193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的教训,抑制房价是必须的,要不然最终房价泡沫不可控制的时候自然爆破必然对经济造成毁灭性影响,但是同样从日本房价泡沫破灭的结果来说主动迫使房价下降的后果同样是非常可怕的。
如果中国采取日本当年的措施,提升利率、提高首付、开征中产无法承受的房产税额度,导致房地产市场价格下降,那么经济陷入崩溃是必然的结果,而断不会出现更多人能买得起房子,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局面。正如日本房地产泡沫爆破的结果那样,没买房的依然买不起,而已经拥有房产的人却无力继续供房导致房地产市场崩盘。
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其实是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他们积极向上,充满信心,努力寻找机会,因此成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如果这部分人由于其持有的资产贬值导致他们缩减投资和消费,最终导致的整体经济受损。
中国如今依然拥有巨额的贸易顺差,这为中国刺激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弹药,所以中国可以有足够的手段来稳定经济发展。对比欧美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采取的措施,欧洲采取紧缩政策,导致希腊等国家经济崩溃拖累欧洲经济,最终欧洲国家包括英法德三大国都被迫出售资产;美国和中国则采取刺激政策,经济快速走出衰退,重拾增长,对比可知到底谁才是正确的,如今欧洲终于意识到错误也开始采取刺激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的经济转型也已经取得部分成果,正确的做法显然是继续巩固这部分成果,如此就必然导致人才和财富会继续往一线大城市集中,房价上涨不可避免,问题就在于如何让房价稳定而不是继续如目前这样飙升,因为持续飙升显然也是不健康的。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