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为展开了招募huawei Pay的高级体验师,意味着huawei Pay经过近一年的筹谋终于要上线了,小米则在MIUI8中展示了小米Pay预计年底推出,加上更早之前上市的Apple Pay和Samsung Pay,国内的移动支付市场正呈现火热竞争的场面。
各种Pay的技术特点,三星有些独特之处
目前手机企业推出的Pay大多数都是采用NFC技术(近场通讯),huawei Pay、小米Pay、Apple Pay均是如此。用户可将借记卡或信用卡绑定到支持该技术的手机设备上,利用NFC技术,支付时将设备靠近支持银联云闪付的POS终端机,屏幕就会自动点亮,随后用Touch ID指纹即可完成支付操作。
三星Samsung Pay则与这些企业采用的技术不同,它除了可以支持NFC技术外还拥有独有的MST(磁信号安全传输技术),这项技术可以支持银联云闪付的POS机也可以支持传统的POS机,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据了解,国内共有1200多万台POS终端机,支持银联云闪付的POS终端机大约为400万台,也就是说Samsung Pay可以支持国内的绝大多数POS终端机,而huawei Pay、小米Pay、Apple Pay等则仅能支持当中的大约三分一的POS终端机。
占位为先,Apple Pay和Samsung Pay更具优势
由于Apple Pay和Samsung Pay上线较早,首先其支持的机型远远多于Huawei Pay和小米Pay。目前,苹果的iPhone6/6 plus、iPhone6s/6s plus等机型都可以支持Apple Pay。Samsung Pay的支持机型则更加丰富,包括Galaxy S7、Galaxy S7 edge、Galaxy Note5、Galaxy S6 edge、Galaxy S6 edge+、Galaxy A5(2016)、Galaxy A7(2016)、Galaxy A9(2016)、Galaxy A9高配版、Galaxy C5、Galaxy C7众多机型都可以支持,其中Galaxy C5、Galaxy C7、Galaxy S6 edge仅支持NFC(近场通讯)支付和支付宝二维码支付,不支持MST(磁信号安全传输)支付。而Huawei Pay目前仅有Mate S、荣耀V8(全网通版)、荣耀8,小米Pay则只有小米3和小米5支持。
Apple Pay和Samsung Pay上线时间较长,针对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已经作出了相当多的改善,用户体验自然要比Huawei Pay和小米Pay好的多。为了满足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Samsung Pay还特意针对中国用户提供了更多支付服务,例如和支付宝的深度合作,扩展了二维码的支付方式等,所做的这些努力增强了它的竞争力,收获了更多用户的喜爱和信任。
在合作发展和布局方面,Samsung Pay和Apple Pay也是更胜一筹。例如Samsung Pay在韩国、美国、中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西班牙、巴西等国家都已经上市,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全球布局。反观Huawei Pay和小米Pay等现在仅仅开拓了国内市场(其实至今为止都还未上线),全球竞争力相对较弱。
美国人表示:Samsung Pay比Apple Pay更受用户欢迎?
在全球市场范围内,Samsung Pay与Apple Pay是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不过据ACG研究公司近期对美国市场的调查,用户满意度方面,三星Samsung Pay以92%领先苹果Apple Pay的84%;Apple Pay的用户平均每周使用其消费75美元,而Samsung Pay的用户平均每周消费金额为82美元,比苹果高了近10%。显然适应更多支付场景并为用户提供更人性化服务的Samsung Pay比Apple Pay更受用户的欢迎。
在这场正在兴起的移动支付市场竞争中,Samsung Pay正以独有的竞争优势赢得全球市场的欢迎,它在中国市场提供的更多符合本地消费的服务将进一步增强了它的竞争优势,其他企业推出的移动支付服务恐怕难以对它造成威胁。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