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科技公司和产品公司谁能代表未来?

在刚刚结束的2016新网商年度盛典上,互联网手机品牌荣耀荣获了“2016新网商年度品牌大奖”。而当所有人都以为荣耀总裁赵明会就品牌营销或新零售来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做技术出身的赵明却作了题为“手机的人工智能技术突围”的演讲。

一直以来,荣耀的品牌营销有一条核心主线,即科技为产品赋能,产品替品牌发声。这也是荣耀被业界定义为科技型企业的原因,不久前发布的荣耀Magic之所以被称为“未来手机”,与其所包含的前沿性技术元素不无关系。与此同时,手机市场也存在很多产品型企业,典型代表就是苹果和小米,这类公司在市场上也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在人工智能已然到来的今天,科技公司和产品公司是如何把握这一趋势的,又预示着怎样的未来?

技术驱动和产品驱动,差别在哪?

在手机行业中,荣耀隶属的华为集团可以说是技术驱动的最佳代表,而苹果则是名副其实的产品驱动型企业。对比二者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发风格,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

先从华为来说。关于手机产品的定位在发展过程中几经更迭,从最初的通讯设备到娱乐设备再到新一代计算中心。但在华为的战略布局中,智能手机则扮演了两个额外的角色。在万物互联的趋势下,移动终端扮演的角色是联接万物的入口,华为发布的HiLink智能家居系统,通过手机可以对一切联网的智能家居进行远程控制,实现互联。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手机仍然是华为眼中人工智能最核心的载体,这也是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共识。对于手机这个新的角色,赵明在当天演讲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据赵明介绍,荣耀将依托华为的研发体系,持续打造“端”、“联接”、“云”和“芯”这四方面的基础能力,实现智慧手机蓝图的重要布局,并以一种新的互联网手机形态更新人们对互联网手机的认知。

端,可以比作身体,通过海量传感器和端侧人工智能来复制人类感知现实世界的能力。

联接,可以形容为语言,通过建立智能设备的沟通语言系统,完成智慧手机和智能设备的统一沟通语言,真正意义上实现万物互联。

云,可以视为大脑,传感器和联接产生的海量数据,通过云端的大数据和机器深度学习,实现认知与决策能力。

芯,就好比是心脏,基于麒麟芯片技术、通信技术和先进工艺,智慧手机将能够加速深度学习的算法,提供计算能力且进行安全保护。

聚焦到产品上来看,荣耀早在荣耀8、荣耀V8等产品上便已通过语音识别等功能进行了人工智能方面的初步尝试,而荣耀Magic上的感知亮灭屏、FaceCode识别、智能伴侣等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功能,将手机的人机交互从触控和声控时代切换到了场景识别时代,同时也开启了华为和荣耀尝试人工智能与手机结合的第一步。当然,在智慧手机的布局中,华为和荣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自定义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决策系统、推荐系统等技术沉淀和突破。

回到苹果身上来看。第一代iPhone发布之后,引发了人机交互的第一波浪潮,手机行业从键控时代步入触控时代;iPhone 4S的发布以及Siri的亮相开启了语音交互的先河。然而,随着乔布斯的离世,iPhone销量持续攀高的同时,苹果也彻底沦为了产品驱动型公司。

一方面,近5年的时间内苹果都在进行功能性改进。从iPhone 4S之后,苹果在手机产品上一直在持续产品功能的“微创新”,虽然诸如Touch ID、3D Touch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手机的人机交互方式,但其实早在2003年,指纹识别就曾在手机上应用,摩托罗拉在2011年就推出了第一款指纹识别智能手机ME860。简而言之,苹果更多在扮演成熟技术的实践者,而非新技术的开拓者。

另一方面,产品驱动的苹果或将错失AI时代的领军者地位。就在不久前,苹果公布了首份人工智能报告,在惊喜之外却很难让人感到惊艳。从技术上来看,苹果曾经三缄其口的人工智能研究仍集中在图像识别领域,并没有超越谷歌等技术驱动型公司。而在产品思维上,苹果仍在试图利用人工智能来改善拍照功能及其他应用,而华为、荣耀等竞争对手已经在谋划更大的布局。

不难发现,在人工智能时代初期已经表现出了这样的现象,技术驱动型公司对科技演变趋势的把握更加精准,而产品驱动型公司仍在尝试满足已经感知到的用户需求。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技术驱动型和产品驱动型的企业将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最终收获不同的结局。

不同选择背后,引发了怎样的竞争格局?

诚然,不管是技术驱动型还是产品驱动型,在各自的领域中都出现了行业翘楚,很难从商业的角度评判孰是孰非。而当二者出现在同一市场的时候,不同选择的背后,业已为自己选择了不同的竞争形态。

依托华为的研发大平台,荣耀手机已经成为华为最先进、前沿技术的试验场,也正因如此,以互联网手机身份诞生的荣耀,越来越像技术驱动的品牌。从2013年品牌诞生至今,荣耀成功跻身国产手机前列,凭借麒麟芯片、双摄像头、Magic Live等技术上的优势建立了强大的竞争门槛。反观那些和荣耀同时出现且遵循了产品驱动模型的品牌,要么每况愈下,要么直接消失,要么未能走出“小而美”的困局。原因何在?

这恐怕还要深挖到运营方式上来解释。一般来说,产品驱动模式多是由产品经理来主导产品研发进程,但产品经理适合功能性改进而非新技术孵化。思路往往是以每一步微小的加分形成大的加分,并在某一点或几点改进上抓住用户的痛点需求,使得用户体验进一步提升。

由此便产生了两个结局,一种以苹果为代表,洞察用户需求进行微创新来提高用户体验,同时依靠精细运营和品牌营销,在高端市场跑马圈地;另一种则有些被动,本身缺少了用户感知和市场敏感性,只得像狼一样紧紧盯着对手,快速复制新产品并拷贝产品模式,同质化竞争似乎是难以摆脱的宿命。

技术驱动型的代价同样存在,那就是过高的成本。这类公司往往比较推崇工程师文化,但技术的突破很难在短时间内转换为商业利润,且需要持续性的研发投入。这大概也是华为在去年研发投入接近600亿的原因所在。利好的一面在于,在技术和思维上领先竞争对手,为公司换来了在产品和业务上试错的机会,对商业环境有一个准确的预判。

或许在常规的竞争中,技术驱动和产品驱动的差距并不明显,而当新的技术时代临近的时候,技术驱动型的企业早已开始了技术上的突围,而产品驱动的玩家仍在观望,找寻迟迟到来的用户需求。如今人工智能风头正盛,在手机市场已经可以嗅到类似的火药味。

总的来说,将人工智能视为智能手机下一个时代的华为和荣耀,再次走到了竞争对手的前面。这远比品牌营销上的成功具有价值,当然这也符合荣耀打磨产品和品牌的风格。

Alter,互联网观察者,长期致力于对智能硬件、云计算、VR等行业的观察研究。微信公众号:spnews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12-28
人工智能时代,科技公司和产品公司谁能代表未来?
如今人工智能风头正盛,在手机市场已经可以嗅到类似的火药味。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