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乌镇互联网医院上线,正式拉开互联网医院的序幕。一年后,随着宁夏互联网医院的启动,国内各省市的互联网医院数量达到30余家。对于创造了诸多个 “元年”的2016年而言,互联网医院已然成为又一个现象级模式。
和VR、人工智能等领域所表现出的疯狂所不同,经历了2013年的暗流涌动,2014年的蜂拥而至,2015年的风生水起之后,2016年互联网医院所经历的仍然是一场破冰之旅。2016年宣布成立的互联网医院多达32家,涉及的范围涵盖了线下医院、移动医疗平台、医疗投资者、地方卫计委等等,但互联网医院并未被赋予准确的概念,看似逐渐繁荣的背后,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争议。
互联网医院遍地开花,或是医疗行业之幸
不久前,腾讯研究院和动脉网联合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医院白皮书(2016)》,在所统计的36家互联网医院中,以微医、阿里健康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与医疗机构、地方政府作为联合发起方成为互联网医院的主流模式,仅微医就落地了17家省市互联网医院。东软熙康、智业互联为代表的IT服务商参与建设了13家,成为互联网医院的第二阵营。此外还有医药类企业、政府、医疗机构等自主建设的互联网医院。
不难发现,诸如微医等互联网医疗机构业已成为推动互联网医院建设的中坚力量。从春雨、平安好医生等轻问诊模式,到打通线下实体的医疗闭环体系,再到互联网医院的出现,在这场针对医疗行业的攻坚战中,互联网医疗的创业者们可以说是多次试水,而互联网医院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之为最为成功的尝试。
以乌镇互联网医院为例,预约挂号、在线问诊、远程会诊、在线复诊、电子病历共享、电子处方、药品配送等一系列服务成为现实,而这些服务在互联网医院出现之前,除了预约挂号等基础服务,多半面临着政策红线的限制。这也难怪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大大称乌镇网上医院是中国互联网创新发展一个缩影。
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互联网医院的出现标志着移动医疗创业者开始回归医疗服务的本质,从最初的“流量”思维到医疗服务流程的再造。当互联网医院成为互联网医疗的主要模式,或是国内医疗行业之幸。
一方面,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一年约有70多亿人次的门诊量,其中将近60%是复诊,而医学界分析认为2/3以上的复诊可以通过在线完成,互联网医院的市场空间不容小觑。另一方面,国内医疗体系的积重难返,关于医疗改革的讨论争执许久,互联网医院对医疗改革的推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地医疗机构、地方政府等同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合作,已经反映出了一些利好的信号。
当然,从更大的层次来说,当互联网医院落地宁夏、贵州等中西部城市,也为解决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提供了契机。
不可否认,经过一年的拓荒之后,互联网医院已然到了另一个维度的竞争,资质、技术、安全、运营等门槛越来越高,互联网医院的窗口期或已经逐渐关闭。而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轻投入VS重投入,谁才是互联网医院的未来?
单从名称上来看,网络医院、云医院等似乎都可以纳入互联网医院的范畴,而在互联网医院的模式上也出现了重投入和轻投入的不同思路。
微医可以说是互联网医院的忠实拥趸,而在已经落地的17家互联网医院中无不是与当地政府、卫计委紧密合作,与实体医院来共建的。比如微医与桐乡市政府在乌镇医院基础上建立了乌镇互联网医院;四川微医互联网医院落地于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新院区;甘肃互联网医院由微医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共建;刚刚启动的宁夏互联网医院则是由微医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共同建立。
对于重投入的必要性似乎可以从三个方面说起。
1、根据国家卫计委的要求,只有医疗机构才能开展远程诊疗服务。换句话说,互联网医疗想要提供在线诊疗服务必须具备医疗资质,并按照相关要求配备必要的场地、床位、设备和医务人员。
2、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医院都明确指出所提供的是复诊服务,而完善的医疗服务必然包含诊断、检查、治疗、手术等一系列流程。且已经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文件并没有“虚拟医院”、“互联网医院”等类别,实体医院是迈不过的坎。
3、互联网医院的核心在于实现数据的互联网互通,比如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电子监控档案等,缺少线下医院的支撑,数据采集也就无从谈起。此外,互联网医院仍处于市场教育阶段,线上线下割裂的医疗服务显然与初衷不符。
而轻投入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好大夫在线和正在建设的银川智慧互联网医院,尤其是好大夫在线提出的“纯线上模式”引发了医疗行业新一轮的争议。
从媒体报道来看,轻投入模式的理想场景应该是这样的,“医生在线开出一张检查单,通过智慧互联网医院的分单中心将检查任务分配到离患者最近的医生那里,医生需要将电子处方转成线下处方,患者可以直接在当地的医院做检查,随后将检查结果上传至网络。”在这一连串的线上线下服务中,用户确实可以体验到一站式的便捷就医体验。现实却是,纯线上的医疗水平良莠不齐,面临着误诊、数据泄露等一系列的风险。尤其是在线上线下缺少强连接关系的情况下,轻投入模式的落地难度要高于重投入模式。
不难发现,在这次重投入和轻投入的争论中,前者更侧重对当下医疗体系的重建,按照急诊科女超人于莺的话来说,互联网医院在未来可能拆掉公立医院的围墙。而后者则是典型的平台式思维,借助互联网平台来盘活线下医疗体系。而究竟哪种模式才是互联网医院的必然趋势,或许还有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在医疗法规的限制下,哪种模式更具有想象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青睐于重投入的并不止微医一家,阿里健康网络医院同样依托于武汉市中心医院,此前春雨医生尝试的线下诊所也是重资产的思维。正如前面所说,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下,纯线上医院并没有医疗资质,类如好大夫在线的平台模式,在不打破政策限制的情况下很难复制。相反,从互联网医院遍地开花的现状来看,各地方政府已经认可的乌镇互联网医院模式。就医疗服务本身来说,医疗资质、医保结算、医师多点执业等若缺少地方政府支持,落地的难度不言而喻。
其二,医疗安全的隐患,会是压垮互联网医院的稻草吗?
医疗安全隐患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线上线下协作中可能出现的误诊等现象,二是电子处方、电子健康档案等在线下环节泄露的风险。由于涉及到了核心医疗服务,互联网医院是否具备有专业充足的医药管理人才和具备资质的专业医生,线上线下诊疗活动是否具备科学合理的流程规范、保障医疗安全,都是互联网医院将要面临的安全隐患。重投入的优势在于全程可控,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闭环服务。而轻投入模式中对线下医疗资源缺少监管,可能会出现如果单单从道德角度去约束医疗工作人员,结果恐怕并不乐观。
其三,关于盈利问题,如何构建完整的商业闭环?
互联网医疗的不断试水,原因之一就是未能找到合理的变现模式,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单纯依靠线上流量很难建立起完整的商业闭环,毕竟线上所能解决的医疗问题微乎其微。在现有的政策体系下,网上咨询、医患互动、挂号、转诊等属于医疗周边行为,诊断、开药、检查和手术等实质诊疗行为仍需要回到线下医院。也就是说,想要深入诊疗环节、打通线上线下形成商业闭环,实体医院已经不可或缺。况且医药电商、保险、健康大数据等业务形态的延展都依赖诊疗环节的打通。而轻投入的模式能够走出此前轻问诊的困境吗?答案不得而知,但互联网医院盈利的重点仍在线下已成为一种共识。
当然,无论是轻投入模式还是重投入模式,都无法否认其所存在的意义,特别是在互联网医院的模式探索和市场教育方面。截止到目前,在互联网领域耕耘最深的微医已经入驻了24万名医生、7200组专家团队,并建立起8个远程会诊中心。相信在2016年之后,互联网医院的前景将更加乐观。
Alter,互联网观察者,长期致力于对智能硬件、云计算、VR等行业的观察研究。微信公众号:spnews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