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有哪个互联网巨头愿意放弃云计算这块蛋糕,继阿里、腾讯、百度之后,一直以低调著称的网易,也在不久前公布了自己场景化的云计算战略。在C端市场创造了神话的互联网玩家们,如今已悉数涌向企业级市场。
当然,这一现象并非只存在于中国市场,亚马逊、微软、谷歌等早已入场,并在市场份额上一举超越了IBM、甲骨文、思科等从B端市场赶赴云计算领域的玩家。同时,国内的三大运营商、华为、浪潮等也对云计算虎视眈眈,尽管阿里云在市场上呈现出一家独大的趋势,可对于后来的互联网厂商来说,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做云计算,还是云服务?
云计算爆发的临界点?企业还有疑惑
对于云计算和云服务的概念区别,笔者曾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具体解释过。简单来说,云计算指的是一种技术架构,而IaaS、PaaS、SaaS等都属于云服务。包括《巴伦周刊》在内的媒体都曾预言2016将是与云计算的爆发之年,各家的增长数据也相继印证了这一说法。可鲜为人关注的是,当“无所不能”的云计算出现在企业客户的面前时,大多数表现出的竟然是迟疑。
从传统IT迁移至云端的案例并不难找,至少在国内的金融市场就有蚂蚁金服、天弘基金、人人贷、宜信、众筹网、众安保险等一众产品。然而根据RightScale在2015年的调研数据显示,虽然有88%的企业使用公共云,但68%的企业在云端仅运行不到五分之一的企业应用。而在国内,70%以上的企业将管理系统承载在专有云上,只有约四分之一的企业选择将核心业务系统承载在专有云上。原因何在?
最直接的答案可能是一些企业对云计算的安全性还存在质疑,也是对企业现有安全管理人员的新挑战。但Adobe首席财务官Mark Garrett在接受麦肯锡采访时说的一席话,从另一个方面道出了多数企业迟疑“上云”的原因所在,那就是成本问题。尽管Adobe在转型云技术之后,公司股价超过了原来的3倍,总收入增速从5年前的个位数提高到目前的两位数,已然迎来了新生。Mark Garrett却直言在决定是否上云时在公司内部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尤其对很多中小公司来说,IT投入往往存在大量隐性成本或者说冰山下的成本,比如原有的IT架构不适合迁入云端、数据格式无法适配云等等,导致人力、培训、开发成本的增加。
事实上,目前乐于宣传“云计算”概念的多是提供IaaS服务的厂商,即向企业用户出售计算资源。这种服务模式解决了资源交付的速度却没有解决产品开发的效率,而且在功能性服务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云计算玩家们的“自卖自夸”,并没有解决企业“上云”的现实问题,甚至在面临多样化选择时更加头痛。
场景化云服务是解决之道吗?
在“互联网焦虑症”的影响下,很多传统企业开始顺应“互联网+”的趋势,互联网已然融入到了企业的生产流程、组织架构和营销传播层面。对云计算厂商来说,这是否是消除企业“上云”疑虑的机遇呢?至少网易提出了场景化云服务的战略,阿里、腾讯、百度也开始提供打包的解决方案。
所谓的场景化云服务,大致可以理解为根据客户的使用场景提供功能性的云服务,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比如说在网易云的产品布局中,网易云信提供的是即时通讯云服务,网易七鱼面向的是智能客服云,网易易盾致力于反垃圾云服务,而网易视频云聚焦在了时下火热的直播。诚然,相比于IaaS服务,这些属于PaaS或SaaS的场景化服务,在开发者眼中不仅有着更低的成本,开放的SDK和API接口也更方便开发应用。就市场现状来说,PaaS领域吸引了大批的开发者,SaaS在2015年的市场规模远超IaaS和PaaS的总和。
如果仅仅聚焦在PaaS和SaaS,即便是巨头的入局也不过是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对客户和整体市场的价值并不大。传统的IaaS、PaaS和SaaS分为三层,分别为基础设施、平台和软件,比较主流的声音是IaaS和PaaS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很多云计算厂商的IaaS服务也逐渐增加了PaaS或SaaS的功能。这一思想在新近发力云计算的互联网巨头身上十分明显,比如百度开放云推出了天算、天象、天工三大平台解决方案,网易从客户角度出发将云服务重新划分为产品研发云、业务运营云和企业运作云。
问题解决了吗?企业使用云计算的典型场景是这样的,事先完成前后端的开发和软件的架构,然后整体迁移到云上,其中还有面临线上线下开发环境不一致、软件的安装部署、开发和运维之间的矛盾等一大堆的问题。由此来看,场景化的云服务提供了现成的平台、软件和成熟的解决方案,却并不能满足企业的全部要求。当我们在讨论一家公司或某个产品时,往往抓住其创新点不放,不然就很容易被贴上同质化的标签。换句话说,仅仅提供功能性的云服务,并不能为用户带来研发能力,甚至很难适应互联网产品快速迭代的趋势。
互联网巨头们还需解决的三大棘手问题
云计算也好,云服务也罢。互联网巨头们进入云计算的普遍逻辑是,将自己十几年的技术积累对外开放。比如阿里云在金融、电商方面的优势,腾讯发力游戏云和移动云,百度全面举起了人工智能的大旗,网易也巧妙的利用了自身在即时通讯、反垃圾、直播等方面的优势。这个思路并没有错,但还远远不够,至少和开发者的需求出现了断层。比如要先解决这三大棘手问题。
其一,如何提高开发者的技术能力?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比较常见的情景是,一个CTO带领十几个人的技术团队,没日没夜的解决用户突增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滴滴在内的新巨头纷纷把这段经历可以看作是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残酷的是很多公司因为技术上的不给力而错过风口,甚至被后来者赶超。
对企业而言,组建一个成熟的技术团队,需要优秀的CTO、资深的工程师和大量的码农,这些条件归结在一起并不容易实现。就目前来说,互联网巨头们已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比如网易云选择了网易蜂巢作为基础设施云服务,依靠容器云平台的优势提供了分布式架构、开发自运维等来降低开发者的工作量,并帮助企业提升产品弹性伸缩的能力;阿里云引入了第三方解决方案,基于一些互联网产品的成功案例,涉及了业务层、技术层和产品层等更加实际的问题。
其二,如何降低企业上云的成本?
正如前面所说,企业在迁入云时因为IT架构、数据格式等,导致人力、培训、开发成本的增加。尽管云计算的按需付费看起来比较划算,由此带来的附加成本却成了传统企业犹豫的因素。场景化云服务似乎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拿视频直播来说,自研的开发方式需要至少30人的团队和一年的开发周期,大约需要1000万的投入。而采用视频云服务,一位开发者在一天的时间便能完成接入,单是速度和成本这两大因素就足够说服力。
但对于基础设施服务呢?提高开发者的技术能力是一方面,从更长远的角度教育用户或许是另一出路,Adobe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一般来说,大型企业的“上云”是必然选择,所付出的大多是时间成本。面对国内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或许可以试试在C端开拓市场时惯用的补贴政策。
其三,如何做好知识体系的输出?
虽然亚马逊AWS的推出已经有10年的时间,国内的阿里云也走过了七八个年头,但国内云计算的渗透率仍然比较低,相关技术人才仍处于匮乏阶段。有数据显示,随着未来5年内云计算的进一步普及,将面临130万左右的人才短缺。同样,当下很多企业也面临着云计算人才的缺口。
和企业级市场出身的云计算厂商相比,拥有互联网背景的玩家们似乎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内容优势、渠道优势等等。但目前真正开始知识体系输出互联网公司并不大。当前网易云课堂上已经有前端开发、服务端开发、测试、运维、产品运营、产品经理、产品设计等云计算相关的自制内容,课程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其他在线教育平台也开始推出云计算相关的课程。但如何弥补这一短板,并将内容从线上不断引入线下,值得每一个云计算厂商思考。
结语
被神化的云计算正变得越来越现实,技术的大众化和同质化引得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觊觎这块大蛋糕。幸运的是,这些互联网巨头们都在从自己的优势入局,疯狂而又理性。
Alter,互联网观察者,长期致力于对智能硬件、云计算、VR等行业的观察研究。微信公众号:spnews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