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30年前相比,这波“VR元年”看起来更加乐观

从莫顿·海利希构造出第一套虚拟现实系统至今,有关“VR元年”的论调已经出现了三轮。一轮又一轮的火爆与沉寂铸就了VR漫长的发展史,而当媒体纷纷将2016年誉之为“VR元年”的时候,有关VR的未来也引发了新一轮的非议。

VR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60年代,正式走出科幻小说在现实社会中有了实物的雏形,并引发了军方和民间科学家的探索热情。VR的2.0时代出现在80年代,这时的VR走出了实验室并被推向市场,热衷于VR的创业者拉尼尔也被称之为“VR之父”。在这个逻辑下,2016年理所应当的成了VR的第三波浪潮。

由此便不难理解外界对VR前景的质疑,毕竟如今的VR设备并没有彻底脱离80年代的形态,甚至连商业化的模式和突围领域都相差无几。现阶段的VR究竟是爆发的初始期还是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阶段,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至少对比30年前来看,情况要更加的乐观。

首先,硬件层面的技术积累令人兴奋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移动电话诞生于1983年,重量高达两磅,且耗费了摩托罗拉10余年的研发。而今天智能手机的质量普遍在200g以内,且在功能、续航、便捷性等方面已经不能和30年前的产品同日而语。VR设备又何尝不是如此。

30年前最著名的VR公司莫过于杰伦·拉尼尔打造的VPL,尤其是VPL为VR头盔推出了配套的追踪手套,极大地提升了人机交互的体验。按照当时较为出名的VR产品Atari VR所公布的参数,20度的视野宽度和30HZ的刷新频率,已经被今天流行的VR眼镜甩了不知道几条街。

即便是任天堂在1995年推出的Virtual Boy,搭配了一颗32位20MHZ的处理器,384 × 224 分辨率的显示屏,以及高达750的重量。如果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处理器的延时问题简直难以忍受,且分辨率和可视角度也是糟糕至极,就重量来说,完全是一把戴在头上随时可能丧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12年Oculus Rift登陆Kickstarter进行众筹,首轮融资就达到了惊人的1600万元。两年后Facebook斥资20亿美元将Oculus收入囊中,再加上HTC、索尼等大大小小的入局者,VR的第三类浪潮越发的汹涌。

单就HTC Vive消费者版来看,单眼1200*1080的分辨率、90fps的刷新率、20余款交互传感器等等,同Virtual Boy相比已然进入了VR的黄金时代。

不得不承认,在处理技术、显示技术、传感技术、材料等基础技术方面,较于80年代已经有了质的改变。

特别是VR的核心技术中,捕捉、重现、反馈、合成、感知这五大技术的积累完全可以满足听觉和视觉的需要。且相比于30年前,从VR眼镜到一体机再到PC类设备,产品种类、易用性和售价早已符合了在消费级市场爆发的条件,这无疑是件让人兴奋的事。

其次,VR在内容方面有了更多的场景

30年前国内的很多家庭还在使用黑白电视,即便是美国也处于显像管成像的时代。硬件上的局限性无疑束缚了人类对VR应用场景的想象空间,更重要的是,这个层面的进步对推动VR的爆发尤为重要。

VR最早的应用场景是NASA用来帮助宇航员增强太空工作的临场感,显然这个理由并不足以打动消费者。随后游戏和娱乐瞄准了VR,但直到90年代才展现出繁荣的迹象,比如说199年VR电影《剪草人》的上映,在当时的大众市场引发了一个小高潮,并直接促进街机游戏VR的短暂繁荣。

接下来的几年里,《披露》、《捍卫机密》、《X档案》、《睁开你的双眼》、《少数派报告》等都或多或少带有VR的桥段。只不过,真正的VR电影和VR游戏几近于无。

回到现在来看,视频、游戏、图片、广告等已经成为VR内容的主流,尽管优秀的VR电影还尚未出现,却也有不少好莱坞大片乐意制造一款VR版本的电影宣传片。

细究VR市场的参与者来看,既有Oculus为代表的创业者,也有HTC为代表的手机厂商,以及索尼等游戏厂商,和不为人关注的硬件设备生产商,比如为Oculus提供镜头的歌尔声学、涉及眼球追踪技术的欧菲光等等。

这些厂商的加入,一方面使VR彻底走出实验室,成为一个被商业化的市场;另一方面内容创业者看到了信心,各类工作室和影视公司跃跃欲试,无疑将加速VR内容的发展和繁荣。

此外,VR在近30年的沉寂期中,不只是理论的完善和技术的酝酿,人们对于VR的认识已经从下一代显示设备转向新一代计算平台。也就是说,VR有可能成为PC、手机之后的又一代计算平台,这就不难理解一些公司在VR领域进行平台式布局的野心。

当然,如果VR会成为新一代计算平台,也就意味着拥有更丰富的应用场景,诸如医疗、教育、健康、旅游、社交等等都有可能被VR所颠覆,这些恰是上一个“VR”元年所不曾提到的,也是现阶段智能手机所追逐的。

再次,现阶段的资本更有利于VR成长

硅谷的繁荣和资本的活跃不无关系,乔布斯创业时的投资者刚刚崛起,那时的中国更是没有风投的概念。可在30年后,众筹、天使投资、VC、PE等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已经相当普遍,并在影响VR的走向。

剥离技术和内容层面的因素,80年代的VR繁荣更多的是有军方背景的研究院,任天堂、Hasbro等巨头,波音、世嘉等为了特定目的的研究者,鲜有拉尼尔等能够载入史册的创业者。这个资本市场的成熟度以及对VR的态度不无关系,而在今天又是怎么样的局面?

对于资本的态度,不同媒体各据一词。有媒体报道称创投市场开始看衰VR市场,并以VR公司Magic Leap 7.94亿美元的C轮融资和今年7200美元的D轮融资作为“证词”。

看好VR的媒体同样存在,以FellowData的数据为例,自2014年Facebook以20亿美金买下Oculus之后,无论是融资数量还是融资额度都在逐年上升。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媒体报道和统计数据都有其片面性,但VR市场融资的频率和数额的增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很多人抱怨廉价的VR眼镜充斥着市场,VR内容多粗制滥造,而眩晕感、延时等仍然影响着用户体验。或许这些问题恰是资本不看好VR的外在因素,所幸的是在这些“负面”之外,投资者看到了更大的价值。

至少暴风魔镜、乐相科技、兰亭数字等公司在技术和内容不占优的情况下依然走红,足见现阶段资本的真实态度,且恰恰是有利于VR市场进一步成长的。

结语

号称“VR之父”的拉尼尔在媒体采访中对虚拟现实的回潮表示乐观,并认为目前技术突破的时机已近成熟。即便这仍旧是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既有3D、全息等悄无声息的先驱,又有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资本层面的竞争对手,和30年前相比,这波“VR元年”显得更加真实。

文/Alter,微信公众号:vr-tmt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09-07
和30年前相比,这波“VR元年”看起来更加乐观
从莫顿·海利希构造出第一套虚拟现实系统至今,有关“VR元年”的论调已经出现了三轮。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