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些时候微软曾宣布将把Windows Holograohic技术开放给合作伙伴,并计划在2017年让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 成为主流,这也让微软在VR、AR行业中的存在感得到了增强,但这家公司可能还有更大的野心。
“Windows是唯一一个可以整合混合现实生态系统的平台,可为头戴显示设备提供inside-out 追踪技术,为开发者提供标准的输入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统一的商店界面。”微软执行副总裁Terry Myerson表示,“2017年,是混合显示走向主流的一年。”
在微软宣布开放Windows Holograohic平台时,微软公布了最低的配置清单。
·CPU:英特尔Mobile Core i5 双核超线程
·GPU:集成式英特尔HD Graphics 620(GT2)或更高性能的DX12 API GPU。
·RAM:8GB+ 双通道RAM
·HDMI:HDMI 1.4,2880x1440 @60Hz
HDMI 2.0或DP 1.3+,2880x1440@90Hz
·内存:100GB+SSD/HDD
·蓝牙:4.0或更高
单从上述要求来看,部分2009年的AMD速龙II系列,以及2010年的英伟达 GT 400系列就可以达标了。这意味着各种老电脑,甚至是低配笔记本都能驱动。HoloLens的开发者阿历克斯·基普曼(Alex Kipman)表示,“VR头盔应该可以与任何一款配备专用显卡的现代计算机配套使用。只要它配备了性能不亚于Kaby Lake GPU的显卡,你就不用担心。”
考虑到Vive和Rift在最低配置的PC上运行时体验已经有些许打折,微软要求的最低配置很可能跑不了大多数两大头显的游戏。不过微软在各种相关的宣传中都没有特别强调游戏体验,而是有很多3D的应用。
这正如微软在今年8月26日召开Windows 10 Event大会时所说的一样,Holographic平台的最低配置比Oculus或HTC Vive的配置更低。而这无疑也使得许多品牌有望成为Oculus和HTC的有力竞争者。
而在12月8日在中国深圳举办的Windows 硬件工程产业创新峰会(WinHEC)上,微软则公布了更多的细节,这些细节则硬件厂商们更加明白如何将混合现实体验带给消费者。在本次大会中,最值得关注的两个事件无疑是微软HoloLens将于2017年初中国全球同步发售以及与高通合作推出ARM版Win10系统了。
为了明年推动混合显示成为主流,微软宣布了一系列新举措:
1、微软HoloLens全息眼镜开发者版和商业版将在国内推出,微软已将其送往有关的监管机构,一切顺利的话,大陆用户在2017年上半年就能买到这款产品了。届时开发者版和国外售价一样,也是3000美元,折合人民币预计约为2.2万。
2、微软公布了与英特尔共同制定的首批支持头戴式混合现实设备的PC产品的技术规格。使用者需要有不低于Intel Core i5(支援超执行绪)、8GB记忆体、Intel HD Graphics 620(或其它兼容DirectX 12的显示卡)的配置,并且不能缺少USB 3.0、HDMI / DisplayPort插口,后者还必须能提供刷新率不低于90Hz的2,880 x 1,440解析度画面。来自戴尔、宏碁、华硕、惠普和联想的头戴式显示设备预计将于明年上市。
3、与国内的头戴式显示设备硬件开发商3Glasses合作,在明年上半年,把Windows 10的体验引入到3Glasses S1设备中,双方将会在明年上半年推出一款基于Windows Holographic的蓝铂(Blubur)S1头戴装置,售价US$499。S1拥有类似Oculus Rift和HTC Vive的外型,内建有两块独立的2K面板,可以达到120Hz的刷新率。
4、微软宣布了与Intel的长期合作计划,两者的合作致力于让PC更加安全,具有人工智能属性,并增加混合现实和游戏功能。双方的合作计划称之为Project EVO。未来将把些体验推广至数以亿计使用PC和头戴式显示设备的用户。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