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纽约时报》消息,打车软件Lyft 正在积极寻求收购交易,而他们希望合作的对象包括苹果、亚马逊、谷歌、Uber、滴滴出行、通用汽车等等。
滴滴和Uber合作成为导火索
当下,对于独立运行的打车公司来说日子可以说越来越不好过。打车公司仍然需要数十亿美元资金和数以百计的员工向新的城市扩展业务、推销服务以及招募司机。物流和当地监管法规也时常“找茬”。而一旦出现任何失误,来自世界各地资金雄厚的竞争者都会兴高采烈地欢呼,甚至“落井下石”。
一些打车应用已经由于这样的问题而宣告失败。Uber和Lyft的竞争对手Sidecar于去年12月关闭,而原因则是相对于市场竞争对手“严重的资本劣势”。
Lyft是美国第二大打车公司,仅次于打车应用鼻祖Uber。所以Lyft需要一直在与这些不利因素做斗争,但最后发现其可以选择的余地有限。目前的Lyft并没有走到关门歇业的地步,其还拥有14亿美元的现金缓冲,因此该公司还将继续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进行运营。
但最近几个月,打车应用市场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让这家打车公司开始努力寻找出路。8月份,融资远超过Lyft的Uber同意将其中国子公司卖给滴滴出行,后者是中国最大的打车公司。这项协议将Uber从争夺中国市场的激烈烧钱大战中解脱出来。但是此举也搅乱了Lyft、滴滴出行以及其他打车公司组成的反Uber全球联盟。Lyft还没有透露是否将继续与滴滴出行合作,但联盟解散可能严重影响到Lyft的增长前景。
潜在的收购者其实有不少
作为 Uber 在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Lyft 不久之前刚刚拒绝了来自通用汽车的收购计划,其去年年末完成最新一轮融资后,该公司的估值已经上升至 55 亿美元。考虑到通用汽车今年还向 Lyft 投资了 5 亿美元,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也不是不可能的。
谷歌有自动驾驶项目,谷歌和Lyft通过Waze-Lyft也有轻微联系;另外Google Ventures参与了Uber几轮融资;苹果也已运行自己汽车项目,并且10亿美元投了滴滴,Tim Cook最近暗示:大宗收购案有助促进苹果经济增长。一句话这两家公司都在大规模部署汽车领域。然而Lyft 的财政赤字可能给他们带来负担,现在Lyft年度赤字是6亿美元。
中国的滴滴则是另一个潜在的收购者,这家公司拥有Lyft的股份,Lyft此前还与滴滴出行签署了一份协议,其也是全球出行软件中,除 Uber 外唯一有钱收购 Lyft 的公司。但收购对滴滴会是笔很大财政负担,而且似乎不在滴滴公开计划中。
而Uber高管过去几周一直对投资者表示,不会支付高于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竞争对手Lyft。消息人士称,早在2014年Uber就考虑收购Lyft,这两家同位于旧金山的公司非正式地讨论过此事。虽然其他高管提出了20亿美元的价格,但Uber首席执行官特拉维斯·卡兰尼克私下表示,他认为可能会面临严密的监管审查,因此不会支持这种交易。
两大因素将会制约Lyft前景
今年1月份,在获得通用汽车等公司投资后,Lyft的估值达到了55亿美元,这使得其成为硅谷最引人注目的独角兽企业之一。对于Lyft以及其投资者而言,在出售价格上肯定希望高于其最近的估值。消息人士称,这正是Lyft找不到买家的主要原因。根据周五Recode报道,Lyft想要90亿美元,但没有哪个公司认真考虑过。
Lyft难以找到买家还因为打车业务面临着艰巨的经济挑战。Lyft与Uber通常需要向司机收取每次乘车服务20%到25%的费用作为佣金,随着Lyft司机服务收入有望在今年达到20亿美元,Lyft的年收入有望达到4亿美元。
但是在计算营销费用后,这笔收入就会大幅缩水。为了与Uber争取司机的忠诚度,Lyft有时候允许司机免交佣金,这种情况下Lyft就无法获得收入。在某些情况下,Lyft甚至要为司机提供额外现金奖励,以鼓励他们上路,这也增加了其开支。
Lyft寻求收购也说明了,眼下资本市场环境并不乐观,其仍然需要长时间和Uber之间展开竞争,对Lyft来说,现在无疑是其最艰难的时刻。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