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Uber CEO Travis Kalanick公开表示,2015年Uber在中国“烧了”超过十亿美金。3月1日,一份来自易观智库的报告则让Uber感受到了“雪上加霜”: 2015年下半年Uber中国的订单份额下滑了3.8%。
这份《中国专车市场趋势预测报告》显示,在订单占比方面,滴滴专车从第一到第四季度持续增长,并以八成占比持续领先;Uber在第二季度一度达到最高12.5%,之后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半年累计下跌了3.8%
当然,Uber中国肯定不会认可易观的报告。毕竟Uber中国曾经宣布自己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超过30%。不过目前市场除了Uber自己宣布的份额和易观之外,CNNIC数据报告显示,滴滴2015年市场份额占比为87.2%。CNNIC是中国半官方机构,数据结论比民间机构更难被影响,你懂的。另外,结合我日常使用跟司机聊天得到的结论,滴滴市场份额至少应该是Uber中国的四五倍,这个应该没太大问题。
所以从烧钱和市场份额数据上来看,Uber这家海外巨头在中国市场无疑正经历痛苦的挣扎。除了TK到处对媒体评价滴滴之外,连产品内部都出现了滴滴的身影,竞争压力已经大到这家公司从上到下失去了体面。
自诩创新的Uber在中国市场只会打补贴战,而这种营销手段的鼻祖正是滴滴
巨额补贴背后,市场份额不增反跌
众所周知,移动出行鼻祖Uber在全球范围内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该公司专注全球发展,并成功地实现了快速扩展。此外在移动出行领域之外,Uber还将业务扩张到快递、外卖等行业。自成立以来,该公司总计已经获得了66.1亿美元的融资,公司目前估值更是接近625亿美元。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然也是Uber望眼欲穿的巨大市场。目前,Uber已在中国成立了独立实体“中国优步”,并在前不久前宣称完成总计20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80亿美元。当然其融资过程伴随着各种曲折,不断的传言、辟谣,一轮融资持续了大半年,最后还备受争议。
比融资更加曲折的,是Uber的市场份额。2015年第二季度一度达到最高12.5%,但经过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半年已经累计下跌了3.8%。
春节刚过,在温哥华一个名为“Fireside Chat”的活动上,TK透露了去年在中国总共的补贴金额。“我们在美国是盈利的,但在中国我们一年亏损超过10亿美元。”业内认为,Uber亏损的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抢夺市场而进行的持续不断的“烧钱”和补贴。然而,巨额的补贴背后,Uber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成功。
中国市场败局,Uber面临水土不服
作为全世界范围内估值最高的独角兽初创公司,以及分享经济成功的代表,Uber无疑是带着明星光环的。但这家公司却不断在中国市场经历失败,最表面的原因,是因为Uber在中国拥有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滴滴,但除此之外,其背后原因事实上十分复杂。
1、滴滴出行独大,竞争者再难翻盘
从易观的数据我们看到,在滴滴快的合并之后,这家公司已经形成了绝对领先的市场地位。Uber和滴滴之间的差距正在拉大,滴滴出行平台的整体体量相比Uber,也从曾经的3倍左右扩大到现在的10倍。不难看出,移动出行的市场格局已经基本确定,其余竞争者很难再有翻盘的机会。
对用户来说,其实移动出行市场发展到现在,他们都已经用脚做出了选择。笔者身边几个曾经是Uber粉丝的自媒体大V,无奈之下也转投滴滴,毕竟有车才是硬道理。
这其实和搜索引擎市场基本是一个道理,当用户习惯已经养成用百度搜索的习惯时,搜狗和360虽然可以获得一些市场,但对百度其实基本已经没有太大影响了。想要通过常规手段,Uber翻盘的几率无限趋近于零。
补贴或许是一条捷径,为了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Uber势必要加大补贴力度。“为了吸引用户,Uber必须扩展至新的城市,并对用户进行补贴,这将需要大量的资金,”Kalanick表示。Uber确实财大气粗有足够的底气大打补贴战,但滴滴出行几个月前刚刚融到了30亿美元,近期其高级副总裁陶然说滴滴拥有30亿美元现金储备,彭博社又透露出滴滴近期还在融资10亿美元并且获得了超额认购。结论是,滴滴目前根本就不害怕Uber的价格战。
像Uber宣传自己在美国的优势一样,凭借中国市场,滴滴出行其实已经积聚了足够的势能,这样的势能让Uber赶超的机会也变得更加渺茫。根据滴滴出行首席发展官李建华日前对外透露,2016 年 1 月滴滴全平台的 GMV(商品交易总额)首度突破 8 亿美元,超过整个北美地区移动出行的同期 GMV (美国和加拿大共约 6 亿美元)。而预计最迟到今年第三季度,滴滴平台的月 GMV 将超过其主要竞争对手全球的月 GMV 水平。
滴滴出行的主要竞争对手很显然指的就是Uber,巨大的GMV不仅仅意味着快速增长,同时也意味着会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有了足够的资金,这无疑也会让强者愈强并树立更高的护城河。
2、内部管理混乱,CEO人选至今未确认
为了开拓中国市场,Uber在中国成立了独立实体“中国优步”。起源于硅谷,发展在中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而中国优步则将会由本土员工、本土合作伙伴和本土投资人组建和支持,拥有单独的实体、单独的管理机制和单独的总部。
看上去Uber确实给了中国市场足够的重视,但令人吊诡的是,除了上一轮的融资并未说清楚是投给Uber中国还是Uber全球之外,作为独立实体的“中国优步”的CEO人选至今没有确立。
3个月前,Uber中国战略负责人携高管团队在中国媒体亮相时提到两个消息,其一是Uber中国的B轮融资已经完成,而Uber中国CEO也已经确认,这两个重要事项预计将在圣诞节之后再做具体披露。
现在看来,这一任命已经“难产”2两个月,我们在公开场合看到的更多还是TK,但来去匆匆的TK估计很难对中国市场有着足够清晰的了解。CEO对一家企业的经营来说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来看,Uber中国很可能面临内部管理混乱问题,迟迟没有确定CEO人选也让这家公司很难形成合力。
事实上Uber的内部问题不仅仅只是CEO人选,早前也有不少媒体不断爆出Uber高管离职的新闻。
远程调度和协调的不及时。毕竟Uber的创始人不了解中国,整个中国市场还是在依靠职业经理人在管理和运作。许多中国人的政治,对Uber来说可能难以理解。最坚固的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的。对这样一家欣欣向荣,想要在中国市场大展手脚的公司来说,内部的混乱并一场灾难那么简单。
关于TK义正辞严提到竞争对手烧钱额度是自己数倍,这种明显常识性错误的事件,一位来自中国的自媒体人这样描述:
TK的做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乃至过去的职业经验已经不足够支持我消化这个景象了:一个外企CEO居然可以生产出如此低级的公关错误。所以我宁可相信自己的脑洞:他认为自己说的数据就是真的,或者他相信告诉他那些数据的人,说的是真的。
我记得以前一个做销售的哥们和我聊天,说每次老板问他你为什么不如某竞品的销售做得好时,他总是告诉老板,不是哥们我不努力,而是人家上头真舍得砸钱铺关系。那哥们说,这回答虽然不至于万能,但应付一下老板,还可以。
3、不够接地气,Uber并没有做好学徒
如果说“便宜”是一个比“共享经济”更接中国地气的名词,或许,Uber已经可以算得上是极其接地气的国外公司了。但移动出行的市场竞争并不是光靠“便宜”就能解决的。
移动出行连接司机和乘客,平台更多的定位是中间人角色。中间人角色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依然还是两端。没有足够的司机,乘客就很难打到车,用户体验就会非常差;而没有足够的乘客,司机就很难拉到足够的订单,最后就没办法获得足够的收入。两者之间可以说缺一不可,不然最终只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Uber在中国市场的失败,可以说和其不接地气有很大关系。不论是APP功能设置,还是专车服务,在用户体验上均没有较大优势,其未能很好满足中国用户的需求与习惯。而现在Uber的一干劲敌都已经增加了打车、拼车等功能,但Uber的动作却显得过于迟缓,这一定程度上也让Uber的司机远比竞争对手少。
现在的Uber在中国市场无疑缺乏一定的延展性。举例来说,出租车这块,Uber叫不到出租车,滴滴出行却可以叫到。未来的出行模式是多样化的,Uber虽然在国际市场引领出行创新,但眼下的Uber中国无疑做的还不够多。
而其实投资者看好打车应用并不是因为其颠覆了出行交通市场,而是更看重未来对社会生活方式的重构,Uber很早提出这个构想,但并没有成为最好的实践者。希望Uber中国份额的下跌不要成为多米诺骨牌的起点。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