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小牛电动宣布启动了一项名为“Niu Care”的冬日保养计划以及保险计划“牛油保”。小牛电动市场副总裁张一博表示,公司将投资5000万元为老用户提供免费整车保养服务和盗抢损失、人身伤害保险。通过这项计划,小牛电动希望能让小牛电动车用户享受到汽车4S级的服务标准。
独特的选择
“5公里之内的汽车出行占到城市汽车出行接近60%的比例。更环保、经济、自由的交通出行方式应该得到更多的倡导。没有污染的自行车、电动两轮车的出行理应得到更多的提倡和道路权力的尊重。”天才少年李一男创业之初的这段话还让我记忆犹新。
当然,试图改造传统制造业的小牛电动车现在看来确实颇具互联网思维。不过说真的,我曾一度对此表示质疑,这样价位的中高端电动车真的有受众么?那些依靠一辆电动车在生活里奔波的人真的会在意电动车究竟是锂电池还是铅酸电池?他们会注意动力电机是德国博世还是中国制造么吗?
尽管李一男曾一直强调“不能轻易定性电动车的用户,高端电动车也会有市场。”但直到我听到张一博透露的数据,我才真正第一次关注起这家公司。毕竟对于资历尚浅且自建工厂的小牛电动而言,达到5万台销量实属不易。
小牛电动车很成功的将目标用户锁定在了18-30岁的年轻人,这家公司希望成为对生活品质有需求的城市上班族的辅助通勤工具,而非仅仅是极客群体。不过相对来说它的外观看起来并不怎么酷炫外,但其在电动车市场获得如此空前的成功,我想或许除了源于对电动踏板车的硬需求之外,与互联网病毒式传播和消费者对李一男的个人崇拜不无关联。但实际上如何让电动车能够与时尚、科技以及年轻人三个词颠覆性的站在一起才是未来的方向,但创业之路,总没那么好走。
资本的寒冬
回想一下,距离牛电上次A轮3亿元的融资已经过去半年多了,现在有传言称这6亿多人民币在花钱如流水的硬件行业,可能也烧得差不多了。毕竟除了早期产品的设计、模具开发、产线的组建以外,小牛电动还在常州自建了工厂,运行着四条全自动生产线,还要负担超过200人团队的开销。
而另一方面在产品本身的成本上,由于使用了最新技术和供应链产品,据说摊薄到BOM成本,根据目前定价现在每台车仍然在亏钱。在这个融资难的资本寒冬,会不会面临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
尽管近期有消息传出,滴滴高层与小牛高层频繁接触,拟20亿元入股小牛电动,旨在占领出行范围在10到20km的短途轻出行领域。但目前来看来可能性不大,而中国平安、人寿等公司在争抢入股小牛电动,也在被质疑炒作。用李一男的话来说,“即便是选择了对的领域,也会因为进入的时间点不够好而未能受到资本青睐。对于拿到投资的创业者,之后的过程也仍然非常艰辛,例如产品迭代、人才流失甚至被资本舍弃。”
艰难的前行
与此同时,虽然早在今年六月小牛N1发布时,李一男就表示,在他看来工业产品的特点就是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需求,所以小牛电动车绝不会学小米玩饥饿营销。但“Niu Care”的保养主题发布会前夕,波及李一男的风波虽然最终没有盖棺定论,但却让小牛电动却一定程度上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Niu Care的冬日保养计划对小牛电动来说,其实很大程度是想通过完善电动车售后,打破市场僵局的一次全新尝试,但消费者对电动车保养意识的盲目,为这家公司的计划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另一款产品“牛油保”保险,初衷或许是好的,但让消费者在购买电动车之外,再买一份保险,这或许看上去更多的是噱头。
而对小牛电动来说,这一路除了传统与科技的博弈,还有产品与政策的博弈。目前很多城市已经禁止电动车上路,这对电动车厂商们来说是需要面临的最大难题,毕竟作为一款交通工具如果买了不允许上路,用户买它干嘛呢?
尽管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污染的自行车、电动两轮车出行理应得到更多的提倡和道路权利的尊重。但各种智能车如何跟城市、跟人、跟汽车、跟自行车、跟马路相处这一现实问题仍是城市交通是否能够容纳它的症结所在。摆在中国马路面前的现实问题远远比梦想复杂得多。
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我们仍然希望每一个企业家都有一个“改变世界”的梦想,尤其是现在,基于互联网兴盛,科技理应让生活更美好。
个人微信公众号:太保乱谈,对游戏感兴趣的朋友可关注:toutiaoyouxi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