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亮:精英介入使网络文化成为主流

本文为《ICON》杂志的采访稿,记者:樊成刚。

ICON:网络文化最初的几个起源地是哪里?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刘兴亮:互联网文化发源于98年到2000年左右的BBS阶段,当年几个比较火的,像新浪论坛,中青论坛,天涯,榕树下这几个地方是最主要的发端,那时候涌现出了中国的第一批网红,像什么三驾马车,四大杀手,都是一批70后文艺青年带着马甲在里面玩,例如其中的路金波当年叫李寻欢,宁财也并非本名。当时玩的内容还都是以小说,散文诗歌,幽默诙谐的东西为主,还是比较传统的。到了2005年前后,又进入一个新时期,以起点为主的玄幻小说、穿越小说开始大量涌现,后来的晋江文学、红袖添香、潇湘书院也起来了,成为一股网络文学的潮流。

这两个时期,都是一些草根的人物在上面玩。后来博客兴起,成了精英阶层进入网络文化的标志性事件。最开始是方兴东搞的博客中国,但一直都没成气候,直到2005,新浪年开始搞博客,陈彤提出了名人博客,由侯小强来执行,找了一批像韩寒,李承鹏,徐静蕾这样的名人到新浪开博客,博客才火了起来。主流社会精英开始在网络上写是东西,包括我本人也是当时也是因为写博客出名的。本质上来讲,QQ空间也属于博客,只不过是针对的是草根阶层。

接下来是微博兴起,进入到社交媒体时代,精英更加占据主流,这一年是2009年,当时很平台做微博,活下来的就新浪一个。微博产品属性,它是两条腿的,媒体属性和社交属性,新浪微博把前者做到极致,却把社交属性做来差到极致。微博的主要媒体属性就是爆料加粘粉,形成广场围观效应。机构官微发布官方消息,名人与粉丝互动,“粉丝”这个词就是这时出现的,粉丝文化由此兴盛。

如今移动互联网起来后,微信,头条,百家等自媒体成了主流,每个人都可以搞个自媒体。当下这个移动互联时代,有两大特征:第一个是全民网络化,过去PC端是部分网络化,现在是全民。第二是碎片化,你让大家再去阅读一个长篇大论的文章,基本很难。过去呢是不抢时间,你说你写一本书洋洋洒洒十万字,但是核心的观点有人就几百字,你让大家看十万字,不是浪费时间嘛!现在要帮大家节省时间,因为时间碎片化了,所以要节省时间,这两者是关联的。

ICON:那经过这几个阶段发展过来,网络文化的特质是怎样演进的?

刘兴亮:要说网络文化的特色,一直都是在改变的。BBS时代是以话题为中心,博客时代,许多专业人士进入互联网,在上面写专业文章、实事评论。博客更像是一个文集,以人为中心,开博客的专业人士基本用真名,发言也更正式一些,因为他要维护自己的形象,像BBS时代那种恶搞,谩骂也少了,网络风气就相对之前文明一些。网络公知也开始扎堆出现。

从博客到微博早期阶段,都是愤青加精右人群占了主流,这些人抨击现实、吐槽抱怨、揭露潜规则。到了微博后期阶段,也就是社交媒体微信崛起,豆瓣、知乎、百度贴吧等社群起来后,微博逐渐地只留下娱乐文化了。互联网文化发展到现在,是越来越细分、多元化(豆瓣的文艺小清新、贴吧文化的简单粗暴、知乎的理性专业),碎片化,自媒体化,其实现在我们说的自媒体,在博客时代就有了,只不过那时是偏向于精英的自媒体,现在呢是全民自媒体,全民追捧网络文化。

所以我们看到,互联网文化本来是起于草根,后来精英化,到现在又回流到草根,很好玩很有意思。互联网文化从最初的一个草根的,被人瞧不起的文化,现在成了主流,正对应了一个网络词叫“屌丝逆袭”。

ICON:互联网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是在哪个时期,有没有节点或者明显的标志性事件?

刘兴亮: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互联网文化开始逐渐成为主流文化,其中有几个标志性事件。第一个是2006年初,陈凯歌控诉网民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侵权事件,引得全民围观,民众一边倒支持胡戈,网络文化占了上风。还有个案例是,EMC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和小秘书事件,也是引起渲染大波,最后小秘书胜利了。

草根人物能够在与传统大咖的冲突中能够取胜,互联网文化从劣势变为优势,这是一个典型的反转。后来的微博时代,各大主流媒体,机构,主流社会名人,都开始开官微,从语言风格和叙述方式都开始拥抱网络语言风格,这是第二个节点。

第三个节点就是2014年,中央提出互联网+国家战略后,互联网文化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迅速奠定了主流文化的基础。

ICON:之前您提到精英阶层的介入,对网络文化影响甚大,为什么精英阶层这次大举介入?都带来了哪些影响?

刘兴亮: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精英阶层第二次介入网络文化,这次进入得更彻底,而且这些精英,比以前的档次还更高。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有几个原因,因为不管你做商业还是写作,都有一个共同点:你的用户在哪里,你的受众在哪里?你的用户和受众都转移到了移动端,所以说不管你再牛的大咖,也必须在这方面发力。你用户都不去书店了,你再去书店卖书有什么用啊?用户只看公众号,只看app。你转移到这里,就离你的用户更近了。再一个,移动互联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互动效应,你可以和你的受众互动,建立连接,这很重要。

我有认识一些传统的作家,以往与受众链接靠读者来信,这个量很少,不具有代表信。移动端平台对他们来说很新鲜,如果现在的主流作家,你不做这些东西,就逐渐变得不主流了。

尤其精英进入以后,互联网会越来越主流。因为人人都在刷朋友圈、看头条,互联网成了成了正式的社交场合,当这些主流社会的精英进来后,互联网文化就逐渐摆脱了过去那种恶搞、低俗、色情和粗暴的风气,因为他们具有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毕竟在现实生活里这批人就是大家的榜样甚至偶像。这样发展下去,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文化的边界就越来越模糊了,甚至融为一体。

ICON:一些观点认为,如今的互联网文化越来越走向碎片化娱乐化,这种基因缺陷导致了系统、专业的严肃文化越来越少,经典作品也很难再产生。你怎么看?

刘兴亮:话不应该这样讲。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东西不再像过去那么经典。拿影视举例,像当年《霍元甲》那种万人空巷的经典效应,以后不会再有了。这是信息传播的渠道和影响力变了,因为过去大家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少,出来一部书,一个电影都是媒体说好、专家说好,听不到别的声音,一出来个东西就容易造成全民追捧。以前的经典,大家都去看往往是因为听说经典,其实真正上看过以后,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的。如今大家注意力分散,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而且越来越注重个性化的东西。现在而言,一部作品出来,每个观众都可以借助社交媒体、自媒体发声,在网上还可以边看边发弹幕,这样才是更加直观真实。

个性化消费时代,任何作品都只能在一个社群范围里被喜欢,不可能被所有人都喜欢,现实中也是这样。

其实严肃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小众范围的,大众更喜欢通俗的,好玩的,热闹的。我觉得任何时代,严肃文化,都并不会受多大影响,越是被这些碎片化、浮躁的东西去衬托,反而越是显得它的重要性。我倒不担心严肃文化会被娱乐文化冲淡,因为任何时期都是需要的。你比方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更多的时间还是要休闲要娱乐的,但当你全部是这类东西的时候,他们也会去寻找一些精神享受。正儿八经的东西我们需要,但是它一定是占很小的比例。任何时候都不会缺失。

任何市场,都会有一个优胜劣汰、自我纠偏的过程。那些标题党,浮夸调侃风格的内容,一定会随着时间而褪色,或者被净化淘汰。

ICON:如果说眼下的网络文化,逗比、卖萌和内涵黑是主流,那几年后当下一代人成为互联网主体的时候,会不会有新的走向?

刘兴亮:我觉得会有的。现在的互联网文化风格,像逗比啊、卖萌啊、内涵黑啊,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通俗文化、娱乐文化,这种永远是存在的,今天我们是逗比,明天卖萌,以后又卖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这种娱乐文化一定是喜闻乐见的,因为对于整个文化环境来讲,通俗文化一定是占主流的。

唯一可以明确的是,我觉得未来趋势,可能网络文学这种说法就没有了,因为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边界已经不在了。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12-22
刘兴亮:精英介入使网络文化成为主流
一个杂志的采访的稿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