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家品牌LOGO陷抄袭风波 疑借一点资讯上位

2017年刚刚开始,链家就抛出了全新的互联网金融品牌“链链金融”。在处处高歌“生态布局”的当下,一个房产服务平台跨界做起金融生意本不算意外,但其首次亮相便剑走偏峰——其LOGO与移动资讯平台一点资讯的几乎如出一辙,甚至被眼尖的自媒体发文吐槽LOGO太“李鬼”。连LOGO都能被碰瓷,让一点资讯情何以堪。

众所周知,一点资讯刚刚进行了一轮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品牌投放,引发了广泛传播,品牌认知度大幅提升。如果链家此次推出的金融品牌LOGO仅仅是一种巧妙“借势”,就不难理解了。

究竟有多像?直接上图对比一下两家的logo。

这个是链链金融的LOGO:

这个是一点资讯的LOGO:

去掉右边的公司名称再来对比一发:

恩,几乎一样颜色、一样的布局。无非是一个粗一点,一个细一点,一个“戴了帽子”,一个“光着脑袋”。如此赤裸裸的抄袭,难怪会招致自媒体人吐槽。

一个LOGO对于一家企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无论是从视觉的品牌传播方面,还是对于传达企业对外的精神和文化理念方面,小小的LOGO都起到了大作用。其核心要素中,代表性、寓意性是排在首位的。就以链链金融LOGO“借鉴”的一点资讯标识举例,其LOGO所使用的“1.”恰恰契合了产品名称,让人一目了然,蓝色又是科技公司的代表色,整体设计上可以说是相得益彰,而“每天只读一点”的解读也刚好契合一点资讯“私人定制”的品牌理念。

但反观链链金融的LOGO,却完全没有体现出链家品牌的任何元素和与其所属金融行业相关的信息。

或许是为了弥补设计上的先天不足,链链金融甚至还为这个LOGO拍了一个短视频,(视频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3MjQ0NzE0MA==.html)说明这个logo的设计初衷及运用的设计理念,其中,I代表人,旁边的点则被解读为链家首字拼音“L”的延伸,这个解释……只能怪自己读书少看不懂。

在这里还是想弱弱的吐个槽,LOGO视频的存在意义不就是为受众做品牌普及的吗?用户看不懂,就是砸上一个亿请来维塔特效制作团队又有什么用呀喂!简直是欲盖弥彰。

—————————敲黑板划重点分隔线—————————————————————

下面说说这个LOGO中最有深意的“李鬼”所在。众所周知,一点资讯在2016年10月进行了一轮大规模品牌推广,除了线下覆盖全国地铁、公交、户外大屏各个传播介质的品牌宣传,其在新京报等平面媒体推出的“史上最省墨”报纸广告,不仅引发强迫症患者自传播,也成为创意广告经典案例而被无数次提及。

通过内页创意可见,整版页面只有一个“1.”Logo,留白面积高达99%,而最被网友津津乐道的则是这“1.”的位置,并没有位居正中心,这一设定引发无数强迫症患者大为不适,也成为激荡社交平台的关键一点。据悉,这三个码的位置正是分别对应了《蒙娜丽莎》、《维特鲁威人》、《最后的晚餐》三幅世界名画中的黄金分割点,不仅体现了美学与悬念创意的统一,还顺便将强迫症们逼到上了天台……

无独有偶,链链金融的LOGO配合传播视频中,竟也将黄金分割照搬运用,真可谓copy到极致的案例.

从整体来看,小链的LOGO设计构思没有体现出什么产品特质,从品牌角度出发算是一次失败的设计,反倒是帮助一点资讯节省了不少广告费。

而种种迹象也让人不禁怀疑,链家这样一个估值已超400亿元,有着多年品牌文化积累的超级公司,究竟是为了省钱选了低配版设计公司模仿(抄袭)出这么个让人完全无法与金融业务和链家自身品牌联系在一起的Logo,还是,这原本就是一场低成本借势炒作。如果单纯为了省钱,你们的设计费怕是白掏了。

顺便设想下此时一点资讯小伙伴的内心戏,很想替他们掏出手机发个表情包:

文章最后,给大家出道“找不同”的趣味测试考考眼力,请听题:以下图案中有几个一点资讯、几个链链金融?回答正确的将获得链家低配设计师团队实习生专属“黑锅”一个。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01-10
链家品牌LOGO陷抄袭风波 疑借一点资讯上位
众所周知,一点资讯刚刚进行了一轮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品牌投放,引发了广泛传播,品牌认知度大幅提升。如果链家此次推出的金融品牌LOGO仅仅是一种巧妙“借势”,就不难理解了。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