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互联网”探路者刘刚:风口中如何去投入战斗?

今天,看一个产业有没有潜力,就看它离互联网有多远。这绝非危言耸听!

现实中,日渐风靡的“互联网+”已成为一股洪流,席卷着国内的传统产业。特别是建筑领域,一直以来,给外界的感觉有点“土”,与互联网应该少有瓜葛,但事实是,借着互联网东风,其正方兴未艾。

对此,有人认为“建筑+互联网”将是下个爆发的风口,有人则预言其中荆棘陷阱密布。建筑产业互联网的前方究竟如何? 现在是投资的好时机吗?只有身处一线的玩家最有发言权。

刘刚就是这样一位建筑“老兵”。亲历了互联网在消费领域的一次次颠覆,眼看着层出不穷的前沿科技被应用,深耕建筑行业近20年的他,一头扎进了建筑产业互联网的研究与实践中。刘刚说,所有企业终将互联网化,建筑行业绝不例外。

1、“老兵”的20年建筑之路和升维打法

提起刘刚,估计建筑行业外的人对他还不是特了解。见到刘刚的第一眼,感觉这个建筑行业的“老兵”颇有点儒将风范,透露出一股学者气息。

出生于70年代的刘刚,和大多数不惑之年的成功人士一样,务实、严谨而执着。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拿到硕士学位后,他就一直专注于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业务架构、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行业及企业信息化、产业互联网等方向的研究与实践。

在刘刚的名字下,记录着“高级工程师、高级企业信息师、中关村信息谷双创导师、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架构师、广联达研究院院长”等标签。他曾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信息化软件事业部副总工&研究室主任,多次负责与参加国家课题、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的制定。在具体实践中,还负责了数十个重大工程BIM咨询与实施、大型施工企业信息化项目和房地产企业信息化项目,参与编撰的报告及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数十篇。

可以说,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刘刚在“建筑+互联网”领域都颇有话语权。除此之外,他对这一领域的战略打法更是有着独到的见解。

很长一段时间,刘慈欣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位居科技领域销量排行榜之首。同样,刘刚也是《三体》的拥趸者。谈到这本书,刘刚显得有些兴奋,对一个建筑行业的专家与学者来说,科幻类小说带给刘刚的,不只是其宏大的星际场面和超前的科技感,同样也启发着他对建筑行业发展之路的新思考。

《三体》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其中更高维度的智慧如“歌者”向太阳系抛出二向箔,使整个太阳系二维化,人类文明从此灭亡。在刘刚看来,这种高维度打低维度的“升维思考,降维打击”之法,正好与当前的“建筑+互联网”思路一脉相承。

“这就好比二维世界的一只蚂蚁永远也爬不出一个圈,但是三维世界的人随时可以把它拎出来。”刘刚认为,“互联网+”模式让传统的建筑商业和玩法进化到多维甚至是高维世界,想象空间随之打开。

“广联达在互联网浪潮袭来后的转型升级之路,与《三体》的打法可谓异曲同工。”说到已经待了4年的公司,刘刚侃侃而谈。成立于1998年的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5月在深圳中小企业板成功上市。之前主要是一家立足建设工程信息化领域的软件公司,2015年5月正式提出转型,开始“+互联网”,以创新互联网思维重构商业、运营和管理模式等,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迎来了脱胎换骨式的转型升级。

目前的广联达公司,立足建设工程领域,围绕建设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以建设工程领域专业应用为核心基础支撑,以产业大数据、产业征信、产业金融等为增值服务。“+互联网”后的广联达,试图像BAT改变消费行为一样,用专业的产品、前沿的科技应用、平台化的服务等,连接建筑行业上下游各企业,去实现建筑产业的颠覆式变革,打造一个广阔的建筑产业互联网生态圈。

建筑产业过去十几年,取胜的关键就是在于资源获取,而现在是要走向资源配置,比拼效率。背后隐含的就是建筑产业互联网驱动最核心的技术,例如BIM、VR、AR、AI、物联网等。

“建筑+互联网”下,施工企业的边界被打破。刘刚举例道,比如采购,原来只是在几家企业内整合供应商,进行集中采购,现在是通过各大互联网平台,整合全社会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所有厂家。这样,就能实现更多选择,质量能得到保证,价格也可更低。

“建筑+互联网”还可以从最基层的施工工人向上突破,打通建筑行业的“最后一公里”。比如,将BIM+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设备、VR、AR等技术应用,内嵌到建筑生产活动的一线,以及一线工人的日常工作中去,从而变革传统生产方式。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产业大数据,可以延伸出产业的用工平台,机械设备的租赁平台,电商的交易平台,物流平台,征信平台,金融平台,最终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驱动管理的升级。

2、危险与机遇并存,风口之上如何谋局

在刘刚看来,目前国内的“建筑+互联网”才刚开始,还处在初级阶段,危险与机遇并存。

比如,传统建筑行业触网后,数据等信息透明、高效,虽提高了生产力,但这却是建筑人员所不乐意的。因为之前他们主要就是通过甲方乙方的信息不对称来牟利,所以对于“建筑+互联网”,他们不愿充分应用。

2016年10月,芝加哥,美国精益建造协会LCI组织的年度行业交流会议——第18届美国精益建造大会,向外界传递出一个信号:当传统建筑行业插上互联网翅膀后,其凸显出来的顽疾有望通过“集成建造交付,在建筑项目实施之前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的方式来化解。

这一信息,被出席大会现场的刘刚敏锐地捕捉到了。在他看来,这一方式将给许多建筑行业公司以新的发展思路,有望成为“建筑+互联网”的突围之道。

另外,还有人担心,传统的消费互联网巨头比如百度腾讯阿里,他们有钱有人有资源,如果未来他们也顺势切入建筑领域,该如何应对?

对此刘刚认为,消费互联网巨头切入不足为惧。

传统建筑领域的玩家可以运用细分垂直的专业大数据的力量,虽然BAT(百度阿里腾讯)也有大数据,但却是外围的无效数据。比如,百度的大数据就没法形成建筑产业内的专业入口。

建筑领域大数据的真正魅力并不在于数据的量多、丰富性,而在于通过产业内有效数据的整合共享来挖掘其中的价值,帮助建筑相关企业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避免走弯路、避免付出更多的成本。

正如,美图秀秀董事长、著名投资人蔡文胜所说:未来属于那些传统产业里懂互联网的人,而不是那些懂互联网但不懂传统产业的人。

整体看来,当前的“建筑+互联网”格局中,危中更多的是机遇。“前方主要方向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设备等前沿科技在建筑产业的深入应用,以及基于产业互联网的建筑工业化。”刘刚说,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建筑玩家都在围绕端、云、大数据主动求变,“建筑+互联网”将是下个行业风口。未来,数字建筑(虚拟建造)、以人为本的定制化将是建筑行业发展的方向。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和两会‘互联网+’将成为一股政策东风,毕竟已经上升到国家政策方针的高度。”刘刚对“建筑+互联网”的未来十分期待。在他看来,“一带一路”战略,必然会助推中国建筑业“走出去”,而要实现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就必须要用产业互联网的手段,并建立“信息化产业联盟”来支撑。

比如以BIM技术为支撑,以DM为持续改进和提升的基础,利用云计算和移动应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是关键;咨询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平台建设、软硬件实施、服务与运维五大信息化建筑产业链的共同发力是保障;最终构建多方共享共赢的产业生态圈是关键举措。

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巨大机会和具体发展门道,刘刚率领团队驶入快车道,只待集涓成流,轰然成势。

【结束语】

总之,建筑行业之前的廉价劳务时代已经过去,唯有插上互联网翅膀,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建筑参与方的交互方式,形成全球化建筑产业生态圈,才更有竞争力。

“我们一直在路上,且每个阶段都有成效。”刘刚告诉笔者:“建筑行业转型升级能否最终完全实现,达到建造全过程以及建成后的智慧、互联、协同的目标,关键看未来三到五年做的如何。”

前方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对刘刚而言,中国没有经历大的工业化时代,制造业只是跟随国外的脚步,而建筑业有可能成为一个突破口。所以,他只图“建筑+互联网”之梦圆,何惜努力再努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11-23
“建筑+互联网”探路者刘刚:风口中如何去投入战斗?
“建筑+互联网”是下个爆发的风口,其中也是荆棘陷阱密布。前方究竟如何?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