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0日,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份普通的民事裁定,拉开了信息安全行业正面激战的序幕。
杭州同盾科技有限公司与江苏通付盾科技有限公司都是国内从事信息安全的企业,因为名誉权问题,各自分别在2016年5月底及6月初分别在各自辖区法院起诉,还没进入审判程序,同盾科技就先以质疑法院管辖权为由,先行向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管辖权异议上诉。此举不论是为了争取或拖延时间也好,还是寻找某种有利条件也好,总之,在这份(2016)苏05民辖终1162号的民事裁定书中,苏州中院干脆利落的做出了回复:驳回!
几乎同时,同盾科技作为被告还被卷入到了另一起法律诉讼中,起诉方仍然是通付盾科技,只是这次的诉讼地点变成了北京海淀,诉讼内容从名誉权变成了商业不正当竞争,还增加了包括浏览器运营商在内的几名共同被告。同盾科技再次使用了管辖权异议上诉,但同样被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2016)京0108民初24232号民事裁定书驳回。
热个身都搞得这么热闹,甚至不惜对簿公堂,而且同盾被诉案还只是大数据安全领域的一个缩影而已,投资圈也好,金融圈也好,都在质疑,这个圈子到底怎么了?
大数据风控也好,金融信息安全也罢,都是大数据安全领域的核心重地,所谓高山仰止、卧虎藏龙,犹如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必定有纷争,同盾之争,只是其中的缩影而已。
同盾:纷争之缩影
事实上,同盾和通付盾之间还颇有渊源:早在同盾成立之前,时任阿某某巴安全部门主管的蒋韬就因通付盾“设备指纹”这一核心技术而与汪德嘉惺惺相惜,有没有“道”无从考证,但确实由此开启了两人第一次“无间合作”。
(蒋汪二人曾经签署的合同)
很快,随着蒋韬从阿某某巴去职,开始专心运营与通付盾同属金融信息安全领域的同盾科技公司,两家关系开始逐渐紧张、直至对立,此前曾登上微博热点新闻榜的“通付盾诉同盾剽窃设备指纹事件”至今一直余波未断。接下来,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系列诉讼争端。
(同盾CEO蒋韬(左)与通付盾CEO汪德嘉(右),谁都不曾想到,当年亲密无间的盟友今天会沦落到对簿公堂的尴尬境地)
同盾系列事件其实只是整个大数据安全,尤其是金融信息安全、大数据风控领域中激烈竞争的冰山一角,尽管金融、P2P已经是时下热点,而作为业态稳定保障的重要保障手段,信息安全、尤其是大数据风控仍然处于发展初期,百家争鸣之下自然也是乱象暗生,要解读其中隐情,不妨从基础大数据风控谈起。
大数据接管P2P平台风控
P2P网贷于2007年开始进入中国,由于门槛较低、模式简单、投资回报率高,P2P在国内发展异常繁荣。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P2P网贷平台数量在2010年仅为15家,2014年增加到1854家,2015年仅有线上业务的平台达3657家。借贷成交额从2010年的13.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0021亿元,年平均交易额增长率达289%。
伴随着P2P平台的发展,虽然其诞生初期年化收益率一度飙升至40%的疯狂不再,但相比银行同期活期利率仍然属于高收益率投资项目。以2016年第25周(2016年6月13日-2016年6月19日)为例,全国P2P网贷平均收益率为9.94%。全国利率排名前三的平台排名依次为:拍拍贷、口贷网、合时代,第25周平均收益率分别为18.23%、16.33%、14.78%。
然而近年来,P2P平台出现呆账、坏账、倒闭、跑路、提现困难等侵害投资人利益的事件可谓接二连三,逐渐令人产生整个行业安全性不佳的印象。例如今年5月9日,因涉嫌高达2200万美元的违规贷款和内幕交易,全球首家上市P2P平台Lending Club宣布其创始人兼CEO Renaud Laplanche引咎辞职。受此影响,Lending Club股价两日内累计暴跌42.25%,市值缩水超过70%,引发全球广泛关注。
在远高于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率的收益诱惑下,投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P2P极有可能演变为投资陷阱。投资人忽略了P2P平台是一种重大金融创新,P2P运营机制能有效提高投融资效率为投资人创造更多的利率回报,并大量节约运营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办公成本。因此,高利率不仅不应该成为投资人怀疑平台安全性的条件,而应该成为投资人与P2P平台长久合作的重要基础。
笔者认为,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创新型互联网工具,运营平台本身就像一条管道,除了自身的质量风险之外,其余风险来自这根管道运输的信息流本身。从P2P平台自身发展出发,只要从业者对这个中介平台保证信息流的严进慎出,便可大大降低平台的整体风险。而这个监控信息流的过程恰恰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命门”核心——风险控制。
新型风控的可靠性更强
相比多以实物资产抵押、质押等手段为主的传统风控,新型风控则是基于互联网云技术的大数据管理模型,以云技术为基础、根据已有的信息数据进行评分概算,设置黑名单,通过概率实现控制目标的。
业内专家表示,互联网的虚拟性,让线上造假的成本和难度远远低于线下。随着诈骗团伙专业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被运用到线上进行诈骗,更加大了P2P平台甄别用户信息的难度,提高平台对网络欺诈防范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大数据风控的实质是通过对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找出欺诈者留下的蛛丝马迹,从而预防欺诈行为发生。其现实意义在于提升坏人的欺诈成本,在欺诈行为发生之前将其制止。
数据主要包括实地尽调数据、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数据、公安部居民身份系统数据、税务系统数据、海关系统数据、工商局系统数据、车辆管理系统数据、房屋管理系统数据、舆情数据、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数据等各个系统全方位的数据组合,通过对系统数据的综合评定,来判断项目的风险等级,从而对项目进行决策。
百花齐放、前景无限
大数据风控是互联网背景下金融风控发展的必然方向。作为对时间、信息和数据极为敏感的行业,P2P平台自身就是大数据的主要生产者和使用者。依托大数据,新形式的风控理念正在吸引互联网巨头、传统征信公司、传统第三方信贷风控服务商、金融信贷机构各路人马入场决战。
阿里提出了面向社会的信用服务体系芝麻信用,芝麻信用通过分析大量的网络交易行为数据,对用户进行评估,这些信用评估可以帮助互联网金融企业对用户的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做出结论,继而为用户提供相关金融服务。
腾讯微众银行推出的“微粒贷”产品,其风控核心就是,通过社交大数据与央行征信等传统银行信用数据结合,运用社交圈、行为特征、交易、基本社会特征、人行征信等维度对客户综合评级,快速识别客户的信用风险。
自诩是行业反欺诈专家的同盾科技,更是率先打响第三方大数据风控服务抢夺战,尽管其中是否真的存在饱受争议的方式目前还未有定论(参见通付盾诉同盾不正当竞争案)、以及外界对个人信息安全保障存在质疑(参见个人诉同盾泄露个人隐私案)。但从整体而言,第三方大数据风控行业仍然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从业者及资本市场对整体行业走向依然充满信心。次级金融服务虽然是互联网金融产业的衍生品,未来的市场成长性确实不容小觑,并且笔者认为,比起现有的互联网巨头公司,各个专业性更强的精细化小型服务商的发展更有前景。
技术为根、共蓄产业之势
大数据风控必然是体系性工程,要求团队具备过硬的大数据技术和清晰先进的发展理念。过硬的大数据技术,是各家资本逐鹿的核心竞争力,是这个体系的原始框架。先进深刻的算法,广泛完备的数据库是框架的两个基础。
除了大数据技术,数据服务公司的发展理念更是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发展上限。作为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产业,被动龟缩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找寻灰色空间,以此获利的盈利模式注定会被市场淘汰。真正能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其管理理念是走在行业发展的前列。
无论当前行业面临何种纷争格局,可以确定的是:在当下,虽然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但是金融信息安全、大数据风控等产业仍处在萌芽期。
还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个体之间金融信用与社会信用的相关性不同,大数据对突发事件的滞后性,以及大数据在收集过程中的合法问题。这些问题让我们看到,对于数据这个资源的挖掘尚处于初级阶段,从业者应该在求同存异、消除障碍、解决问题中前行,才是行业能力获得整体提升,产业环境快速变暖的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