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5月20日)有一个容易被低估的大消息:三星的Samsung Pay宣布与支付宝达成合作,合作后用户可以通过Samsung Pay绑定支付宝账户,无需打开支付宝应用、只需轻轻从Home键上方向上滑动,便可直接进行支付宝支付。
见此消息,有业内人士称Apple Pay遭背叛了,理由是Samsung Pay与Apple Pay同出一枝,在用户侧相较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的优势即在于支付方式更快捷--譬如Apple Pay通过指纹触摸完成支付--抛开底层技术,它们的逻辑就是通过缩短支付路径、简化支付流程的直接支付,去PK支付宝和微信的间接支付(启动应用完成支付)。
2月份,Apple Pay入华被搞成大新闻,其中银联最为积极,积极推广自己的银联云闪付;各大银行也纷纷尝鲜,第一时间宣布支持Apple Pay也取悦高端用户。随后,各大手机厂商也纷纷发布自己的移动支付,各种Pay接踵而来。
然而,与Apple Pay都不同的是,各种Android Pay的跟风而至并不真正是为了在移动支付上折腾出一番事业,更多是的以一种“丰富手机功能”的态度在对飚苹果,取悦用户。因为这些扎根中国的安卓手机厂商明白,中国的移动支付,已经被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彻彻底底的垄断。
实际上,包括Apple Pay和Android Pay在内的支付方式,在起步更早的美国已经被证明不算成功。早在去年11月,Apple Pay尚未入华,但入华消息已经甚嚣尘上之时,笔者就写道:
来自爱尔兰安全技术服务公司Trustev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在美国,大约有20.7%的iPhone 6/6 Plus以及iPhone 6S/6S Plus用户曾使用过Apple Pay。对于Samsung Pay和Android Pay来说,这一数字就更低。Trustev的报告称仅有14%的三星Galaxy S5和S6用户表示,他们曾使用过Samsung Pay 或者 Android Pay服务。谷歌发言人则表示,自Android Pay在美国市场推出以来,已经有数百万用户设置了Android Pay。
这种现状可能是苹果Apple Pay铁了心要进入中国市场的原因。众所周知,美国金融体系相当完善,互联网科技企业通过技术手段改变用户习惯、抢夺市场是比较困难的;而中国金融体系不发达,存在巨大改造和提升的空间。
最先看到甜头的科技公司苹果试图用Apple Pay来抢占市场蛋糕,它也的确带起了一股针对支付宝和微信的风潮。然而,随着此番三星宣布Samsung Pay与支付宝合作,把支付宝作为移动支付的快捷支付选项之一,某种程度上将苹果遭遇了一次“背叛”。实际上,Samsung Pay已经不是第一个倒向支付宝的Android Pay了。
稍早前,支付宝就联合华为在其P9型号手机中推出了“扫码秒付”功能,即在华为P9手机黑屏或锁屏时,无需打开客户端就能打开支付二维码页面的功能。据悉,支付宝+Huawei Pay和支付宝+Samsung Pay这两种支付收单原理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根据不同手机调起二维码的方式不一样。
可预见,随着智能手机TOP3中的两家--三星和华为--都选择了支持支付宝,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Android Pay加入,继续“背叛”Apple Pay。归根结底,这再次印证了一个市场竞争法则:得用户者得天下。
在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志存高远的苹果,接下来真的需要下狠功夫了。看看支付宝和微信为做大支付所做的努力,苹果10亿美元投资滴滴出行这样的场景布局,恐怕还只是第一步。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