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5日,由海尔主导的U+开发者大会在北京798举办,吸引到超过300家相关企业参加。U+是海尔推出的一个智能家居开放平台,旨在通过开放的接口协议让不同品牌,不同种类的家电产品接入平台,实现系统级别的交互。据悉,7月底海尔便会进行U+智慧生活平台的用户公测,并在今年内建立U+联合品牌线上专卖店。
在过去,已经陆续有一些智能家居产品推出市场,但在行业标准缺失、不同公司产品不能互联互通的大背景下基本陷入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貌似闹得风风火火的智能家居其实远未到达普及的程度。而U+平台的推出,代表海尔在智能家具行业的布局正在从做产品往做平台变迁,期望通过U+平台的发布成为行业标准的事实制定者,从而实现传统家电制造企业的一次华丽转型。
智能家居是未来的方向,市场很大,提前布局占位显然是没错的。事实上不管是Google收购Nest,还是三星收购Smart things都表明各大科技巨头准备在这个领域发力。而切入一个行业哪类公司获益最大?无疑是标准的制定者、联盟的发起者,从这点来看海尔的野心很大,思路上也和苹果的Home Kit有些类似,而且切入的时间点甚至比苹果还要早。
可以说海尔在对的时间点干了一件对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U+就一定能成功。事实上在不同的行业,各种大大小小的“联盟”也曾经层出不穷,但大多数到最后都是参与者寥寥,草草收场。在海尔U+面前,至少有如下几条拦路虎。
联盟凝聚力问题
U+的发布会有300多家企业参加,是否就意味着它们都会加入这个联盟?还是先别想那么简单,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所谓联盟、开放平台,都会存在一个利益协调问题,搞得好大家勉强聚在一起,搞不好就各自散伙走人。
对U+来说,如果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标准,事情会相当好办。用户家里一大堆电器都可以互联互通,你不加入这个平台就会被彻底孤立,产品自然卖不好。但问题是目前这种事实标准还没建立起来,难度就会大很多。
产品怎么连,数据怎样开放共享,如何保证用户的隐私问题,这些都是作为发起者海尔需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U+真正彻底占领用户家庭之前,这种不同品牌产品之间的互相和连接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就给参与厂商带来直接的收益,反而意味着额外的投入。假如中间的协调工作和利益分配工作没有到位,很有可能又回归到原已经来的状况,大家各玩各的,而U+也彻底成为一小撮人玩的小众游戏。
竞争对手和搅局者众多
海尔并不是国内唯一一家玩互联网和智能家居开放平台概念的公司,U+也不是国内唯一一个智能家居开放平台。
先说国外科技巨头,借助已经拥有的庞大用户基数和完整的生态系统,苹果的Homekit来势汹汹,已经吸引众多家电巨头参与,甚至包括海尔本身,而中国也势必是其将要发力的一个市场。此外Google和三星也纷纷通过收购在完善智能家居方面的布局,相信很快会有更新的举措出来。此外高通和英特尔也分别成立了AllSeen联盟和OIC联盟。
而在国内,类似的平台和搅局者也不少。在今年3月份,阿里巴巴集团和美的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构建基于阿里云的物联网开放平台,其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家电产品的对接和远程控制,并且同样采取开放平台的方式吸引众多第三方企业加入,大体模式上和U+非常类似。
除此之外,小米也早已经开始了在智能家具方面的布局。借助装机量已经达到6000万的MIUI,以路由器为核心,用户可以通过小米手机、小米平板上专用的APP实现对各类家电的监控和控制。凭借规模已经非常巨大的用户基数,假如小米一旦开放接口,引入第三方企业的话这又会是一个事实上的开放平台,而且从吸引力上来看似乎比U+更大。
除此之外,联想、京东、360等不少国内大型的互联网和电商公司都在玩类似的概念。而海尔作为家电巨头,其主要优势集中在研发和制造方面,转型用互联网思维做开放平台,能否比拼得过众多已经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鸟是要打一个疑问号的。
平台无法解决产品孱弱问题
开放不是救命仙丹,互联互通并没有将一个原本没有竞争力的产品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智能家居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其实早在2006年,海尔就推出了U-HOME的解决方案,其家电互联互通和远程控制的概念和今天的智能家居概念并无本质不同。但是搞了那么多年,一直不见起色,一方面是价格及用户使用习惯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产品的问题。
在智能家居更为发达的美国,在Nest卖得火爆的同时,其实也有很多智能家居产品活得不怎么样。产品能否真正打动消费者,关键还在于能否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击中痛点。互联互通或许会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但绝对不会是决定性因素。
据说U+除了指定标准,还将为参与企业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包括技术支持、设计支持和测试支持等。从概念上来说是非常美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或许并不容易。特别在快节奏的新硬件行业,这种支持方式在及时性、满足需求性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可控性,很可能只存在于概念层面。
U+这个联盟真要壮大起来,一个先决条件就是里面的各个玩家必须能够成长,而玩家能够成长的先决条件又在于产品足够好。恰恰这一点,U+很可能并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这样便有可能会出现下面的情况:
对那些产品足够好,自身足够强大的公司来说,或许不依靠U+,不加入U+也照样将产品卖的很好。而对那些产品不够好的公司来说,就算加入了U+事情或许也不会得到多大改变。
如果是这样的话,U+这个平台的实质意义就不大了。
综上所述,海尔U+切入的角度和时间点都非常好,走了一步对的棋,但是前途如何还不好说。
作者大南在百度百家首发,转载请保留出处。本人长期研究微信及电商模式,公众号:daxiaov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