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是美国资本市场的新贵,这家通过互联网形式提供租车服务的公司在6月份获得新一轮规模达到12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到180亿美元。美国的互联网市场向来是中国创业者们的学习模板,Uber在美国如此高的估值也给国内众多提供类似服务的公司打了一剂强心针,更有不少人蠢蠢欲动准备杀入互联网租车市场,一大批中国的“Uber”正在来袭。
据悉,滴滴打车正在准备杀入商务租车市场,其在北京上地的专门办公室已在装修,一项名为“U优打车”的新业务在8月份就会面向市场推出。事实上滴滴打车并不是国内第一家杀入类Uber模式市场的公司,在这之前滴滴打车的最大竞争对手快的打车已经推出名为“一号专车”的APP,主打商务租车市场,而创办于2010年的易到用车更是在这个市场上耕耘了将近四年的时间。
当越来越多公司杀入这个市场的时候,也难免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一是这个市场又能容得下多少“Uber”,商务租车领域会不会像之前的打车市场一样,迅速沦为寡头游戏;二是中国能否真正出现一家如Uber般成功的公司?
市场需求分析
作为互联网商务租车模式的始祖,Uber的业务开展是比较顺利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全球100个城市开展了业务,八成以上在美国本地。2013年,Uber的营收达到2亿美元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商务租车领域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
那么在中国市场,这种业务的需求量如何呢?差不多和Uber在美国的起步时间相同,业务模式也比较类似的易到用车的发展情况能够给我们一些提示。
在融资规模上,易到用车和Uber相比差距还是不小的。到目前为止,易到用车共进行了两轮的融资,2011年A轮融资,量级在千万美元;2013年B轮融资,规模是一亿元人民币。资本市场的看法是一方面,我们再来看看易到用车的经营情况。
据了解,易到用车目前签约车辆已经超过50000辆,覆盖了包括香港在内的57个城市,2013年的订单数目在7000-8000万左右。
如果按简单粗暴的算法,每个城市每天平均有接近4000个订单,或许和滴滴打车等打车业务的订单数没法比,但也是相当可观的一个数字。这表明在中国市场,商务租车同样存在巨大的需求,从市场大环境来看,存在发展出一家Uber这样类型公司的土壤。
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商务租车市场的巨大潜力:目前中国大约有6000多家租车公司,除此之外,还存在大量无证经营的黑车。仅仅在北京一个城市,注册出租车仅有6万辆,而黑车和挂靠租赁公司的轿车则达到了20万辆!
商务租车的模式,一方面是和自有轿车的司机签约,另一方面就是和租车公司合作,占有的其实是原有的租车市场以及规模可能更大的黑车市场。从这一点来看,目前这个领域还远未达到饱和程度,想象力空间巨大。
Uber在华水土不服
作为商务租车行业的始祖,Uber对中国市场也非常重视,到目前已经在北上广深提供了服务。如果这家巨头在中国能够成长起来的话,事情或许又会不一样,留给国内模仿者们的空间会大大缩小。但事实是洋巨头这次在中国同样有些水土不服,开展情况并不算理想。
首先在时间上就不占优势。Uber也就在这两年开始落实入华事宜,而易到用车等本土巨头已经发展了接近4年时间。
从签约车辆数量来看,据了解Uber目前签约的车辆大概在1000辆左右,无论在数量、车型覆盖上都和易到用车无法比。而快的打车、滴滴打车等公司虽然晚了一步,但是在经营打车业务的同时已经编制了一张对司机的覆盖网,并且也在密切的和各大租车公司洽谈,跟进之后在车辆数量、车型覆盖方面相信都会很快超过Uber。
除此之外,在业务模式、APP的易用性上,地头蛇们显然对国人的行为习惯更加了解,提供的业务在模式、价格、操作上都更加接地气。Uber比较“高大上”的业务模式在中国不一定行得通,以至于近期也推出了价位更加低,更接地气的服务。
既然洋巨头目前看来玩得还不够好,众多国内巨头就更有动力去参与这个市场了。也难怪滴滴打车等公司都会纷纷转型,推出自己的商务租车服务。
能否诞生中国的Uber?
既然市场前景可观,也还没有哪一家公司敢说垄断了这个市场,那么在人口基数比美国更大的中国能否诞生一家Uber呢?
从目前情况来看,前途未卜,但希望蛮大。
首先法律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在美国,Uber主要是和私家车主签约,因为涉嫌侵害到了公共交通公司的利益也曾经收到过严厉的监管。而在法规更为守旧而严厉的中国,新兴的商务租车领域也在面临同样的问题。
在打车领域,中国的公司们就曾经深受其苦。在市场上拼的很凶的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曾经一度被叫停,政府要进行收编的消息也一度盛传。直到今年监管部门发布了指导条例之后,才在法律上确立了自己正规的身份。
而在今年6月份,也曾经有媒体报道,易到用车涉嫌为私家车经营开绿灯,存在违法嫌疑。
如果商务租车业务真正想要在中国蓬勃发展,法律法规上的进一步完善完整,从业务模式、操作规范上明确下来,确定此类公司的合法地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否则任你发展的再好,一纸条文之下就全面倾倒也不是没有可能。联想到之前广电总局对盒子叫停,这种情况在中国是有可能发生的。
另外,中国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和美国不同。
Uber的业务一直以来都是比较“高大上”的,之前主要以提供豪华车型的租车服务为主,其收费即使在美国都曾经多次被抱怨太贵。
和美国相比,中国的人均收入远远不如,在消费习惯上也有所不同。如果完全照搬Uber的模式是很难行得通的。
目前易到在中国也进行了多次的补贴促销活动,司机和乘客都能够得到实惠。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进入这个市场后,估计前期推广阶段补贴会更凶,有可能会将在打车领域的那一套搬过来。
但补贴毕竟不是常态,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在正常无补贴情况下这项业务的发展情况。之前在打车领域,补贴降低甚至取消之后,司机和乘客的积极性都下滑许多。在单价更高的商务租车领域,这种“去补贴下滑效应”或许会更加明显。
对易到用车、滴滴打车们来说,在借鉴Uber经验的同时,或许更要根据中国国情来对业务进行调整,推出更多具有足够吸引力,消费者也能够承受的服务。
而如果是按这个方向发展的话,或许中国的商务租车领域同样会出现一到两家类似Uber的巨头公司,但在业务形态上有可能会完全不同了。
不管怎么说,经常为打不到车而烦恼的朋友有福了。一波中国的“Uber”正在来袭,妈妈再也不用为小伙伴们的打车而担心了。
作者大南,资深互联网分析师,微信营销专家,公众号:daxiaov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