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面上WIFI热点建设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大家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万米高空。在无线网络无所不在的今天,飞机已经成为最后的一片处女地。乘坐飞机的乘客中,高端客户的占比通常比较高,现在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和网络运营商开始思考和尝试挖掘高空WIFI的商业模式。
前天,在上海飞北京的MU5101航班上,东航提供了WIFI上网功能,有大概80位乘客试用,这也是国内首个卫星宽带地空互联的商业测试航班。
事实上,东航并不是国内第一家尝试高空WIFI的航空公司。早在去年7月份,国航就曾经在部分航班上采用基于L-Band卫星通讯系统的Inmarsat航空卫星通讯解决方案进行高空WIFI的试验性探索。到今年4月份,又开展了一次更加引人注目的地空宽带应用测试,不过那次采用的是中国移动的4G技术。
此外,海航、南航等航空公司也在纷纷开展自家的高空WIFI测试和试验性服务。数据统计表明,如今我国民航年均运送旅客已经接近4亿人次,如按人均飞行2.5小时计算,一年就有近10亿小时的高空时间。平均质量极高的客户群体,近乎空白的市场,这或许又是一片新的蓝海。
但是结合国内外的情况,以及技术、商业模式上的众多限制,这片蓝海市场也不是那么容易吃下。
国外高空WIFI发展情况
飞机上的地空宽带业务,在国外已经差不多有10年的发展时间。早在2005年,波音公司便研发了Connexion系统,能够在飞机上提供WIFI服务。而到2014年,国外至少已经有超过1800架飞机配备了WIFI功能。
从技术上来说,高空WIFI主要有两种主流技术。一种是利用通讯卫星传输信号,比如东航此次的航班便是利用亚太六号卫星的Ku波段转发器实现WIFI服务,实际带宽上限达到了32M。另一种是地空互联,由地面基站像空中发射信号。比如国航曾经测试过的利用4G技术提供高空WIFI就属于这种技术。
从商业模式来说,国外各大航空公司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到现在主要形成了三种主要的商业模式:一是直接收费模式,又分为按时长收费和按套餐收费两种形式;二是提供基础性的免费服务,已经付费的增值个性化服务;三是引入购物、娱乐影音的合作资源,通过其他方式赚钱。
比如美联航从2012年开始推出的高空WIFI服务,便按照航班时间的长短,收费在3.99~19.99美元不等。而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机上WIFI服务,每小时向乘客收费15美元。服务推出后,受到了商业客户的广泛欢迎。
市场研究公司In-Stat曾经专门对高空WIFI市场做过调查,结果表明在2010年国际上大概已经有8%的航班配备了无线网络,预计到2015年该项服务带来的收益能达到每年15亿美元。对毛利不高的航空行业来说,确实是一座不小的金矿。
国内的情况
高空WIFI在国内还算是个新鲜事物,各大航空公司也就在这两年开始进行初步的尝试,基本上还没到达大规模商用的阶段。
技术实施其实并不是最大的制约,不管是通讯卫星的对接也好,地空对接也好,都是相当成熟的技术,而且有非常多的国外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政策法规的限制,以及商业模式的不明确才是众多航空公司的担忧。
事实上,国家民航局也已经考虑到要解决飞机和地面通讯的问题。早在2012年民航局便发布了《空公司运行控制卫星通信实施方案》,但主要是为了解决飞机和地面通讯单一的问题,并无涉及到旅客通讯服务部分。在方案中划定了时间表,规定到2016年底之前,所有飞机都要按照要求全部完成改装计划,主要为了满足运行控制通讯联系要求。
该方案主要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出发点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只要具备了卫星通讯功能,除了满足运行控制通讯要求外,其实也具备了为旅客提供宽带服务的条件。当然,在实施中对带宽、设备肯定会提出更多的要求,投入也更大。但是,方案中并未提及这一点。
二,主要思路还是通过卫星通讯实现地空连接,未涉及到利用4G技术实现地空连接的另一种方案。
到目前,尽管国外航空公司已经纷纷推出飞机上的WIFI服务,甚至是打电话的服务,但民航局在这方面似乎仍未出台整体性的指导建议和方案,基本是各大航空公司自己在摸索。
所以也能看到,目前就算已经有越来越多航空公司开始尝试提供高空WIFI服务,但限制也不小。一般来说,只有电脑和平板电脑等设备允许连接,手机仍然是不被允许开机的。同时,航空公司往往态度也比较保守,不愿对外透露过多的信息。
技术限制和商业模式的不明朗
在技术上,如果单纯是实现WIFI覆盖已经不是问题,但是如何保证连接的速率和稳定性则不是那么容易。
不管是卫星通讯还是4G空中网络,最大网速都能够达到30M左右,从数字上看还不错,但并不代表没有问题。
首先,这带宽是共享带宽。上网的人越多,每个人均摊到的带宽资源就越少。假如一个航班有200人,每个人都上网的话,网速就大大降低了。或许刷刷微博,看看微信没有问题,但是想要使用在线视频、网络游戏等对带宽资源要求高的服务估计就不太可能了。
速率是一方面,连接的稳定性又是另一方面。如果使用的是4G技术提供高空WIFI,当飞机在大地域进行飞行,特别是跨国飞行的时候,如何能保证信号在基站之间及时切换,保证信号的稳定性,对运营商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采用卫星通讯也有问题,不少试用者都表示,当飞机在颠簸或者穿越云层的时候,信号都会便得很差,甚至完全无法上网。
如果想要让高空WIFI的体验度达到地面同样的标准,航空公司、运营商们都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商业模式的不明晰也让不少公司尚在犹豫之中。
如果想要在飞机上提供WIFI覆盖,就要对飞机进行改造,一架飞机的改造成本至少要几十万,甚至过百万。如果要对每一架飞机都进行改造,需要投入的成本是巨大的。单纯将高空WIFI作为一项免费服务的话,航空公司的动力可能没那么足,必须有足够明确的商业模式的支撑,高空WIFI才有可能成为各大航班的标配。
在商业测试飞行中,基本目前国内各大航空公司的WIFI服务都是免费的,更多的是尝试性运作,为将来进一步探索提供反馈。
从消费习惯来说,国内的用户和外国用户之间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不管是套餐模式,按时付费模式,还是以增值个性化服务创造营收,对航空公司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收贵了,可能用户不买账,收便宜了,这生意可能又不划算。
所以现状是,大家都想做,但是都不知道怎样去做,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高空WIFI,确实是一个新兴的蓝海市场,也有足够的想象空间,但在民航局有更进一步的指导意见出来之前,在有足够好的商业模式出来之前,或许高空WIFI的大规模商用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想象。每一个人在飞机上都可以便捷的上网,这样的场景距离真正实现还有很长的时间。
作者大南,转载前请联系本人,公众号:daxiaov,博客:http://www.daweixie.com/danan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