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类新科技真的是让现代人愈来愈应接不暇。不仅仅是应接不暇,更过的则是不知道这样东西被发明出来,到底是福还是祸。我们这里专门对VR眼镜方面做了一些更为具体的分析。
一位从事军模拟飞行头盔显示器行业,有几十年经验的该领域专家也给出了让人非常惊讶的回答:
“我从事为军事模拟服务的飞行头盔显示器行业有几十年了,我是该领域的专家。恕我直言,我认为这类设备应该被禁止。不过也可能在人们第一波的尝鲜后,重蹈3D电视的覆辙,最终VR会销声匿迹。但是,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大家都觉得虚拟现实设备是革命性的新产物……但是他们真的不是。VR产品的价格从80,000美元下降到了500美元,并且所有那些有的没得也都该去的去,该不要的不要。有些厂家声称,因虚拟现实产品而造成头晕恶心问题已解决或者很快就会被解决,又或者已将应用程序设计得可以用来消除这个问题。
这些所谓的解决方案都是基于这样的理论:恶心问题是由于系统的延迟或滞后,或者说是由于低分辨率的显示器或不准确的头部运动跟踪,所有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对系统明显的改善来解决。不幸的是,我们为美国军方制造的价值80,000美金的设备,相较于现在市面上的民用化VR头盔,有较少的延迟,更高分辨率的显示器,和更精确的头部跟踪系统……但是,他们同样让人在使用后感到恶心。所以这个说法似乎不大可能。
声称这些问题都已解决的人要么是无知,要么就是故意忽略这些问题。收集了20年VR护目镜的飞行模拟实验数据,只有我们称他们为“头盔显示”(HMD),以及我们所做的是所谓的“模拟”,而不是什么“虚拟现实”。更糟的是,有强烈的研究证据表明,它们造成的危害可延长至停止使用护目镜的8小时后。”
上面的介绍可能大家觉得过为笼统,下面是这位专家从深度感知、动量等几个方面为大家详细分析一下:
一、VR幻觉是大脑本身排斥的东西
个人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深度感知。
对于离你只有几米近的对象,你的眼睛必须使用睫状肌重新调整晶状体来聚焦于这个对象。肌肉调节晶状体力量的大小取决于这个对象距离的远近。没有一项设计能使其显示器光源拥有广泛的聚焦范围,以供眼睛在任何情况下聚焦。所以如果没有一些新技术革新,仅凭现在的设备,我们不太可能欺骗我们的大脑。
还有其他一些深度感知机制(VR显示器采用的主要方式),比如:立体影像和视觉融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两只眼睛看到的图像来自不同的出发点(即光源),这些光源相互之间距离较短,每只眼睛在接受光源后,通过’融合’每只眼睛内的单一图象使我们的两只眼睛同时略微向内聚焦。这样在双眼内的图像,或多或少就重合在一起,通过瞳距肌施加张力,最终成像给大脑。
因此,我们仍然是使用两组肌肉群预估范围内的张力来成像,一种是通过聚焦,一种是通过图像融合。当大脑得到正确的成像信号时,这两种机制完全一致。
但是在使用虚拟现实显示设备的情况下,事实效果并不是这样。聚焦系统会提示“图像是在同一范围内”,而融合系统则提示“图像在不同的范围里”。这并不是一个几米范围差的问题,是因为聚焦系统只适用于聚焦近距离物体。而且大脑本身也知道这一点。
所以,如果融合系统说“目标2米远”,但对焦系统却表示“目标远超3米”时,会发生什么?
在现实世界中,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所以,当我们的大脑还是我们正常的大脑,而这些技术更新却跟我们的大脑不是那么匹配的时候,一些人干脆直接拒绝焦点提供的信息,并开始寻找其他线索来成像。不过,有些人的大脑就会说:“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肯定出现幻觉了。”一般情况下,如果你产生了幻觉,而你是普通人类,那么你可能已经吃了有毒的东西。 这时,你的大脑就进入恐慌模式了,并且试图从你的胃里清空你吃的这个奇怪玩意儿。这时,你就会觉得非常,非常恶心。
这个问题无法通过任何已知的技术手段解决。我们需要全新的研究方案,才能动态地在逐个像素的基础上重新聚焦光线。而这个光学系统每只眼的花费大约是20美金。
所以,单是这一个理由就使得人们在使用VR设备时总是会感到恶心。除非其中显示的内容超过三米,否则你不能正常使用。
不幸的是,现在没有任何一种设备的内建应用和任何类型的应用程序,可以在胳膊长度的距离内,让你与其进行自然的交互。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些显示设备在飞行模拟领域反而比较成功!因为,我们把驾驶员安排在真实存在的驾驶舱里。对于飞机外面的情况,只用半透明的显示器模拟。这就可以让你看到真正的物理驾驶舱,且融合图像的距离,远远超过几米之外!因此,这些头盔显示器在大部分的时间内,工作的相当不错。唯一例外的情况就是,模拟空中加油时,由于锥套和探头离驾驶员的头只有几米左右,图像并不能完美的融合,就会让人感到不适。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飞行员对在模拟器里训练空中加油深恶痛绝。直到最近,他们决定使用没有任何显示设备的物理装备进行培训。
二、想要缓解恶心,是违背物理学定理的
当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走动,我们的身体要服从动量守恒定律。当你在散步过程中突然停下来,你身体的质量要继续向前移动,你必须使用肌肉的力量防止你的双臂向前摆动,或防止你的头向前倾。当你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突然停止,或者转弯,这些能量也通过上述机制被吸收。
这是在VR设备上完全不可能存在的机制,而这点你的大脑也非常的清楚。
对于看电视或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我们似乎能够理解那个遥远的平面,不是“真实”的。我们默认接受这个状态,不需要动量补偿。但是,当我们接近一个更真实的显示场景时,我们陷入了“诡异状态”。由于我们身体动量的缺乏,突然我们下意识的感到非常困扰。
这时候,大脑会接到反馈:眼睛带给我们的感觉是我们正在加速。但是我们的肌肉和平衡器官完全感觉不到这个现象。于是我们就再次产生了幻觉。这个时候,你就会感觉到恶心。
谷歌VR团队对这一点似乎心知肚明,并表示,他们应用程序的使用过程,可使我们看起来就像在原地踏步,不过需要扭扭我们的头来配合补偿动量缺失(这就使得我们感觉起来好像真的在动),这其实或多或少都管点用。
但这个问题基本上不能以任何方式解决。物理学定律就不允许这种东西存在。
三、那么,现在的VR水平究竟如何?
目前为止,因为焦距会引起恶心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在拥挤的密闭空间里使用VR。同样,由于动量问题,我们不能在虚拟的世界加速或减速。
这使得VR99%的牛逼用途都白瞎了。在视角加速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电子游戏可以蒙混过关。除非游戏可以让你在观察每一个对象时,都有超过3米的距离。要不就不可能体验到真实,好玩,身临其境的感觉(部分原因是因为你不到3米的身高,所以这就不容许你带着VR头盔往地板上看!因为,你一看,距离不够,你就晕了~)
当然,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容许我们站在原地,只看着远处的景象。但是这绝对不是人们愿意购买这些小玩意儿的原因。
四、人们为什么喜欢VR呢?
多年来,这位专家一直致力于这些显示器的研究工作,无论是80,000美金的,还是500美元的。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在吐之前,穿着他们忍受几分钟。大约有一半的人几分钟后感到恶心,其中一半会非常恶心。所以他们必须尽快取下护目镜,所以这时候,就两个字能概括体验者的心情——悲剧。
展销会等行业活动上,不知道厂家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大多数的演示只有几分钟。但它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他们会喜欢VR,因为你们还没等恶心,商家就不让你试用了。可悲的是,人们不会发现这个问题,直到他们挥霍了500美金买了这个有问题的小玩意后,才后悔莫及。
当你在这些玩意儿上花了一个小时后,那感觉真不咋地啊。
这位专家在Oculus公司显示应用的团队开发其项目时,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头戴设备和一个泡沫假人的头。这个假头是他们不用设备时,把它放在上面的支架。在这里,他们不仅开发软件,也开发内容。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因为他们是一支经验丰富的团队。如果你站在实验室里,你绝对会发现,没人戴着他们的头盔设备。有时,很少的情况下,他们会戴上它来检查设备。然后在30秒内再次把它关闭。
五、严重甚至会引发疾病
美国海军飞行模拟器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模拟器病,具体表现为恶心难受之类的感受,他们管这种病称为“模拟器疾病”(简称为“SIM病”)。
现实过程中,通过使用模拟器,造成飞行员出现延迟效应的复发症仍然没有解决方案。一些有趣的数据指出,一部分飞行员在模拟器下曝光后,或多或少都存在延迟效应反应。约8%的人会有6到8小时的不良反应,小部分人会有长达1至2天的延迟问题。研究主要为了确定何种情况下会产生这种问题,以及通过何种方案可帮助飞行员做好准备以应对这些情况。关于SIM病相关系数的研究,应在实际飞行和模拟器飞行的类似条件下,通过对比实际飞行的经验数据和模拟器的飞行数据,进行逐步研究,以确定解决方案。
他们还发现,即使没出现恶心的症状,长时间暴露于VR设备后,使用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困惑和方向迷失的症状。这方向迷失的症状也说明了为什么美国军方建议在使用模拟器后的24小时内,不要开飞机或者开车。
结论
可悲的是,他不认为VR系统既能提供给每个人所希望的体验效果,相反,还可能产生相当大比例人口的恶心症状。因为这些症状,他们可能永远都不想再尝试VR了。
对于那些可以忍受这种恶心的人,他主要担心的就是有一些人在玩儿完VR游戏后,会出现迷失方向的症状。所以在VR症状的影响下再开车,危险程度可能更胜于酒驾。
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有一套VR设备,那么这个行业将会面临巨大的产品责任问题。已经有很多来自飞行仿真业的警告。商家如果不清楚,好歹也看看维基百科。而如果VR公司对“VR影响下”的驾驶状态问题置之不理,不去提醒人们这可能会有危险,他们将深陷困境。
最后,这些消费级的VR设备应该被仔细研究,反复测试。如果他们可能导致驾驶障碍,直至问题解决之前,他们都应该被禁止。当然,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也很可能是“永远也解决不了”。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