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在用飞信?如果你问很多00后,也许他们根本不知道飞信为何物。据媒体的报道,手机飞信人均业务量从去年12月的42条下降至29条,零消息量用户量从55%增长至83%。用户活跃度较2013年的9000万户出现下滑,比例超过20%。
实际上,飞信并非微信同时代的产品,就产品功能来讲,飞信的对手是QQ,可当腾讯将QQ已经“转型”微信的时候,飞信固守传统,逐渐淡出了社会视野。
更可怕的是,如果我们现在去评价行业,很多人更愿意将中国电信出品的易信拿来和微信做对比,而非用户量更多的中国移动飞信。飞信长时间的消失在舆论场,这才是业务危险的最直接信号。
在2014年闹到沸沸扬扬的免费电话大战中,飞信再一次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在2014年年初,飞信就推出了免费通话的服务,但这种服务却存在各种附加条件与使用限制,并没有在社会上掀起什么波澜。相反,当微信电话本推出免费通话之后,整个社会被点燃,这就是互联网公司腾讯与运营商中国移动在舆论宣传上影响力差距。
在那场免费通话噱头宣传中,中国电信紧紧跟随,推出了更为彻底的免费通话,而随后便是其他互联网公司的类似产品上线,反观中国移动的飞信,既没有趁机宣传,也没有超越性质的创新,变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直接导致了后续的用户关注度直线下降。
中国移动并非没有资源,但却在免费电话大战中静悄悄,也许是为了积蓄力量推出融合通信,但将还为上线的融合通信寄托成未来取胜的把握,恐怕也难度很大。融合通信需要手机客户端的支持,更需要另外两家运营商的支持,但在目前运营商们互相拆台的状态看,融合通信将很难称为通信行业的新标准。
飞信并非一无是处,至今也还有很多忠诚客户,更可贵的是里面长期积累和沉淀下来的客户群,这些客户对多媒体通信的需求很明显,未来确实可以作为直接转换到融合通信平台的第一批种子,如果这点种子也日渐稀少,将来靠什么发芽成长?
在目前的互联网生态中,无亮点的运营就是下线的开始。如果一个产品长期无人关注,或者产品的迭代都逐渐放缓,就意味着这个产品正在被放弃。在互联网时代,任何应用都逃脱不了一个铁律,当这个产品走上下坡路之后,客户逐渐离开以后,再想重新把客户拉回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至今,还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将失落的产品重新打造成功的案例。
对于飞信,去年也曾传出有利的消息,那就是中国移动将和阿里巴巴合作组建合资公司来运营飞信。果真如此的话,飞信也许会借助阿里的大风给吹起来一下,可后来与阿里的合作传言并无下文,飞信从此消失在公众视野之外。
飞信虽然衰落,但我们也确实难以找出飞信在功能上衰落的原因,一个越来越像微信的产品,却与微信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如果我们非要总结出点飞信在功能上的问题,那可以说,飞信功能臃肿,重点不清,发展目标模糊,非要一味的模仿微信,也许正是其有如今境况的原因。
飞信的迟暮肯定和用户群的变动有关,一代一代的年轻人逐渐成长,而每一代的人都有不同的喜好和习惯,当发短信已经不能再吸引学生和白领的时候,飞信并没有推出新的能够吸引年轻用户的不同于微信的新亮点。
过多的苛责飞信也没有意义,飞信只是中国移动众多从红火走向冷清的互联网业务之一,与其他业务相比,飞信毕竟红过。即便是微信,现在也面临用户增长不利、使用率下降等压力,不要看微信的报表多么的有力,每个人的亲身体验却不会造假,而微信在海外的发展也基本失败,中国的所谓社交软件在未来一两年都将面临生死抉择。
与飞信的命运不同,陌陌已经另辟蹊径的“成功”上市,阿里的来往虽一直在挣扎但背靠大树还可乘凉,旺旺更是依托独特的电商土壤而获得滋润,中国电信的易信难有出头之日却也未见低谷,这些类似产品的生存的空间和处境都比飞信要好。
实事求是的说,飞信确实正在逐渐淡出中国移动核心业务的视野,更可能随着融合通信和VoLTE的发展而彻底离开历史舞台,但那也难说是飞信的失败,因为,一个坚持了十几年的曾拥有数亿用户的社交工具有过辉煌,也许只是到了该彻底升级更新的时候了。
【每日一文,坚持十年,欢迎业界读者沟通交流,请微博 @马继华 或加微信公众号“北国骑士”】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