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檄文直指亚马逊,引发了行业热议。到底是阅读器更适合用户还是客户端更有前景,一时众说纷纭。而我们不可忽视的是,亚马逊在2014年推出的Fire Phone智能手机销售惨淡,Kindle销量下滑,而不久前亚马逊又刚刚下线手机钱包应用,如今又被于伤口上撒盐,可谓是流年不利。
阅读是刚需,工具和形式一直在变化
自从文字出来以来,阅读就伴随着人类走过了几千年的时光。每一次文字载体的变革,都会带来社会的巨大进步,而每一次社会的巨大进步反过来也会引发阅读的大变革。
造纸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而正是因为纸的流行才让文字从高大上的贵族专享成为了全体草民的共同财富,也才从根本上解放了人类思想,迎来了科技大发展的文明社会。
当计算机和互联网出现之后,人们的眼睛会被延展到了数字化的屏幕上,因此,电子书阅读开始成为一些人的新宠。后来,人们为了阅读的便利性而创造出了可以手持的移动电子书设备,但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下,阅读器的命运也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2014年公布的第1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中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达到50.1%,首次超过半数。
纸面阅读与屏幕阅读不会互相替代
喜欢读书的人有很多,读书的样式也会不同,但共同的感受也是存在的。多项研究发现,人类在屏幕和纸面上的阅读方式有所不同,而且屏幕阅读更容易分心。对某些人来说,打开厚重的封面,然后聆听书脊与书页摩擦的声音,本身就是一种愉悦的体验。以现在的技术发展水平看,短时间内印刷书与电子书将会共存,直到二者在功能、模式和感觉上难以区分为止。
亚马逊多年来致力于为用户提供类似于纸面的阅读体验,其专业化的阅读器确实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但纸仍然是纸,屏幕仍然屏幕,两者无法直接替代,这也造成了Kindle阅读器的销售量和电子书的销售量开始下滑。
来自于尼尔森图书调查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在美国已连续保持3年高增长的电子书销量,2014年前三季度首次出现下跌。截至第三季度末,美国电子书的市场份额为21%,低于前两季的23%。实际上,自2013年起,Kindle电子书销量增长率就已经从之前的三位数骤降至一位数,2014年更是继续回落,即便Kindle推出新款阅读器,仍无法力挽狂澜。与此同时,纸质书的销量则保持稳步增长。根据尼尔森的统计,美国去年印刷书销量增长2.4%,其中包括通过亚马逊和各类书店购买的图书。
在中国,原来风火一时的各类电子书阅读器都在几年前开始沉寂,而致力于阅读器的运营商及各家网上书城却逐渐红火,也体现了这样的大趋势。
智能终端的流行让阅读APP成为主流
专业化的电子书阅读器虽然携带也很方便,特别是墨迹式的文字让阅读更舒适,可缺点也很多,用户需要单独付费购买终端,单纯的电子书功能也有限,如今随着智能手机和PAD的流行已经变成了鸡肋,甚至成为了小众人群使用的产品。
如今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在屏幕质量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还有的可以模拟阅读器的屏幕环境,更是让以阅读体验为主要卖点的阅读器失去了竞争力。
在智能手机上的阅读APP可以方便的进行搜索,还可以与网络上的各种资源进行链接,在社交互动方面也比单纯的阅读器要方便,更重要的是,各种阅读的客户端掌控的内容越来越多,更新越来越快,其内容资源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单独的阅读器所能达到的水平,在竞争中已经处在优势地位。
阅读体验和内容仍然是决定读书方式的最核心因素,阅读器已经在很多方面都落后于客户端,在当前的竞争中处于下风。在当前,不管是阅读器还是客户端,都还只能是与纸面阅读共存。不过,未来到底谁能最终胜出,还需要看谁创造更好的客户体验。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阅读方式也在变革,唯一不变的只是阅读而已。
【首发于百度百家,未经许可谢绝转载,沟通交流请 @马继华 或加公众号“北国骑士”】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