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移动互联网的风从消费级市场刮到了企业级,这个行业会有哪些看点?
企业级IM是块等待开采的油田
去年,随着资本对to B领域的追捧,企业级IM(Instant Messaging 即时通讯)赛道里突然间涌入了大批玩家。从互联网巨头争相推出产品,到初创企业陆续获得融资,作为国内企业级服务入口的企业级IM市场开始焕发生机。
而在这之前,国内的企业级服务市场还相对沉寂,整个市场在企业管理和应用方面多是传统PC端办公平台在服务,在企业即时通讯方面由RTX、QQ、微信等霸场。相比之下,早在十几年前,国外企业就已经对企业级IM“上心”了——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雅虎、微软、IBM、Sun微系统、甲骨文等纷纷将IM正式包装,开辟企业阵线。而彼时,国内的腾讯QQ引领的消费类IM正风靡,但企业级IM市场还处在萌芽状态。
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企业级IM可提高工作效率并降低成本的优点逐渐显现,国内企业级IM很快变得格外活跃,今年已然呈现出爆发之势——腾讯发布企业微信;阿里钉钉进行重大升级;imo推出班聊;纷享逍客改名;仍不断有新的创业者涌入。
企业级IM最核心的是具有交流沟通的重要作用,由此发展出来的企业管理、应用、办公场景消费等需求,让这个市场变成了一个等待开采的油田,大大加强了相关企业在开发IM上的信心。随着快捷、专注等移动办公需求的产生,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使用企业级办公产品的重要性。而受整个移动互联网大环境的影响,企业级IM这一领域逐渐会成为强需,甚至刚需。
不过,这个缺口能否被填满,就要看目前市场的产品能否满足企业的真实需求了。
企业级IM市场上玩家众多
目前,市场上的企业级IM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类是互联网巨头推出的产品,如钉钉、企业微信。对钉钉来说,背靠阿里的资源优势,在to B市场方便获取有价值的客户资源。而对微信来说,在消费类IM市场积累的用户资源和IM技术、经验等也是优势。况且,作为大企业,在品牌、合作渠道和流量等方面都占优势。巨头进入,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市场的成熟。不过,即使如此,对于企业级IM这个体量巨大的市场,就算是互联网巨头也不一定能搞定。毕竟,就阿里来说,在社交方面并不是强项;而腾讯,虽然已经有了几款企业级IM产品,但如今都已停止升级和维护,其实用to C的思路去做这个市场并不适合做起来,所以,对腾讯而言,新的同类产品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还尚待观察。
另一类,他们曾经是老牌的PC端企业服务公司,如今也开始发力移动办公,通过转型移动化产品进入市场。像imo班聊、用友、金蝶等。这些企业的优势在于多年深耕企业级市场,在大市场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和客户资源,也了解企业用户的真切需求。而需要质疑的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化的今天,他们能否跨越传统的产品服务观念,满足新一代互联网用户的需求?
还有一类,就是备受资本青睐的创业类产品。如纷享逍客等。这些企业紧抓风口,有着先发优势。他们瞄准微信生活化和娱乐化之下的空隙,由此打造专注于工作的差异化产品,也就是工作版的微信。但是一旦这个工作微信自己也做了,对这些企业来说,除非有自己的特色或竞争优势,否则就是沉重的打击。
总的来说,目前市场上这些产品都在追追赶赶中,除了企业本身的背景,在整个产业方面并没有出现明显差距。现有产品强调的大多是基本的企业应用和即时通讯功能,功能和风格上大同小异,缺乏差异化的亮点。当然,毕竟这个市场还在酝酿中。
“慢工出细活”背后的思考
关于企业级IM,马化腾曾表示过,中国企业级社交不好做,要做好速度肯定会慢,节奏是要伴随着终端的发展,而这个孕育期大概需要十年八年的时间。那么,这个市场还有哪些考虑?
一方面可能是推广问题。
这关系到企业用户的需求。实际上,相比较业内对企业级IM的追捧,并不是每个公司都迫切需要用专业的企业级产品来解决工作沟通和办公问题。还有部分观点认为,他们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已经能完全满足目前的需求,对这种实时性应用需求没有那么强烈,同时并不认为使用企业级IM能真正提升工作效率——IM对他们而言还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东西,暂时还行不成刚需。
视频会议厂商全时创始人陈学军曾表示,在一个企业平均月薪到达2万人民币的时候,企业IM才将从强需求转为刚需。而目前,这个行业的用户需求还未被真正挖掘,强需尚且谈不上,更别说刚需了。这同时也印证了 “企业级市场,慢工出细活”的说法。
而在产品推广方面,也颇有难度。相较于to C市场的感性,To B市场更偏向于理性。企业级产品需要的决策时间长,涉及到安全、持续稳定性、资源信息存储等问题,同时还要在老板和员工的需求中找到平衡点。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企业用户对企业级产品的顾虑调查中,有34%的人担心安全问题,36%是来自企业内部阻力,包括观念、习惯等,而剩下的30%则是来自外部阻力。
纷享逍客的PR总监周日清在接受百略网采访时就谈到,整个企业级IM行业,由于IM产品品类单一,让用户冲着IM付费很难,所以需要从解决企业运营的痛点出发,才能在企业级IM这个大空间中找到产品的价值。
另一方面则是盈利问题。
以前的企业级IM只是一个软件,而企业级IM厂商都是靠卖软件生存的。但是现在不同了,更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生代企业服务产品出没,打破了以往PC端企业服务产品通过基础服务收费的模式,以免费的卖点吸引用户。这就使得整个市场不得不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这时,一些产品为了盈利,开始涉及娱乐、游戏等服务——这显然是与整个企业级服务的核心诉求相背离了。用户选择企业级服务的出发点就是专注,专业,去娱乐化,强调工作场景,与日常生活场景有显著区分,加入娱乐服务无疑是画蛇添足。
同时,免费也不一定会为产品带来黏性用户。to B市场并不同于其他互联网行业,对企业而言,免费并不是最大的吸引力,产品的安全、体验完善和长期稳定的服务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在信息安全如此不靠谱的今天,免费的软件尤其是企业级软件,会让人放心吗?对于真正有需求的企业,他们更愿意为有保障的产品付费使用,而不是图免费去引入体验不好的产品。
所以,企业级IM市场的盈利点和增长点,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
对此,班聊创始人乔月猛在采访中表示,“企业级IM发展到今天,这个市场真正的增长点,不是在企业线上的SaaS,而是在企业线下的运营。这两年移动互联O2O已经渗透到线下了,大家才发现企业IM是可以作为企业经营的入口,从企业的高频的差旅、打车开始等等,这就是线上的企业的线下运营的入口,这个空间更大了。”
这也说明了,对企业级IM而言,不单单是一款工具,连接更多服务才具有长远发展的意义。
纷享逍客周日清向百略网表示,单从沟通出发的IM是不能去盈利的,需要通过产品本身解决痛点让用户去买单,并作为入口连接销售、HR、市场以及工作场景下的其他消费等业务,从产品本身出发去创造价值。而且这个变现的过程还很长。
另外还值得思考的是,即使企业级产品连接了消费业务,但员工是否会通过这个入口进行工作报销之外的日常消费还不得而知。如果员工的其他日常需求依旧会通过微信、支付宝等其他产品完成,那么对企业级IM来说,这个接口带来的效益又有多高?
从沟通出发,但不是围绕沟通,未来的IM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或者产品,应该是随着商业化的步骤,融合其他信息源的通信产品和办公场景服务的应用产品——企业级IM在商业方面需要做的还很多。
写在最后
企业级IM ,在早期以工具为切入口,积累用户之后,就要紧接着去工具化——围绕产品核心,挖掘用户需求,连接更多服务,拓展使用场景,逐步摆脱纯工具的属性。这有助于用户活跃度、黏性的提升,及用户量的持续增长。而产品后期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获得稳定持续性的盈利效果,也需要如此来创新和完善。未来,当行业进展到一定程度,解决了基本需求,就需要更加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来迎合企业用户,或许切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打造定制化的服务,会有一定的价值。
当然,整个市场还没有没有处于绝对的优势产品或企业,未来增长空间和留给玩家的机会很大。由于企业级市场爆发慢,而一旦爆发护城河相对稳固,关系链很难被打破等原因,目前暂时还很难发展成像团购等行业百团大战的局面,但作为社交类产品,以后势必会优胜劣汰,产生行业领头羊,只不过这个周期有些长。
所以对创业型企业来说,也不必因为阿里,腾讯的参与而惶恐,毕竟,这几年,也会有一些服务BAT做不过创业公司,最后成了投资方。所以,对创业者来说,这时候入局仍旧有机会。而这个市场还刚刚上路,纵然有很多问题,也是在试错和探索,相信未来,这个市场必定足够大,足够火爆。
本文系百略网(www.ibailve.com)原创,首发于百略网,如需转载,请在百略网微信后台(微信ID:wwwbailve)留言,获得授权后方可进行。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