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30周年。作为人类迄今为止遭遇最严重的核爆炸事故,切尔诺贝利被人们与“核爆炸”“核泄漏”“核污染”等恐惧联系在一起,现在隔离区依然不适合人类居住,核辐射危害要全面消除,还要几千年。30周年之际大量媒体走进乌克兰,重访切尔诺贝利,采访幸存者,呈现三十年前的那场灾难,提醒人类善待自己。网易、凤凰、澎湃等媒体去到现场,网易的报道比较特别:采用VR报道切尔诺贝利30周年,同时还引入了H5技术。这种看上去高大上的报道并不是噱头,在我看来它们将会成为新闻报道的标配。
VR+新闻带来更好的现场感
新闻是什么?百度百科定义是这样的:新闻,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如何真实、生动、全面地传递信息,是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从最初的口口相传,到文字报道,再到20世纪兴起的图片、声音和视频,内容形态越来越丰富。
最近一年,随着VR技术的兴起,人们发现VR在新闻报道上大有可为。
2015年10月,纽约时报推出NYT VR成为首个试水VR报道的世界级权威媒体。之后大量的媒体跟进,BBC、ABC News 、美联社、《体育画报》纷纷推出VR内容,本月AOL(美国在线)还收购了一家全景视频公司Ryot,将会支持《赫芬顿邮报》的VR报道,开网媒VR报道的先河。国内则有人民日报等媒体跟进VR报道。网媒中,网易报道切尔诺贝利尝到了VR的头啖汤。
网易通过VR视频全景式再现事故场景,还原30年前的悲剧,让人们亲临现场的同时,感受30年前前苏联人遭遇不幸时的震撼和恐惧。这体现了VR报道的优势:一是穿越空间,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二是穿越时间,借助于数字技术模拟30年前的场景。这两点均是传统内容形态无法实现的,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身临其境,是VR的本质。
并不是所有新闻均适合VR
与文字、图片和视频这三种内容形式广泛的适用性不同,并不是所有新闻报道均适合VR,事实上,大多数场景并无必要采取VR报道——制作和阅读成本更高,VR报道无法体现优势。比如一般的城市新闻、时政动态、社会新闻,还有类似于经济政策动向等等,几乎都不适合VR。对于这些新闻,人们只关心“发生了什么事儿”,快速高效获取信息就够了,VR反而增加了消费负担。还有一些深度报道,例如财经报道、人物报道,同样不适合VR。
网易新闻团队的看法是,视觉奇观类的新闻题材更适合做VR新闻,还有就是人为隔绝导致无法亲临现场的时候,VR将带来更大的震撼。笔者认为,关注“现场感”,追求“视觉效果”的新闻,更需要VR报道。网易切尔诺贝利的VR报道,就迎合了“现场感”这一点,因为没有多少人能亲临现场,而图片和视频的呈现形式还不够逼真。纽约时报首个VR新闻选择了新闻故事:《The Displaced(流离失所)》,报道了战争对儿童影响,这类题材,需要现场感,但没有多少人能去到中东战场,VR将带来巨大的震撼。
体育报道、突发事故这类追求现场感的报道,将会率先VR化,今年里约奥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将会出现大量的VR报道,未来突发事件VR报道将会大量应用。除了现场感,类似于“时装秀”“旅游地理”“泳装模特”这类追求视觉效果的新闻同样会VR化,在《体育画报》推出泳装模特VR专刊之后,《国家地理》这类杂志很快会推出VR专刊。
VR+新闻不只是全景视频
眼下已面世的VR新闻停留在比较初级的水平,大多数VR内容均不需要专业的VR消费设备,用手机App就能看,与PC时代的全景视频没有本质区别——Google街景技术就是一种全景。全景视频制作技术相对成熟,但这距离真正的VR体验还有较远的差距,就算是通过Google Cardboard这类VR盒子观看的内容,体验都还比较初级,真正的VR体验需要类似于HTC Vive这类专业设备才能提供,其普及还需假以时日。
VR新闻在全景视频基础上,将会提供更多互动元素。例如模拟爆炸事故发生过程,再比如立体化地呈现新闻现场,用户还可模拟参与到现场采访中。总之,在全景空间之外,将会有时间维度的还原,有多元立体化的信息,还有互动的效果。这需要在视频基础上增加更多元素,需要专业团队精心制作,仅仅依靠全景相机并不足够。
新闻将加速VR产业发展,一是内容制作端,类似于诺基亚OZO的VR相机或专业制作软件会越来越多,相应的专业岗位会出现,专业内容制作公司会兴起,网易新闻本次合作方720yun、AOL买的Ryot就是这样的公司;二是内容消费端,VR设备上能消费的内容变多了,将会促进一些消费者购买VR设备;三是媒体经营模式,媒体可售卖“内容+设备”的VR套餐,或者推出付费的VR内容。
新闻业进入技术驱动时代
电视、互联网、网络视频、社交网络……许许多多的技术不断改变着新闻业。不难发现,只要能改变信息生产、传播和消费任何一个环节的技术,均会对新闻业造成巨大影响。VR彻底改变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正在改变新闻业。除了VR之外,眼下还有一些技术即将改变新闻业:
1、网络直播。
直播已改变电视新闻,近年来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去中心化的流媒体传播,让更多新闻现场有了被直播的可能性——传统电视台版面有限,直播只属于少数重大事件。未来,人人都可拿起手机直播身边的新鲜事儿,直播一场发布会,直播朋友的婚礼,地球上发生的事情将会在第一时间被传播到关注的人。并且可以预料,VR与直播在未来将会结合起来,网易等新闻客户端已在直播上尝试。
2、H5技术。
H5主要改变的是新闻消费方式。传统媒体时代,受众与内容并没有什么互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评论与新闻互动,这些互动相对于H5技术而言都太浅了。近年来有不少新闻报道均尝试提供H5互动式内容,网易在切尔诺贝利报道中引入了名为《核辐射的回声》的H5融合报道,读者可通过对话、点选方式选择自己关注的内容,就像跟人微信聊天一样去了解相关信息,让新闻变得更有趣,实现了所谓“新闻游戏化”,在这之前网易还制作了《夜游中南海》的H5报道。越来越多的新闻会通过互动内容呈现,H5是重要载体。
3、大数据。
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数据,基于这些数据本身可发现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要么本身就是新闻,要么可辅助新闻变得更加生动翔实有趣,例如春运期间,基于地图大数据的百度迁徙被新闻联播引用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数据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新闻报道中,成为媒体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另一方面,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借助于大数据新闻媒体可更好地理解读者,进而进行精准的长尾内容推荐和推送,让每个用户的个性化新闻消费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均是这个思路,网易、腾讯、搜狐等同样开始兼容这一理念。
4、机器人。
2014年,美联社开始尝试用机器人写稿,有人便宣称机器人未来会取代记者,这显得有些扯淡,因为短期内根本不可能,除非是某些照本宣科的新闻。不过,这并不是说机器人在新闻业没有作用,恰恰相反,在现场报道场合机器人正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譬如爆炸现场、火灾现场,如果有机器人可以去录像,记者就不用冒生命危险了,“空中机器人”无人机已经在发挥这样的作用,未来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会出现在危险场所拍摄,为新闻业带来现场画面——而这一切,同样可与VR和直播技术结合起来。
总的来说,新闻业正在与技术越来越多的结合。在过去新闻业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文科生主导的行业,与技术关系似乎并不大。现在看来,越来越多的理科生会参与其中,技术正在成为新闻业不可或缺的驱动力,新闻业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微博@互联网阿超 微信 罗超(luochaotmt)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