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东楼
最近一年以来,知识经验付费分享产品大火,此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当属分答、值乎等。而在不久前LinkedIn中国旗下的职场社交APP赤兔升级更新到2.0版本之后,也同样推出了知识付费分享的功能,而赤兔产品的开机页面slogan更是耐人寻味的“知识有价,分享无界”。由此看来,赤兔的产品重心将很可能倾向于知识分享这一个领域。那么,LinkedIn中国此举到底是何考虑?会为职场社交行业带来哪些改变?在知识分享领域,赤兔能够后来居上吗?东楼不妨来全面分析解读一下:
LinkedIn在中国走上知识经验付费分享之路?
我们知道,不同于熟人社交领域的微信和陌生人社交领域的陌陌都获得海量用户的是,职场社交产品在国内始终不温不火,就连LinkedIn在中国最为成功的模仿者脉脉的发展都难如人意。公开数据显示,脉脉最新一轮确认的融资还是在2014年8月的B轮2000万美元,而其用户数在一年多前被媒体报道时仅有500万。
实际上,在未推出赤兔之前,LinkedIn中国CEO沈博阳在TechCrunchDisrupt Beijing峰会上透露,LinkedIn中国的用户数至2015年第三季度为1300万,而这仅仅是LinkedIn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一年半交出的成绩。不过,LinkedIn中国在去年推出了全新的职场社交APP赤兔,主要瞄准年轻职场人群,与领英形成互补,并以双品牌的策略进行运营,这显然是为了覆盖更多的用户群体,继续扩大其用户规模。
而如果说把在LinkedIn体系之外单独推出更加本土化的职场社交 APP赤兔,当作领英进入中国之后的第一个战略调整的话,那么,赤兔知识分享功能的推出,则可看作是LinkedIn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后,针对本土国情在产品方面做的第二个重要的战略调整。
在此之前,LinkedIn在国内的“忠实学徒”,不少,但却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手。而在几年竞争下来,这些LinkedIn的学徒们在产品上也走向了分化,现在脉脉将自身定义成了专业的行业交流平台,而大街网则定位成专属于年轻的职场招聘平台,猎聘网则定位为中高端人才的招聘。显然,职场社交产品急需摆脱LinkedIn的影响,应该走更加符合本土国情的道路,而这次赤兔进行功能升级,更加专注于在线职场分享,也与这国内的几大竞争对手的产品有了更大的区隔,尤其是在首页新加入的职场分享板块之后,更是让赤兔有了知识经验分享产品的影子。
并且,在这次新版本更新将职场分享提到首页位置之后,赤兔也同时推出了其活动付费报名的功能。这就意味着,赤兔再次强化了其产品线上线下知识经验分享的功能,LinkedIn在中国职场社交的探索上已经意图明确的走向了另一个方向,那就是目前在国内正在兴起的职场知识经验付费分享领域。
力推知识经验付费分享,赤兔胜算几何?
另一方面,LinkedIn中国做知识经验付费分享实际上早有预兆,早在分答、值乎推出之前,LinkedIn中国就已经将“领英影响力”线下活动安排到赤兔上进行报名,此外更是在线上推出“赤兔•焦点”系列品牌活动,由此来凝聚最精准的用户群体。不过,在当下,果壳在行、分答两大产品和在国内专业知识分享经验平台知乎的前后夹击下,赤兔能够成功突围,并成为最大的赢家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下当前火爆的知识经验付费分享产品的背后的推动力到底来源于何处?以此来看看谁更具优势。
第一,当前知识经验付费分享的火爆局面要先感谢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的高度发达,但也要警惕离开微信等社交平台即死。
实际上,前些日子分答的短时间火爆正是借由在微信朋友圈上的社交传播。显而易见,作为目前最大的移动社交网络,拥有数亿活跃用户的微信有分答这类知识付费分享产品最好的生长土壤,还基于熟人关系进行社交传播,无疑能够在短时间内引爆产品。而此前更有媒体报道称,知名编剧史航入驻知识付费分享平台分答9天就赚取了近4万元酬劳,这无疑使得人们对于知识付费分享平台有了更高的期望。
不过,基于微信做产品传播虽然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也时刻面临着突然死亡的危险。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于社交分享的热情不长久,很容易在短暂的喧闹之后回归平静,此前足记、脸萌等产品从火爆到消声匿迹皆是如此。另一方面,由于微信一直以来就对于恶意引导分享,利用朋友圈做营销等行为“严防死守”,所以一旦有非腾讯系产品借由朋友圈形成大规模的传播便会引起腾讯的注意,比如此前Uber、易到就遭封杀,而前段时间火爆一时的分答在最近一段时间通过微信公众号打开时一直提示“正在憋大招”,业界解读可能也与微信的封杀有关。
显然,借由社交网络而火爆的知识经验分享产品,最大的软肋就在于如此。而能否脱离在微信平台的传播影响,单独成为一个活跃度极高的知识分享类产品就成为一大考验。而本身作为职场社交平台的赤兔在这方面有其优势,尽管用户量不及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但是由于其平台上的用户精准,对于付费用户的转化率也就更高。以刚刚结束的前思科中国CEO林正刚分享的“怎样与上司沟通”活动为例,赤兔平台上吸引了700多名用户进行付费报名。
第二,付费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更好的付费体验其实也是知识付费分享产品崛起的推动器。
互联网在国内二十年多的发展之后,免费互联网时代正在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付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个显著的趋势就是我们通过互联网进行直接消费的行为越来越多,不仅仅是网购消费和网游付费等常见的付费形态,我们现在还正在把更多钱花在了购买享受增值服务方面,比如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为了跳过广告或观看独家内容而付费购买视频网站的VIP服务,现在爱奇艺、乐视等视频网站的会员增长就是明证;又比如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学习知识和经验而在网上付费在线学习或请教专家等,还比如前些日子的分答以及赤兔付费线上活动的火爆都足以说明问题。
特别是移动支付的广泛普及则使得为知识付费变得可行。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据蚂蚁金服公布的数据显示,支付宝年活跃用户达4.5亿;而据腾讯2015年财报显示,微信支付的绑卡用户已经超过3亿。这就意味着手机支付在网民当中的普及率相当之高,已经超过六成以上。而目前市面上的相关知识经验付费产品,也基本上都接入了支付宝或微信支付,比如职场社交 APP赤兔就接入了微信支付,这使得用户在付费时,只需要一到两步就能够完成支付,从而有助于用户的转化,而不至于用户在复杂的付费操作过程中造成流失。而目前赤兔上面的活动大都收费9.9元,这显然是一个用户能够接受的价格,不过也不排除在之后用户的付费兴趣被彻底调动起来之后进行调价的可能。不过,在定价调整方面还是需要慎重,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容易吓跑用户,而太低则使得用户对产品的期待值不高,同样沉淀不了忠实用户。
第三,中国网民开始有了尊重知识和经验的意识,谁能够提供更具价值的知识经验分享谁将占据优势。
在以往,国内的互联网用户吃惯了免费的蛋糕,信奉非免费不用的原则,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了尊重别人知识和劳动成果的自觉意识,这也是一个显著的趋势。比如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里打赏作者,一些颇具人气的原创账号动辄就是几百人的打赏。微信在2015年推出打赏功能,用户的打赏最少5元,最高则达到200元,而如papi酱、咪蒙等微信大号作者,一篇微信推送也能够有数万元的打赏收入。而浪微博运营副总经理陈福云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称,微博自媒体平台上单篇长微博被打赏最多的金额居然达到103万,而付费阅读作者最高的收入流水有374万。
显然,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推出打赏功能之后,已经初步培养起了用户为知识和经验付费的意识。而接下来对于各大知识经验分享平台的最大考验在于能否为用户提供具有更多帮助和价值的知识和经验分享。实际上,截止到目前为止,赤兔在已经在线上组织了上千场分享活动,前世界500强思科中国CEO林正刚、摩托罗拉系统公司全球政府事务部高级总监及亚太区首席信息官高琳、Uber中国北区及西区市场总监龚姿予等都通过赤兔APP通过语音为赤兔用户进行经验分享,而这些活动几乎都有数百甚至上千人报名。
总体来看,作为一名来自海外的“闯入者”,LinkedIn中国旗下的职场社交APP赤兔推出职场分享功能,杀入知识经验付费分享领域可以看作是进入中国市场后又一新举措,而如果这一次赤兔能够成功“闯出天下”,那无疑等于为LinkedIn在中国的职场社交探索趟出了一条新路。
李东楼是著名的泛科技和营销类自媒体。除了这里,他还是新浪优秀专栏作者和科技名博,并是钛媒体、百度百家、新浪创事记、创业邦、快鲤鱼等多个专业科技网站专栏作者,搜狐IT、今日头条自媒体认证作者,百度阅读认证作家、《经理人杂志》、《东方国门》等传统媒体长期撰稿人。微信公众号:瑞莱观点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