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11年,青云的变与不变

科技云报道原创。

成立于2012年的青云科技,迎来了自己的11周年。

对于高速发展的云计算行业来说,“十年”这一节点更是承载了太多的命题。

过去11年,青云在云计算巨头和IT大厂的环伺之下一路拼杀,终以“混合云第一股”的身份登上科创板,成为中国云计算市场一颗耀眼新星。

上市2年以来,青云提出和践行“四新”战略,向着数字化“深水区”迈进,积极投身建设数字中国的浪潮之中。

如今,站在11年的关键路口,青云要想再上一个台阶,还有哪些新机会?

11年,青云的变与不变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企业级云服务商,青云见证了云计算行业从萌芽到成熟的整个历程。

2012年,青云诞生,恰逢互联网爆发。

那一年“双十一”成交额高达191亿元,微信用户快速增长到2.7亿,互联网零售进入O2O线上线下大融合。

互联网业务与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欣欣向荣,让企业对灵活、弹性、高性价比的计算资源无比渴望,也滋养了公有云在国内的快速成长。

青云科技总裁林源,现在依然能回忆起最初上公有云的几大互联网客户,业务量大、观念新,年消费都在千万量级。随后,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开始上公有云,增长非常迅猛。

那时,青云上线的公有云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完全软件定义的云。

当业内创建一台虚拟机普遍需要15分钟时,青云已经实现了6秒内,且按秒计费。

这对于时间即金钱的互联网企业来说,有着无比的吸引力。

2014年,越来越多的厂商进入云计算领域,上云用户从互联网行业扩展到传统行业,私有云开始在国内落地。

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华润创业、泰康保险、中国太平等多个金融业、零售业头部企业,首次采用私有云的形式上云,以兼顾灵活和安全的需求。

这批对IT技术挑剔的国有大型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在经过严苛的技术测试后,不约而同选择了青云。

之后,这种优势在能源、交通等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中仍在持续发挥作用。

青云率先在国内提出的“公私统一”架构混合云的技术主张,为一体化支撑各类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多样化路径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7年,企业多云和混合云部署日益常态化,容器的出现使得企业在混合云异构基础设施环境中,更容易实现敏捷开发和持续交付,以容器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这一次,青云依然站在了技术创新的前沿,其容器平台KubeSphere自2018年推出以来,已经成为全球三大主流开源容器平台之一,开源社区用户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上万家企业用户在生产环境中所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际环境愈加复杂,国家提出信创发展目标,将中国IT产业从基础硬件到基础软件全面实现国产化替代。

青云作为国内少有的核心代码自主研发的云计算厂商,“一云多芯”全面支撑国产芯片,满足统一纳管、IT架构替换及应用迁移等现实需求,与运营商、国央企等云服务商一同进入国内IT基础软件信创名单,奠定了青云在信创云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回顾青云11年的发展,从公有云、私有云到云原生、信创云,青云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产品方向似乎也在改变。

不过在青云科技总裁林源看来,青云从来不曾改变。

青云从诞生之日起就提出“云之基石,自由计算”,希望“把自由留给客户,把复杂交给自己”,从客户需求出发,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石。

这个定位,林源表示“11年都没有变过”。

青云作为一家服务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国产化基础软件供应商,这些年的核心产品线围绕云平台和云原生展开,而交付模式分为公有云和私有云,所以现阶段青云拥有的产品线,其实都是从云平台和云原生两大核心产品线延伸而来。

如果要说变化,林源表示,变的只是各个阶段的客户需求,以及不同细分行业和场景的差异化需求。

青云始终都是基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根据这些变化的需求不断创新,从而提供不同产品和服务,这也是外界认为青云在不断变化的原因。

寻找确定性,青云开启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青云如今被衡量的标准变得多维起来,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业绩表现更为资本市场所关注。

环顾整个国内云计算市场,无论是互联网大厂、传统IT大厂,还是青云这类创新软件厂商,近年来在业绩上都饱受压力,这与云计算市场的种种变化息息相关。

在经历了互联网大厂跑马圈地、传统IT大厂集体进攻、运营商和国资云厂商接连入场的多轮试炼后,国内云计算市场竞争已经变得越来越白热化。

加之互联网红利消退,传统产业数字化进程加速,信创国产化替代趋势渐强,都使得整个云计算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

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各大云厂商纷纷开启变阵。

自去年开始,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大厂都不约而同提出了降本增效的策略,以谋求更多利润空间。

而对于青云这种体量更小的独立云厂商而言,降本增效的举措只会来得更早。

据青云科技总裁林源透露,青云很早就开始注重盈利能力建设,加快实现盈亏平衡,在2022年已完成了降本增效,目前是“轻装上阵”,而具体举措包括:

产品层面,加大投入,聚焦核心产品线。

对于云平台(包括公有云、私有云)和云原生这样的核心产品线,青云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以创造更多的收入和更高的毛利;对于那些短期和长期内都不产生收入或毛利过低的产品线,青云将缩窄甚至直接砍掉,进一步节约成本,扩大整体竞争力。

例如,在私有云层面,企业云、云易捷超融合、NeonSAN分布式块存储、U10000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等云产品,能够全面满足企业各个阶段数字化业务运行的计算、网络、存储等需求,拥有较好的毛利率。

在云原生层面,KubeSphere容器平台、KSV云原生虚拟化等云原生产品家族,为企业落地云原生提供了理想工具。作为快速崛起的新兴市场需求,云原生产品也显现出高收益的巨大潜力。

商业层面,不追求规模的增长,而是紧盯毛利的提升。

青云在聚焦核心产品线的基础上,不片面追求收入规模,更加注重盈利能力建设,将业务重心放在基础云服务上,聚焦有稳定数字化需求的价值客户,以提升整体业务的毛利率。

总体而言,注重盈利能力建设,是过去几年青云内部形成的新共识,也由此定下了青云新阶段的发展战略——“精品化创新,高质量发展”。

所谓精品化创新,即专注做好青云擅长的事情,聚焦在“国产化基础软件供应商”的定位上,进一步将产品打造成精品;高质量发展,是从最早的追求规模,到现在追求盈利,青云要回归一家商业公司的本质。

“一家商业公司必须在不确定的市场里面去找到确定性,什么叫确定性,就是你必须是一家盈利的公司”,林源说。

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也回应了资本市场对于青云业绩和未来盈利能力的质疑。

目前,这些新举措已初显成效。青云2022年业绩快报显示,全年亏损持续收窄。

而这种战略调整带来的费用调整变化,还将在后续的周期中持续显现,青云实现盈亏平衡的目标或已并不遥远。

时代机遇下,青云的未来在哪里?

尽管青云已步入稳步发展期,并回归到了正常的业务发展逻辑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国内云计算市场仍处于快速变化中,云巨头的下沉和国资云服务商的下场,将进一步挤压已略显拥挤的市场空间。

未来留给青云的机会有哪些,以及青云能否把握住这些机会,都是资本市场所关心的问题。

对此,青云科技总裁林源表示自己并不悲观,“庆幸这个时代赋予云计算厂商的机会还很多”。

林源所说的新机会,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国产化替代和信创云市场的持续增长。

自2018年以来,我国科技尤其是上游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使得国产化替代和信创产业被纳入国家战略。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信创产业雏形显现。

在信创政策的引导下,国内党政类企业在选择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的时候,更加注重自主可控性,这对于青云这类云服务商而言是一个巨大机遇。

作为真正自研的中国云,青云从成立起就没有照搬国外开源代码,坚持自主研发、走国产化道路的理念,编写100%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底层代码。

目前,青云信创云已形成包括“青云信创云平台、青云信创存储、青云信创容器、青云信创桌面云、青云信创云管”在内的全栈产品体系,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事实上,能够被纳入信创云体系的云服务商屈指可数。

凭借大量真实业务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与支撑,青云信创云已服务于金融、交通、能源、政企等行业的标杆客户,充分验证了其全栈云产品在可靠性、稳定性方面的产品能力。

林源表示,未来10年国产化替代和信创都是一个确定性的市场,国产化占比将越来越高,信创云的采购比例也会同步上升。

同时,随着企业上云的业务越来越多,会迸发更丰富的产品线需求,以及扩容、维保需求,这都将成为青云持续的市场增量。

现阶段,青云已将重点转向对信创云需求最为强烈的金融、政企等行业,未来还将持续扩展至医疗、教育、制造等行业,通过渠道体系大规模推广信创云产品。

二是,数字中国、东数西算等国家战略的推进。

为了发展数字中国,国家提出了“东数西算”工程,以优化我国算力资源空间布局,构建全国一体化国家大数据中心体系。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更是明确了数字中国建设的两阶段目标,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众所周知,建设数字中国众多产业链的顶端是算力,包括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算力渠道。

这个顶端需要大量硬件设备投入和渠道建设,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IT基础设施。

随着算力数据中心建设期陆续完成,随之而来的是算力的运营。

如何更好地在软件层面发挥调度、管理作用,将底层算力和上层应用接驳起来,成为各大算力中心、国资云、政务云面临的共同问题。

青云扮演的正是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通过提供一套超大规模的、自主可控的超级智算平台,向下接驳各种异构化的算力和硬件平台,向上接驳各种各样的行业应用,支撑多元化产业应用的发展,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年前,青云就通过超级智算平台,助力山东省构建了亚洲最大的AI算力平台,支撑了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包括政务类应用、产业应用和企业应用,还满足了智慧城市、科研、科创、数字仿真、气象预测等场景的算力需求。

在如今的“东数西算”和“数字中国”的建设中,青云同样能够发挥算力“运营者”的核心价值,支持国家算力平台和各地政企机构的数字化转型。

林源表示,在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的道路上,青云更关注如何让云更好地服务用户的业务,让技术产生业务价值。

一方面,青云更追求产品化和标准化的能力,这是云服务商的核心竞争力和“内功”的体现。

过去很多云服务商为了上云而上云,将云服务做成了定制项目,导致后期企业客户运营、运维成本呈线性增长,这种商业模式也难以持续。

而青云提出的“精品化创新”正是希望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精品化、标准化程度,在降低用户使用门槛、提升用户满意度的同时,也打造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另一方面,青云追求更好的服务能力,尤其是在国产化过程中给予用户核心技术转化的支撑,是青云的独特优势所在。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其需求是动态变化的,要让一朵云来支撑各类业务需求,服务至关重要。

随着越来越多金融、政企等机构要推动创新业务发展,将云技术吸收变成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如青云这类独立自主的云服务商提供的服务支持正是政企类用户所需的。

结语

做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本身就是一场马拉松,没有人能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完马拉松。

对于云计算这个赛道而言,正如高瓴集团创始人张磊在《价值》一书中所写,“在长期主义之路上,与伟大格局观者同行,做时间的朋友。”

不论市场如何起伏,外界如何喧嚣,青云十一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定位,低头专注做自己的事情,因为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如今,已步入成熟期的青云,在把握自身发展节奏的同时,更有了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正如林源所说,“青云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一方面要抓住国产化的市场机会,早日实现盈利,这是对于自己、对于客户、对于股东的一个交代;另一方面,我们也是中国科技企业的一员,面对技术‘卡脖子’的现状,青云有责任去持续投入技术,全力以赴地做大,争取为国家的稳定添砖加瓦”。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3-04-01
成立11年,青云的变与不变
成立11年,青云的变与不变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